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1.乳房红肿疼痛,排乳不畅。
2.乳腺局部出现肿块,形状为楔形或不规则形,可发生于乳房的任何部位。
3.乳房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热、痛,肿块区域皮温升高,有压痛。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40℃,伴有寒颤、全身出汗、头晕、乏力等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
1.血常规+C反应蛋白用于判断是否伴有细菌感染(证据等级:GCP)。必要时取乳汁、穿刺液或脓液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乳腺彩超:进一步查看乳汁淤积情况以及有无乳腺脓肿。
乳房局部肿胀、疼痛,可触及有压痛的肿块或增厚区,形状为楔形或不规则状,皮肤无明显红肿,皮温升高,一般无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比例均不高。
乳房局部肿痛,存在硬结,在排除全身其他系统感染的前提下,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即可诊断:
A.乳房局部红斑形成,伴或不伴皮温升高。
B.全身炎性反应表现,如寒颤、头痛等流感样症状以及全身不适感。
C.体温≥37.3℃,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升高,或C反应蛋白升高。
1.适当乳房按摩:有效的乳房按摩可帮助排出淤积的乳汁,刺激泌乳反射,保持乳管通畅,减轻乳房肿胀。此法适用于任何情况引起的乳汁淤积及导管堵塞。但在乳房严重水肿时,应避免局部直接按摩,可在该乳腺导管走行的其他无肿胀区域进行适当力度的按摩,保持乳腺导管通畅,达到刺激泌乳反射的目的即可。按摩前需注意洗手、保暖,按摩的力度要适度。切忌暴力按摩,避免各种形式的强力按压,避免乳腺组织的损伤及水肿加重。
2.使用吸奶器: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如因各种原因造成乳汁淤积,可在亲喂的过程中使用吸奶器,避免乳汁过度淤积,加重病情。
3.炎症区域的治疗:在局部红肿疼痛区域,可外敷芒硝、硫酸镁、冰袋、土豆片等,减轻局部组织的水肿。
4.乳头皲裂的对症治疗:排乳后可外涂羊脂膏、红霉素软膏、多粘菌素B软膏,或用水凝胶护垫贴盖乳头、戴乳头保护罩,减少衣物摩擦影响创面愈合。
发病时症状较重,包括有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且物理疗法病情无明显改善的患者,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哺乳期发生急性乳腺炎的因素很多,应尽量避免危险因素的影响,哺乳期的前6个月是发病高峰期,应保持正确的喂养习惯,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进行个性化的临床指导治疗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