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当时已经年过花甲的刘人寿老先生,一路走过危机四伏的潜伏生涯,早已经过上了儿孙满堂的平淡日子。这一天的午后,他随手拿起了一本《李克农传》翻阅起来,无意间看到了其中的一段内容,令他不禁动容,这才发现原来当年淮海战役的第一情报竟然是自己送出去的。
在《李克农传》中,对这份情报的评价非常高,其中不乏“淮海战役最完整”、“最早”的字样,足可见该情报对于当年淮海战役的重要影响。彼时,刘人寿老先生还是20多岁的年轻人,在潘汉年情报系统内扮演着骨干成员的角色。
原本这段惊心动魄的记忆早已经被时间尘封,如今刘人寿再次看到自己当年相关的信息描述,让他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那时候所经历的峥嵘岁月。
初到上海
刘人寿当年被调进上海负责情报工作的时间是在1946年,当时因为蒋介石主动挑起内战,整个上海地下党组织进行了全面重组,准备迎接新的战争局势。我党在上海的地下组织虽然已经非常成熟,但当年的教训也同样深刻,10多年前因为顾顺章的叛变,我党在上海的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也正因为如此,上海地下组织的全面重建,在这个关键时刻就显得尤为重要。刘人寿作为潘汉年麾下的得力干将,负责交接上海的工作,建立新的联络点,以及准备一些备用的联络点,以备不时之需。
刘人寿能力出众,进入上海以后迅速完成工作交接和情报系统组建,并保证了各个联络点的人员互相之间不认识,又能平顺安全的传递情报。这样的做法对于情报工作者而言,既是一种防范,也是一种保护,不会因为一个人落入敌人之手而导致大面积情报网瘫痪。
刘人寿当时采取了多点联络,单线传递的策略。上海所有的联络点互通消息,如同无数条河流汇聚到他这里,而他则负责保证这些联络点正常运转,以及将所获得的情报安全送达延安。只不过,单线传递固然可以提升保密性,但单一性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旦遭到敌人破坏,获取再多的情报也送不出。
基于这一点考虑,刘人寿对“单线传递”进行了改造,虽然仍然保持着刘人寿对延安的单线联系,但从上海向延安发送密电的电台却不止一个,主要由三个秘密电台组成。每次获取到重要情报以后,刘人寿都会谨慎的将情报分为多个部分,再分别由三个秘密电台以不同的解密方式分段发往延安。
如此一来,整个传输信息的过程既保证了安全性,也保证了效率。除此以外,刘人寿还专门设置了大量的“假电台”,平日里没有重要情报时,就安排这些秘密电台向延安发送一些无关紧要的消息,以此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令敌人疲于奔命。
刘人寿在短短时间内,将上海的地下情报系统打造成完整可靠,但在1948年9月下旬,却还是迎来了一次很危险的挑战。
“不速之客”
当时,刘人寿突然接到一封密电,自称是一位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工作者,约刘人寿在一间茶馆见面。此人在信中不仅提到了少数人知晓的密语,还在急电上盖了特殊的印章,就连约见的那个茶馆都是刘人寿设置的一个秘密联络点,可见此人很可能就是自己人。
但刘人寿负责情报工作多年,自然不会轻易涉险,毕竟他肩上担负的可是上海情报联络网,一旦出了问题,上海地下情报系统难免再次面临当年的危机。于是,刘人寿先后两次派人与此人见面,核实了他的身份以后,又核实了他送来的情报和资料,这才终于在第三次碰面时亲自出面。
即便如此,刘人寿依然在约见地点周围布置了暗哨,以移动的方式接替跟进,万一途中出现可疑情况,约见随时取消。但最终刘人寿也未发现任何异常,确定了对方是我党的“密使一号”身份,开始源源不断地从对方这里获取情报。
“密使一号”在国民党内的身份不简单,每次送来的情报都十分重要,其中还包含一张国民党徐州剿总绘制的作战图。这份作战图立刻引起了刘人寿的重视,因为他早就得到了风声,华东野战军计划在徐蚌一带打一场大规模的战役,这份作战图若是真的,将对我军作战十分有利。
随着“密使一号”源源不断地送来情报,刘人寿越来越觉得吃惊,因为他送来的情报价值极高,不仅包含了徐州剿总的军事部署,甚至连补给军需仓库的位置,以及依托津浦铁路的这条补给线情况都一清二楚。
刘人寿深知该情报的重要性,立刻将情报送往延安,但同时也派人去徐州一带进行核查,最终发现这些情报的很多细节都对应得上,说明“密使一号”的情报是真的!
险象环生
但就在淮海战役打响前夕,情况突然出现了巨变。原来,国民党军十分狡猾,虽然并不知晓自己在徐州一带的部署已经泄密,却突然在大战打响之前,各部开始大规模改变部署。
显然,国民党军此举是刻意为之,就是为了防止军事部署提前泄露,所以提前制定了一份备用方案,在大战前夕突然实施,这样一来,即便情报再次泄露,我军也已经没有时间按照对应的敌人部署改变进攻方案了。
大战之前,“密使一号”与刘人寿不顾危险,开始频繁接触起来,将大量全新的军事部署方案传送过来。与此同时,敌人在上海也对我党的地下组织展开全面追查,幸好刘人寿提前部署了大量的干扰电台,令敌人始终无法准确找到我方的秘密电台,还是将最新情报完整的送到了延安。
这份情报十分重要,得到了李克农的高度评价。情报被送往华野以后,粟裕根据情报中所提供的敌军部署制定相应的作战方案,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所以说,淮海战役胜利的背后,不仅有几十万的作战部队和几百万的补给人员,还有那些隐蔽战线的战士们,他们都是人民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