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的力量 | “超级充电宝”,让爱车“超来电”

时事   2025-01-12 10:17   安徽  
“以前车找电,现在电找车,而且充电速度快,方便又安心。”1月11日,在北一环路与阜阳北路交口神马大院充电站,新能源车主杨元打开手机APP下单。不一会儿,半人来高、身形小巧的充电桩就“赶来”救急了。
这款由“合肥制造”的“大型移动充电宝”,名为“易佳电”,是一台智能移动储能充电桩,搭载着国轩高科自主研发的电池能量储存及移动储能充电系统,自身存电184度,每小时可为车辆充电60度。2024年以来,已在全国投放上千台,涉及高速服务区、公共充电站、商业体停车场、机场高铁站等多个应用场景。

2024年春运期间,合肥供电公司首次在全市高速场站投用可移动式储能充电桩。(本报资料图)


家庭停电应急、户外旅行保障、医疗救急储能……随着消费者对便捷可靠的电力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储能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同时,新型储能产业在合肥蓬勃发展,各类企业集聚壮大。
2024年,在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张卫强提出“关于推动新型储能企业发展的提案”,助力推进合肥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近年来,合肥将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作为制造业的核心方向重点推进,现集聚以国轩高科为代表的新型储能上下游企业近70家。”张卫强说。
合肥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机遇,产业发展环境优、集群效应强。但在张卫强看来,当前,合肥电化学储能产业以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为主体,相关上下游企业的布局和体系搭建仍需进一步完善。

2024年5月17日,国轩高科发布的新产品G刻电池样品。张大岗 摄

“我建议,一方面,合肥要加强开展电化学储能前瞻技术研究;另一方面,要快速发展壮大新型储能产业链,大力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规划建设新型储能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吸引集聚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张卫强表示。
围绕提案及全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有关部门着力推动技术路线、示范项目、能源结构等方面深入研究,加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力度,加快推进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氢储能产业化布局。
同时,推动“科创+产业”协同发展,相继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4个,加快突破光储充一体化、双向充电等前沿引领技术。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肥西县、肥东县、蜀山区已初步形成产业基础,集聚了以派能科技、阳光电源、国轩高科、巡鹰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储能领域龙头企业,形成了“设备原材料+储能电池+储能系统+多元应用”的全链条集群式发展格局。

阳光电源产业园车间。(本报资料图)


2024年9月,省发展改革委公布了2024年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拟筹建名单,合肥共入选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其中合肥新型储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名列其中。

“计划到2030年,合肥新型储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实现产业营收200亿元,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打造6个省级未来场景实验室和省级未来场景试验区。”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到一个小时,杨元的车便蓄满电能重新上路。“‘电找车’,相当于给车主配了便携‘充电宝’,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电车车主的里程焦虑。”杨元笑着说。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许露瑶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青培 吴弘
一审 | 吴青培 吴弘;二审 | 束芳;三审 | 许超众



合肥日报
《合肥日报》是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2009年11月8日创刊,坚持“主流、责任、权威”的办报理念。(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7000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