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喀喇沁丨​一盏不灭的灯火

文摘   2024-11-15 16:49   内蒙古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喀喇沁融媒体

开栏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持续推进清廉家庭建设,赤峰市纪委监委举办了“我的家风家训家教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喀喇沁旗共有获奖作品25篇。即日起,喀喇沁旗融媒体中心开设专栏《清廉喀喇沁》,对25篇获奖作品进行展示。


优秀奖作品

一盏不灭的灯火

在小镇的一隅,有一栋古朴而温馨的老宅,岁月在它身上刻下了斑驳的痕迹,却掩盖不住那份由内而外散发的温暖与和谐。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我心中家风传承的起点。家风不仅仅是一件事,或是一条规则,家风在无形中影响着你,家风更是你心中的一盏指明灯。

记得小时候,每当夕阳西下,老宅的院子里便会弥漫起饭菜的香气,那是母亲忙碌一天后,用爱烹制出的家的味道。你会听见父亲的歌声在远处传来,那是父亲干活归来轻松愉悦的心情。爷爷则总是坐在那把旧摇椅上,手捧一本泛黄的书,偶尔抬头,目光温柔地穿过书页,落在嬉戏的我们身上。那时的我,并不完全懂得这份平静背后的深意,只觉得这样的日子,简单而幸福。

就这样温馨祥和的家风的种子,悄悄埋在了这样的日常里。它不像华丽的辞藻,需要刻意去铭记;它更像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悄无声息地温暖着每一个角落。
    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这句话,成了我们家的座右铭。记得小时候一年的夏天,二伯因急事外出,将家中晾晒的粮食托付给父亲照看。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宁静,等父亲发现时,玉米已淋湿了大半。父亲二话不说,立即组织全家人力,连夜将玉米装好搬进屋内,又找来工具烘干。第二天,当二伯满怀歉意地回来时,看到完好无损的玉米,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父亲的名字在村上传为佳话,而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了“诚信”二字的重量。也就是从那时起,“诚信”二字悄悄的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也是父亲的这种精神影响着我,让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好的伙伴。
    母亲是家里的“后勤部长”,她的勤俭持家之道,让我们受益匪浅。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母亲总能变废为宝,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她会将旧衣物改造成新样式,让我们穿上既合身又时尚;她会精心打理院子里的每一寸土地,种上蔬菜瓜果,既美化了环境,又丰富了餐桌。母亲常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学会了珍惜与感恩。所以我也把这种精神带到工作中传递给我的学生们,让她们也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感恩父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我们家,尊老爱幼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习惯。每逢节假日,无论多忙,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陪伴爷爷奶奶。我们会耐心地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分享生活的点滴。而对我们这些晚辈,长辈们也总是关爱有加,用自己的方式给予我们最真挚的呵护与教诲。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去给予,更明白了家的意义所在。
    现如今,我已长大成人,离开了那座充满回忆的老宅,但家风的力量却如影随形,始终激励着我前行。每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我都会想起父亲那句“人无信不立”,想起母亲那勤劳的身影,想起全家人围坐一起共话家常的温馨场景。这些记忆,如同一盏不灭的灯火,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让我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了方向。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财富,是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它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精神的富足;不在于言语的华丽,而在于行动的践行。愿我们都能珍惜这份传承,让家风之光永远照亮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世界。家,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永远牵挂的地方。
作者:杨益楠  喀喇沁旗乃林小学教师
指导学校:喀喇沁旗乃林镇乃林小学



一   审|刘 占 龙
二   审|党曹兆竹
三   审|王 安 琪
新闻热线|0476-5823983

喀喇沁融媒体
展现清新喀喇沁魅力 记录铿锵守卫者足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