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专家估计化石属于白垩纪时期,最远可追溯超过1亿年前。
有专家指,这次发现或代表香港含更多恐龙化石,建议继续发掘赤洲含古脊椎生物化石的岩层。
为了方便专家进行化石研究,渔护署已封锁整个赤洲岛,直至考察团队完成考察。
渔护署早前委托中国地质大学调查赤洲地质,今年3月团队在赤洲考察时,发现岩层疑似含有古脊椎生物化石。
从赤洲采集含恐龙骨骼化石的岩石标本。(图源:古迹办)
渔护署通报古迹办后,发展局在今年6至8月与古脊椎所、古迹办和渔护署人员到赤洲考察,并收集样本。
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专家对样本进行骨组织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用软件分析后,确认样本属大型骨骼恐龙化石,目前未知属那一部位。
其中一块切片在显微镜下的骨组织放大图,黄色圆圈代表一个完整的次级骨单位。(图源:古脊椎所)
古脊椎所研究后,初步估计属于白垩纪时期,即1亿4500万年前到6600万年前的恐龙,并推断恐龙化石有机会是蜥脚类恐龙或鸟臀类恐龙。
据专家推断,该恐龙可能死后被沙石掩盖,再被水冲走,其后再次被埋藏于发现地点。由于发现的恐龙骨骼分布散乱,且破碎风化,在原地死亡和埋藏的可能性较低。
古脊椎所专家于赤洲采集化石样本。(图源:古迹办)
古脊椎所专家张鹏杰清修含恐龙骨骼化石的岩石,清除包里化石的岩石。(图源:古迹办)
专家将作进一步研究,包括发掘现时在赤洲的化石,继续清修化石样本,以确认恐龙种类;同时会与本地及其他地方的大学合作,建构香港的恐龙故事。
据香港地质公园介绍,香港没有出露三叠纪的岩石,但拥有多组在恐龙繁盛期(大约2亿至6600万年前的侏罗纪至白垩纪)形成的沉积岩地层,大部分在香港地质公园新界东北沉积岩园区内,理论上都有可能埋藏恐龙化石。
赤洲火山岩与沉积岩的分布情况。(图源:香港地质公园)
赤洲的沉积岩层。(图源:香港地质公园)
然而,本地学者在过去百年间进行多次地质调查,均从未有发现,显示目前相关地层的地表应该没有明显出露的恐龙化石。
幸运地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团队发现赤洲的沉积岩可能含有疑似脊椎动物化石,并经古脊椎所初步鉴定后,确定为恐龙骨骼化石。
化石形成图。(图源:香港地质公园)
这一重要发现为香港的地质历史增添珍贵实证,填补本地缺乏大型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空白。
据悉,香港的第一件恐龙化石标本已完成清修工作,展示出化石的原貌为扁平状骨骼碎块,边缘与结构有较严重的破损和风化。
由此推断,这只恐龙死后尸体腐烂,骨骼在已经支离破碎及轻度风化时才被沙石掩埋,形成化石。
发展局图片
根据骨骼碎块的体积判断,所属的恐龙个体庞大,属于大型恐龙。
然而,由于化石仅为碎块,外形不完整,缺乏可用于鉴定恐龙物种的生物特征,目前难以判断是身上哪一块骨骼。
一些大型恐龙的骨骼数量可达200多块,因此很难仅依靠一块不完整的骨骼鉴定种类。如果未来能发现更多且更完整的化石,则有可能得知属于哪一种恐龙。
这次发现的恐龙化石并不显眼,呈灰白色,化石只露出极少部分,且已经破碎不完整。化石连围岩长约54厘米,高35厘米,厚19厘米,包含一大一小两块骨骼碎块的化石。
香港首次在赤洲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由两块经专家清修的化石标本拼合而成(红线内范围)。化石连围岩长约54厘米,高35厘米,厚19厘米。(图源:政府新闻处)
发展局长甯汉豪表示,这次发现恐龙化石,为香港古生态研究提供了新证据,意义重大。当局会继续在赤洲寻找化石,另外会配对大湾区其他城市曾寻获的恐龙化石或恐龙蛋化石,以帮助研究。
(据香港商报、香港地质公园、香港政府新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