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
200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房建成院士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原子自旋效应的超高灵敏磁场与惯性测量技术研究,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攻关,测量精度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5月,房建成院士带领团队联合浙江省杭州市申报“十四五”“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极弱磁大设施”)项目;2022年3月,北航正式成立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23年5月,项目通过可研批复并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极弱磁大设施”将建成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指标领先的科学装置与仪器,提供极端弱磁环境和极端测量手段,建成后可使我国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技术保持领先优势。
研究院下设八个技术创新中心:
① 大型零磁空间与磁屏蔽技术创新中心
② 量子科学装置与仪器技术创新中心
③ 芯片化量子传感与应用系统创新中心
④ 零磁科学装置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⑤ 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
⑥ 地磁测量仪器与传感器技术创新中心
⑦ 惯性测量与智能导航技术创新中心
⑧ 生物医学仪器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海外优青”项目国家资助强度一般为100-300万元,资助期为3年。
1.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 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 具有博士学位;
4. 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 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 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限项要求: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以上条件参照2024年海外优青申报要求,若有变动,以2025年国家基金委发布通知为准)。
仪器科学与技术、量子科学仪器、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机械、光学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
对入选该项目计划的,除享受国家、北京市相关政策待遇以外,根据入选人才在杭州工作进展,与两院协同工作的需要,还可享有以下待遇,特别优秀者,可一人一议。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并保证充足的博士招生指标;
提供150-200万元住房补贴,并可同时申请研究院属地教职工90-149平米公寓使用
科研支持
依托属地研究院科研条件,按照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科研经费支持,提供100平米以上的办公和实验场地;
(五)
鼓励引进优秀人才,充分授予人才引进自主权;
(六)
享受央保养老、公费医疗,解决子女中小幼入学,协助解决配偶、子女落户;
(七)
依托我院申报但未入选人员,将优先引进,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科研配套保障。
欢迎符合申报条件的优秀青年人才申报,如有意向请将个人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绩、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发表文章目录、专利及获奖情况等)整合一份PDF文档,发送至招聘邮箱,主题注明“姓名-研究方向-海外优青”,收到材料后我们会及时与您深度沟通,欢迎您的投递!!!
联 系 人 : 方昕旭13968104938
李 进15158897566
李建利13811604325
联系电话:0571-86798081
联系邮箱:dzzy@buaa.edu.cn
研究院白马湖院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下简称“大装置院”)于2022年3月正式成立。大装置院源于1952年北航建校伊始成立的国内第一个航空仪表与传感器专业。前身是1958年为满足“两弹一星”惯性制导的急需,由钱学森先生提议、我国惯性技术的奠基人林士谔先生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研究室。为了做出中国人自己的陀螺仪,以林士谔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科研先驱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台液浮陀螺、动压气浮陀螺,挠性陀螺,实现了陀螺仪的从无到有。1981年,以张惟叙教授为代表的又一代胸怀大志的科学家,在国内率先开展光纤陀螺仪的研制。经过40余年的不懈奋斗,攻克了层层技术难关,实现了从机械陀螺到光学陀螺的跨越。由房建成教授带领第三代陀螺人自主创新,2008年团队瞄准国际最前沿的原子陀螺发起攻关,实现了原子自旋惯性测量灵敏度、漂移指标与国际最高指标相当。2022年3月,北航正式成立大装置院。
大装置院支撑的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于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双一流学科评估中连续多轮排名全国第1。在巩固优势学科方向基础上,研究院瞄准学科交叉,2022年在已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基础上新增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学术学位博士和硕士授权点,同时具有电子信息和机械专业学位博士和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加强了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等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力度,提升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国际水平。
大装置院现有北航专任教师48人,博士生导师76人(其中校内博导36人,校外兼职博导40人),硕士生导师11人(不含博士生导师)。目前在院研究生总人数770人,其中博士生458人,硕士生312人;另有极弱磁大设施研究院和地磁大装置研究院专职科研人员近600人,其中北航校外合作博导23人,校外合作硕导9人,博士99人,在站博士后36人。
大装置院和极弱磁大设施研究院合影
大装置院拥有三个国家级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七个省部级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获批“导航制导与传感——先进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先进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新型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先进惯性仪表与导航系统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地磁场与生命”国家自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创新团队。
大装置院先后获批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民用航天技术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大装置院科研团队坚持自主创新,研制成功核心指标国际领先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与惯性测量实验研究装置、小型化原子自旋陀螺仪原理样机、高性能原子磁强计样机、卫星新型姿控储能两用飞轮及磁悬浮惯性稳定平台、大抽速超高真空磁悬浮复合分子泵、高精度位置姿态测量系统等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系列创新成果。
大装置院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标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重大仪器装备等国际学术创新前沿和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为培养造就仪器科学与技术、量子科学仪器、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相关领域人才奠定基础。目前已取得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国家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研究生5人、首届中国(国际)传感器大赛特等奖1项、北航“研究生十佳”博士生7人。教学团队获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所形成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
团队荣获的教学奖项
中心一:大型零磁空间与磁屏蔽技术创新中心
本中心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重大项目中大型零磁空间和高性能极端探索磁屏蔽舱的研发为主要任务。
大型零磁空间缩比效果图和中心合影
研究方向:
(1)均匀区主动磁补偿设计与控制
(2)高性能大尺度被动磁屏蔽设计
(3)主被动结合磁屏蔽设计方法
(4)大功率消磁设计与控制技术
(5)空间磁场扰动分析与建模方法
中心二:量子科学装置与仪器技术创新中心
本中心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任务。重点开展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装置、超高灵敏惯性测量装置、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装置、超高灵敏计量原子磁强计等科学装置与仪器研究。
研究方向:
(1)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装置
(2)超高灵敏惯性测量装置
(3)高精度原子自旋惯性仪器
(4)超高灵敏计量原子磁强计
(5)高性能激光器研发
(6)低噪声磁屏蔽研发
(7)抗弛豫碱金属气室技术研发
中心三:芯片化量子传感与应用系统创新中心
本中心围绕集成量子传感器所需的前沿微纳光机电与光电子集成技术,对芯片化量子传感器进行研究,目标是地缩小器件体积,降低功耗和成本。
左:芯片化量子传感器 中:芯片集成光学芯片 右:芯片集成光学器件研究方向:
(1)芯片化原子磁强计
(2)微纳光学与光电器件
(3)微纳封装技术
(4)微机电技术
(5)小型化激光器
(6)传感器与激光器控制
中心四:零磁科学装置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本中心面向心磁、脑磁、细胞磁等极弱磁场检测的急需,围绕高性能零磁科学装置研制的需求,重点突破高性能磁屏蔽、高精度主动磁补偿、低噪声高磁导率材料、磁强计阵列集成与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
高性能零磁科学装置
研究方向:
(1)高性能磁屏蔽技术
(2)高精度主动磁补偿技术
(3)大功率闭环消磁技术
(4)低噪声高磁导率材料技术
(5)集成测试及EMC技术
(6)磁强计阵列集成与控制
中心五: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
本中心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世界科技前沿,基于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和高性能磁屏蔽技术,将仪器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学、化学等多学科交叉,开展零磁医学、零磁生物学、零磁材料学等研究,开拓零磁科学新领域,产生原创性科学发现。
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1)心磁成像及医学应用
(2)脑磁成像及医学应用
(3)基础科学研究及应用
中心六:地磁测量仪器与传感器技术创新中心
聚焦地磁演化与地球动力学、地震机理及预报等重大科学问题,以及矿产资源勘探、电力计量与故障监测、地磁导航、穿戴式健康监测等重大应用需求,开展地磁测量仪器与传感器技术研究。
中心研制的系列地磁测量仪器与传感器
研究方向:
(1)高精度NMOR原子磁强计技术与应用
(2)芯片化新型光泵原子磁强计技术与应用
(3)芯片化CPT矢量原子磁强计技术与应用
(4)地磁原子磁强计电子学与控制技术
中心七:惯性测量与智能导航技术创新中心
本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依托惯性测量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芯片化原子陀螺仪核心器件与系统、惯性/卫星组合导航与智能导航、定位导航微系统(Micro-PNT)等新技术创新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
芯片化原子陀螺仪核心器件与系统
惯性/卫星组合导航与智能导航
惯性测量与智能导航技术未来应用
研究方向:
(1)芯片化核磁共振原子陀螺仪与系统
(2)微小型原子自旋(SERF)陀螺仪
(3)惯性导航与智能导航系统及应用
中心八:生物医学仪器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本中心面向超高真空系统、氢燃料电池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高端医疗装备及尖端精密仪器等对高性能微电机技术的亟需,开展磁悬浮高速微电机相关技术研究,研制超高真空分子泵、氢气循环泵等。
核心部件与应用领域
研究方向:
(1)微机电系统设计
(2)芯片化轴承系统控制
(3)高效电机系统控制
(4)叶轮流体机械设计
构建工程化研发测试平台和中试工艺线,对大型磁屏蔽空间与磁屏蔽装置(舱、桶),及其核心部件进行工程化研制和成果转化;实现小批量研制,形成系列产品,并进行典型示范应用验证;大设施建设过程和后期应用中,持续进行成果转化;支撑孵化一批磁屏蔽、低磁材料高新企业,以及未来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
构建工程化研发测试平台和中试工艺线,对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与仪器、阵列式芯片化原子磁强计,及其核心器部件进行工程化研制和成果转化;实现小批量研制,形成系列产品,并进行典型示范应用验证;大设施建设过程和后期应用中,持续进行成果转化。支撑孵化一批量子装置与仪器的高新企业,及未来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
建成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工艺技术交叉研究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具备多种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和专用芯片和器件的设计、制造、封装、集成和测试能力,具备小批量试制或量产的中试能力;持续产出的量子传感器关键工艺、芯片以及专用器件,支撑多种芯片化量子传感器的性能提升,提高产品转化的成熟度;面向产业提供共性研究平台、共性关键工艺,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在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领域,面向医疗健康、生物学、材料化学、能源电力等应用需求,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中试平台,支撑工程化和成果转化,培育“量子传感技术”未来产业以及未来国家级研发基地;持续产出多种量子传感技术专用器件以及核心部件,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系列产品;面向量子传感技术产业提供共性研究平台、共性关键工艺,为产业转化提供支撑。
建设以多学科交叉为特色的国际一流零磁科学研究平台,致力于推动零磁科学装置的医学应用及零磁医疗诊断软件算法研究,实现心、脑、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疗方式革新;通过零磁环境下的量子传感技术,结合医学需求,推进心、脑、细胞等方向的高端医疗装备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并进行临床示范应用验证及推广;支撑孵化一批大数据、数字医疗、AI诊断企业,以及未来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加快成果转化,为实现从“0”到“1”的源头创新提供重要支持。
来源: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