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又一红领巾?!行测94+分考生经验分享

文摘   2024-11-06 00:07   广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大家好,首先,我来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让大家了解一下我的个人情况。我是在职备考,参加的2024年广东省考,在省考中取得了行测 94 分的成绩。


这次是应南风老师的邀请,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我对行测的看法和心得,希望能够对正在备考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这次的分享主要会分成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宏观的备考思路第二个方面是我对行测各个模块的思考,也就是一些细节层面的东西;第三个方面是考场上的注意事项第四个方面有些小伙伴问我的问题,包括在备考过程中以及考试结束后,我将我认为有价值的题目做了一些汇总并谈了一些我的想法。


2024年省考成绩截图


同时,我也对我有所帮助的相关学习资料打包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凭哔哩哔哩视频(BV19RDNYMERW)的一键三连或者此推文的点赞+在看找客服泡泡领取。我也会在文末的交流群中和大家继续交流和探讨



宏观备考思路


01

以上岸为目标

1. 不能仅仅满足于进面,要以笔试第一甚至断层第一为目标。

①既然选择了考公,唯一的目标就是上岸。然而每年考试机会有限,一旦失败很可能就要耽误一年时间。笔试阶段建立的优势越大,面试时就越放松、对手追赶难度就越大,上岸就越稳。


②同时,公考是竞争性的考试,决定能否上岸的因素不是能考到多少分,而是能不能超越所有对手。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手越来越多,如果仅仅考一个“差不多”的分数,就要把命运交给运气。


2. 不偏科,不瘸腿,努力成为六边形战士。

如果想要行测考高分,五大模块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轻易放弃。不少同学,甚至某些经验贴总是强调数量太难、常识知识面太广,复习起来性价比不高,因此可以放弃。这是一个典型的错误认知。大家通常设想,行测满分100,自己在各个模块分别扣几分,剩下的是总成绩。但实际上,我们开考时是个穷光蛋,手里只有0分,辛辛苦苦做出来一道题,才有可能得到相应的分数,把这些分数零零散散加起来,才是我们取得的总分。


因此,在备考阶段放弃整个模块是一种极其奢侈的行为。况且,我们的目标是战胜所有对手,如果某个模块我们放弃而对手没有放弃,就必将在竞争中落入下风。


3. 目标是要让自己看到与顶尖选手的差距,起到的是激励和鞭策的作用。

我们要思考,目标到底起到什么作用?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树立一个标杆,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比较高的水准,告诫自己不能偷懒,要求自己摒弃“差不多得了”“很多人做不到,我也不用强求自己做到”这类想法,告诉自己“别人可以做到,我也要做到”,让自己常怀空杯心态和学徒心态,精益求精。


4. 目标即使难以达成,也要坚定前行。

能否上岸,取决于能不能战胜所有对手,而不是能否实现所谓的目标。就像前面说的,目标起到的是激励和鞭策作用,最大化的激发自己的潜力。所以,哪怕没能达到目标,也不必因此沮丧。要记住,只要你瞄准月亮,即使失败,也会散落于星辰之间。只要在学习过程拼尽全力,尽自己所能,就能取得最大程度的进步。


02

以结果为导向

省考结束后,我在B站、小红书等各种平台刷到很多帖子,说自己不可谓不努力,没日没夜地学习,刷上几万题,笔记堆的和小山似的,唯独成绩对不起付出?这反映了一种常见的思维误区,就是认为付出等于收获。


如果大家有这些疑问,不妨问问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真正解决遇到的问题?刷过的题是真的弄懂了吗?记下的笔记深度怎么样?又有没有认真回顾总结?我们要以结果为导向,追求有效产出,用有效产出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而做出合适的调整,千万不要用过量的投入去掩盖产出的不足。


1. 实事求是,挖掘问题

想要取得进步,第一步一定是找准自己的问题。很多人会有一种鸵鸟心态,不自觉地去回避问题。比如数量学得不好,平时就不去刷数量的题目;资料分析做的慢,所以做的时候不计时或者干脆不练。回避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样只会让我们错失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埋下一颗炸弹,在考试的时候引爆。我们想要取得进步,第一步就是要正式自己的不足,然后挖掘出根本的问题。比如,言语做得慢,这是表面的问题,往下深挖,可能是阅读速度慢、喜欢纠结选项,继续深挖,可能是阅读量少、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等。


2. 固长补短,疏通堵点

找到问题后,下一步就是解决问题。其实只要问题找得准,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以言语做得慢为例,如果自己阅读速度慢,原因是平时不喜欢阅读,或者只读一些网文小说之类信息密度很低的文字,那就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去读官媒、科普读物等规范的、信息密度高的文字,不断尝试快速get文段思想,这样慢慢的阅读速度自然会有所提高。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也可以利用群众的智慧,向高手请教,或者发帖询问。


前面说的是补短板,固长板同样重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自己的长板,也不能掉以轻心,仍要经常练习、勤于反思,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3. 积极反馈,建立闭环

反馈是学习过程的最重要一环。所谓反馈,就是将实时的学习状况,与心中预设的目标做比较,根据差距做出针对性调整。有了反馈这一环节,学习的过程就成为了闭环。这样,在不断的反馈和调整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一步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并且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对行测各模块的思考


01

常识判断

1. 省考与国考、联考有何异同?

国考和联考的常识范围更广、考点更细、难度更大,更加考验对相应考点的积累。而广东省考的常识会反复考查一些重要考点,并且考查范围也小一些,考查时也更加注重理解而非积累。准备广东省考,一定要练习调用本身积累,分析出答案的能力。


2. 省考常考哪些考点?

广东省考的常识,整体上政治常识远远多于其他。细节上有些考点是反复出现的,比如最新的重要会议(24年是20大,25年则是20届三中全会)、教员的作品、马原、总书记考察讲话(如果有)等。24年考查了省情和思修的内容,这些是事业单位考过的,也值得关注。


3. 如何准备省考?

大家可以整理近几年真题考点清单,对一些比较新、比较高频考点清单,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突出重点。对于人文、历史、科学等非政治类的常识,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不想刷题的时候翻一翻或者听有声书,当作课外阅读,不求能够牢牢记住,有一点印象就行。时政不需要关注一些特别细节、琐碎的知识点(这与粉笔模考有明显不同!)。


总得来说,常识是一个适合追求“性价比”的模块,学习常识可以不求完美,只要考场上不要被它拖后腿就行。


02

言语理解与表达

1. 如何提高做题速度?

言语的做题速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速度,二是解题习惯。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前面简单提过,简单的说就是多读、多想,让大脑适应那种话题陌生、信息密度大的文段。解题习惯的话,我有个习惯,做逻辑填空时,一边读题干,一边对空缺处填什么样的词有个大致的判断;做中心理解时,读文段后简单思考一下文段的中心思想...


总之,做题时尽可能做出贴近出题人视角的理解,并将这一理解作为参照,去寻找合适的选项。而非盲目比较选项,这样很容易被不痛不痒的细节绊住脚步,甚至掉进出题人精心设计的陷阱。


2. 如何通过官媒提高阅读能力和积累词语成语?

在阅读官媒文章时,如果段首句就是中心句,可以把首句遮起来,读后面的文段,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归纳首句,再与作者的原话比较。因为省考的文段很多是出自官媒,这个过程就是训练自己贴近出题人思维的过程。


做逻辑填空时,可以把出现的成语放到官媒搜索,了解官媒是如何使用这些成语的,也就是所谓的积累语境,培养语感。


3. 方法技巧和语感冲突该怎么办?

我个人是更加看重自己的理解。因为方法技巧是死的,而命题人的思维是活的。如果命题人想要反培训、反套路,有的是办法。典型的就是中心理解题,会这样出题:给一个问题类的文段,设置一个选项是概括问题,再胡乱给一个对策,这就能有效筛选出那些死记硬背“有对策选对策”的考生。想要提高言语正确率,归根结底是要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方法技巧只是辅助,理解才是根本。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阅读理解不过关,语感会欺骗自己。你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出题人怎么想。所以,有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作为支撑,能够准确get

出题人的想法,这才是做言语题的王道。


4.应该怎样对待正确率极低的题目?

一方面是汉语博大精深,我们很难准确区分每一个词语,也很难与命题人对文段的理解完全一致,这使得言语的正确率几乎不可能达到100%,并且言语的争议题是所有模块中最多的。


另一方面,命题人和我们一样,肉体凡胎,他不是圣人,不可能保证每一道题目都是高质量的。所以,对一些个位数正确率、百分之十几正确率的题,复盘的时候简单分析一下,如果是考点陌生冷门,那就积累起来;如果实在难以理解,也没必要过多纠结。

03

数量关系

1. 能不能放弃数量?

首先,广东的数量关系题目非常简单,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认真学,至少能保证80%正确率。


其次,数量和资料是唯二的两个学会了就能稳拿满分的模块,广东是比较卷的省份,珠三角更是卷中卷,可以说每一分都要争。


省考今年改革后只有90题,比往年少了10道,一方面大家更容易做完所有题目,另一方面每道题变得更加“值钱”了。像这种难度不大,又可以争取满分,还特别“值钱”的模块,谁敢说放弃?数量不仅不能放弃,我甚至认为它的重要性堪比资料分析。


2. 基础薄弱如何学习?

如果是国考、浙江省考的数量是小学奥数题,那么广东省考的数量就是小学应用题。作为成年人,我们肯定足以理解小学的知识。哪怕以前上学时没认真学数学,现在也完全有能力补上。


因为广东的数量难度不大,所以学习数量的时候可以“全而不精”,把广东历年真题出现过的,特别是经常出现的题目统统照顾到,但不必深究难题。简单题必拿下,中档题争取拿下,难题可以放弃。


还有,数量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很难短时间提高,所以不要拖到出公告甚至考前一两周才学数量,要尽快行动,然后每天做一定数量的题目培养手感。


3. 能听懂课但不会做题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实质是没有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听课是一个输入过程,而做题是一个输出过程。输入和输出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


数量的解题过程,如果拆解开来是这样的——①读题,获取题目中的信息,大致判断题目类型;②过滤背景等无关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转化为数学语言;③结合问题,在脑中构建已知条件的数量关系;④结合上一步的思考,选取合适的解法并完成解题。


不会做题,大多数都是卡在第二步或第三步。这要求我们拥有系统的解题思维,形成“条件反射”。一方面,要厘清概念和公式,能够快速准确地“翻译”题目;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而非背诵,要理解公式的本质、什么情况要用什么公式。这个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持之以恒。


04

图形推理

1. 题量变少,应该如何学习?

图形推理有两类,一类是定式图推,就是六面体复原、四面体复原、平面拼合、立体拼合、截面图等不需要找规律的题目;另一类是非定式图推,说白了就是找规律的题目。24年这两类题目的比例是3:2。再结合广东历来重视定式图推的传统,在以后的考试中两类题目的比例大概率就是这样,或者变成2:3。


对于定式图推这种确定性强的题目,一定要学透,力争考场上得满分。对于非定式图推,我个人认为在掌握常规考法、近年较新的考法就足够了。图推有些考法过于复杂和阴间,掌握它们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考场上还不一定能得分。


2. 找不到规律怎么办?

首先可以总结、整理思维导图,归纳常见的考点,至少对可能考什么这个问题心中有数。在熟悉考点之后,可以在做题时留意题目的图形特征,思考不同图形特征经常对应的规律,也就是积累特征图形,优化思考路径。要注意的是,最近几年有这样的命题倾向,故意用某种特征图形,考另一种规律,干扰考生的思维。所以,我们也不要过于依赖特征图形。在考场上,根据特征图形找不到规律,别头铁,从其他角度思考。


3. 平时如何刷题和总结?

对于定式图推,要定期练习和查漏补缺。对于非定式图推,每天刷一定数量题目,对照答案复盘,培养手感即可。这里要额外说一点,图形推理题目的复盘离不开答案,没有答案就没办法检验自己思维的正确性,得不到有效反馈就没办法查漏补缺。所以,公考群里发的奇奇怪怪的题目,没有答案的话一律默认为错题,不要浪费时间思考。


05

逻辑推理

1. 形式逻辑/分析推理如何提速?

形式逻辑题目相对比较简单,涉及到知识点较少,并且考查方式固定。只要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点,细心一些就能够将题目做对。但是,这类题目做对容易,做得又快又准就需要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加上大量的练习。无他,唯手熟尔。


分析推理其实就是对形式逻辑知识的运用,或者不涉及任何知识点单纯考查数学、语言等逻辑。广东的题目难度通常不大,并且考法比较常规,几乎没有像深圳市考那样考非典型的、创新性的题目。所以一方面要掌握通用的解题方法,比如如何寻找解题起点等,另一方面要学习不同的题型的常见突破口。


2. 论证逻辑与言语理解的异同?

论证逻辑与言语理解都是以文段为载体,以理解能力为核心的题型。但两种题型也有明显的不同。论证逻辑更注重对论证本身的理解,也就是提炼论点、论据,理解从论据到论点构建论证的过程,解题方法也与言语题有较大差异。


做论证逻辑题目时,一个比较好的习惯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裁判或者法官,读题时去思考题干论证存在的问题或漏洞。加强题就是寻找弥补漏洞或者使自己倾向于相信结论的选项,削弱题就是寻找攻击漏洞或者使自己倾向于质疑结论的选项,论证缺陷题就是点出题干漏洞,前提假设题就是寻找题干论证缺失的关键条件,等等。同时,论证逻辑题目还存在一些模式化、套路化的考法,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常见论证模型,掌握这些模型也有助于更快、更好解题。


3. 刷题时遇到争议题怎么办?

逻辑推理题目中的争议题通常存在于论证逻辑中。由于不同的人的知识体系不同,对于语句和逻辑关系的理解不同,得到的答案自然会有差异,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面对争议题,首先我们要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不要认为“谁一定是对的、谁一定是错的”,思考出现争议的原因,理解不同答案的分歧所在。然后就是结合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接受的答案。这里会涉及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确定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在机构教的框架之外,适当学一些《逻辑学》的知识,掌握更深层次的原理。


06

科学推理

1. 题量变少,还值得学吗?

今年广东的科学推理的题量从10变成了5,令很多文科同学兴奋不已。但是,对大多数考生来说,竞争对手的范围基本是本专业或相近专业,也就是说文科生的对手还是文科生,大家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科学推理具有类似数量的特点,确定性非常强,吃透考点之后可以应对几乎所有题目。同时,尽管题量变少,但题目的综合性变强,一道题目可能同时考多个知识点,更容易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由于科学推理的这些特点,尽管题量和图推一样,我认为科推的学习要优先于图推。毕竟,图推学到地老天荒也没人敢保证得满分,科推学得好得满分轻而易举。


2. 文科生学不会怎么办?

科推考察范围基本就是初中理综+小部分高中理综,外加地理。哪怕是文科生,这些知识也是学过的。更何况,科推涉及的基本都是定性分析,不涉及理综大题那样繁琐复杂的计算。如果初高中基础比较好,这一块不用复习正确率就非常高。如果初高中基础不好,可以买一本初中理综知识点小册子,结合真题把知识点吃透。同时有些考点(运动学图像、电路分析等)几乎是每年必考的,这些知识点尽量掌握。


3. 学习资源少,应该怎么学?

因为科推只有广东和上海考查,所以专门讲科推的网课比较少。我的建议是用好前面提到的理综知识点小册子,实在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参考K12阶段的网课。


07

资源分析

1. 速度与准确率无法兼顾怎么办?

资料分析提速,就一个原则——能简则简。我们的大脑就像CPU,运行速度是固定的,算法越简单,完成的时间就越短。我就针对资料分析的审题、解题两个步骤谈谈如何简化。


审题想要快,就要求我们对资料分析所考查的概念和题型谙熟于心。其表现是在注意正确时间节点的前提下,精准提取关键词。熟悉每一个可能考到的概念和题型,才能在见到题目之后,立刻反应过来这题考什么、需要哪些数据。接下来就是根据关键词,定位数据位置、提取数据。


解题想要快,就要牢记资料分析是资料分析,不是资料计算。在提取数据、列式之后不要急于计算,首先尝试能否用定性分析的方式直接锁定答案。接下来,尝试通过技巧减少计算量,这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比如根据选项评估所需计算精度、对不同算法的计算精度有大概的认识、结合数据特点在满足精度要求的算法中选取最优算法。


2. 速算技巧五花八门,哪种方法最实用?

没有绝对的最实用速算技巧。根据个人掌握情况、思维习惯不同,以及题目本身不同,最优算法也不相同。适用的、个人能用好的技巧才是好技巧。


想要用好技巧,不是知道怎么做就够,一定要对这个方法技巧有足够深的理解。比如,这个技巧简化计算的原理是什么、大致精度怎么样、适用于哪些场合等等。这需要在刷题时不断练习、不断反馈思考。


这里也要说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是认为直除能做所有题目,鄙视一切方法技巧;另一种是只会套用方法技巧,看不起直除。一方面直除与速算方法并不是对立的,两种方法的内核完全相同,就是数字敏感性和对公式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学习说到底是为了进步,所以应该去分析哪些情况用技巧更快,哪些情况直除更好,精益求精。所以不要把直除与速算技巧割裂开来。


3. 经常审错题/找错数怎么办?

因为资料分析的题干一般来源于统计局发布的图文,我们日常中很少接触这些图表,导致我们可能对一些概念比较陌生,如果题目涉及这些概念就难免卡壳。


所以,在刷题时,就要有意识让题目中出现的概念“混眼熟”,比如增加值,这个概念我一开始总把它当增长量,熟悉之后就能正确认识它,再也不会卡壳。并且,如果发现材料中有陌生且名字相近的概念,可以先在脑海里敲响警钟,然后用笔标记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审题。


比如24年省考,“县均社会资本投入”和“人均社会资本投入”,我见到这两个概念,立刻就用笔标记出来,同时读题读到此处时有意识停顿一两秒,防止自己眼瞎。最后,也要有意识的总结出题人常见的挖坑方式,比如时间陷阱、单位陷阱、名称陷阱、设问陷阱等,也要总结自己经常踩的坑,做题时默默提醒自己规避。


4. 遇到“招计算器”的题目怎么办?

有些题目对计算精度要求极高,并且没有任何速算技巧可言,这类题目被称为“招计算器”,常见于陕西、山东、深圳的部分题目。由于广东省考从没有考过这类题目,平时练习时遇到可以不深究。哪怕在以后省考命题人真的出这类题目,可以暂时跳过,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老老实实计算。


考场注意事项


我把考场的注意事项概括为注意做题节奏、避免无谓失误、调整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几个方面。


在做题节奏方面,我认为做题顺序、时间安排没有最优解。只需要遵循一个原则——从擅长到不擅长,确保做完题目,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节奏,并在套卷练习时不断强化、熟悉,应用于考场就可以。同时,每套试卷都会有体现区分度、拉开差距的题目,同时也会有创新题。所以考场上难免会遇到棘手的题目,但是大家要相信,只要你认真学了,付出了努力,那么你感到棘手的题目,对别人同样棘手。遇到棘手的题,如果思考30秒仍然没有思路,就暂时跳过,保持心态平稳与思路连贯。特别是言语、图推,不要“陷进去”,为一两道题目影响整体节奏。


面对真实考场,特别是广东省考这种题目难度不大的考试,一定要注意减少无谓失误。简单题得满分,中档题多得分,难题能得分。遇到简单题不要盲目窃喜,避免失误;遇到难题尽可能排除错误选项,哪怕是猜也要让猜的正确率尽可能高一些;面对中档题沉着冷静,按照自己会的、熟悉的模式一点点解题。


影响分数的,除了知识掌握、熟练度等技术性因素,还有一些非技术性的因素,比如身体状态、心理状态。为了在考场上以最好的身心状态应战,考前一周尽量避免熬夜,避免情绪波动,不要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少点外卖,出门尽量戴口罩等。


常见问题


1. 如何复盘和总结?

复盘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复盘时,我们要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①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我在做题时能不能第一时间想到?——考场上分秒必争,一定得要求自己第一时间就有思路。


②我想到的解题方法是不是最优方法?如果不是,我差在哪里?为什么没想到最优解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走不同的路快慢有别。


③这道题背后的知识点与其他XXX有什么联系?如何辨析?——在脑海里,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构建起完善的思维体系,把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织成网,不断加深理解。


④这个知识点往年有没有考过怎么考的?其他地方又是怎么考的?——熟悉本省考情,命题人只要偷懒你就轻松得分,同时熟悉各种考法防备命题人搞创新。


⑤这道题的干扰项为什么这样设置?命题人在挖什么样的坑?——熟悉命题人的挖坑方式,考场上能够对此有所警戒。

同时,我也会把自己当成老师,像对学生讲课那样,把题目解题的全流程过一遍,确保自己思维连贯流畅,没有堵点。


2. 模考有没有参考价值?如何对待模考?

其他机构的模考我不了解,只谈粉笔模考。粉笔模考和省考的考情贴合程度其实不太够,比如常识考点过细、言语和逻辑套路化严重、数量难度过高等。这导致模考的分数不能用于预测实战分数(我模考常年勉强80出头,极少85分以上,从没有超过90分)。


但是,模考作为一套全新的、陌生的试卷,有练习的价值。可以通过做这样一套试卷,来检验自己面对陌生题目能否快速想到解题方法、做不同题型间的思维转换是否流畅、节奏安排是否合理等,也可以根据击败率而非分数判断自己的水准。只是,模考毕竟有它的局限性,不宜深究,以免干扰应对真题时的思路,特别是不要为了模考高分,专门去研究模块的套路,这就本末倒置了。


3. 听那些课?跟谁学?

这个问题,首先我要强调一个观点,一个成绩好的人,一定重视输出,而不是重视输入。也就是说,听谁的课不重要,关键是把老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够熟练用于解题。与其听N个老师的课,让N个知识体系在脑中打架,不如深刻理解一个知识体系,吃透它,然后在刷题中不断补充、完善。


叠个甲,以下内容完全是客观陈述,无任何广告,我也不做任何推荐,仅供参考。我在初学阶段,使用的资料或网课有:言语——章晓铭的免费课,数量——李委明《数量关系模块宝典》和王永恒的免费课,图推——章晓铭的免费课,逻辑推理——孙江媛的免费课和周建武《逻辑学导论》,常识和资料分析纯自学。备注:孙江媛是讲考研逻辑的老师。


4. 如何看待林林总总的“秒杀技”?

网上搜索行测秒杀技巧,结果可谓五花八门。对于所谓秒杀技,我还是强调一定要研究这些技巧的原理,首先确定它是否真的有效,也就是其原理是否科学,而非简单归纳得来。比如我在抖音刷到过一个求基期比重的所谓技巧——找到最接近的两个相近选项,如果基期比重大于现期比重,就选大的,反之选小的。这就是根据已有题目归纳得到的,利用出题人会设置现期比重作为干扰项的思路。


但是,出题人是自由的,完全可以反套路。像这类技巧,除非时间紧张,否则不建议使用。其次,哪怕技巧本身是科学的,通常只能应对较小范围的题目,在使用时依然要注意理解和辨析。


所以,我个人信奉基础为王的道理,不喜欢研究也很少使用“秒杀技”。特别是广东省考题目整体偏简单,时间比较充裕,更没有必要冒着自己辨别错误、被出题人反套路而丢分的风险追求“秒杀”。


5. 看到网上各种高分,心态崩了?

一方面,网上的高分贴并不完全真实。有句笑谈,从考场出来各个90分打底,出成绩后没一个说话的。这反映了网上的高分其实存在水分。临近考试的时候,我刷到很多晒模考90分、95分之类的帖子,其中不乏有人用作弊的方式刷分,目的就是破坏对手心态。笔试结束后也有人谎报估分,甚至笔试出分后还有人谎报分数希望骗同岗对手放弃面试。


另一方面,有的人确实很优秀。但这样的人是极少数,一来大概率不会是你的同岗对手,二来哪怕真的是同岗对手,在面试分差巨大的情况下,只要你能进面依然有机会翻盘,毕竟这种高手几乎不可能扎堆报同一个岗位(除非是超级好的岗位)。

所以,调整好心态,不要盯着高分贴看。你的对手是昨天的自己,只要能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在考场上发挥自己的全力,那就够了。


6. 如果题目简单,付出过多精力会不会亏?

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到我心坎里了。去年五六月份,网上传出广东省考要改革的消息,我是做好了它会朝国考靠拢的准备,不仅付出更多精力学言语,就连广东不考的定义判断、一拖五等题型也做了认真准备。没想到出公告之后,不仅没有向国考靠拢,反而删掉了类比。再加上今年题目是近几年最简单的,所以我在考前做的很多准备其实是落在了空处。从这个角度看,我似乎亏了。


但是,如果没有我做的各种准备,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我相信我也不可能考到94分。在学习面试时,我学到这样一句话,“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走上备考这条路,上岸就是唯一的目标,只要能够达到这一目标,付出再多辛苦也在所不惜。每一个考公人都应当有这种觉悟,不要寄希望于出题人大发慈悲,不要寄希望于捡漏,不要指望命运的垂青,而是要拼尽全力,做“饱和式”的准备,为自己争取最大的上岸概率。


交流与咨询

选调及省考交流群,我将会在群里和大家交流

大家可以凭哔哩哔哩视频(BV19RDNYMERW)的一键三连

或者此推文的点赞+在看找客服泡泡领取行测资料



大鹏公考——一个专业的广东申论、面试品牌


我们坚持——立足口碑,真诚教学,做一个靠谱的培训机构。

大鹏公考立志做专业靠谱的广东申论、面试培训品牌。以体制思维、考官导向为教学方向,了解申论阅卷人、面试考官群体特点、测评要素、评分偏好,熟悉命题趋势和反模板内容;以回归选拔本质、倡导内容为王为教学特点,聚焦逻辑思维和观点论证,展现真诚与良好素养。


强大的点评老师,专业的理论体系、科学的培训计划、良心的师生配比、实用的备考资料、真实的考场模拟,23年申论学员进面率提高3倍,面试学员考场排名平均前3,带来高出业界15%的上岸率。


大鹏公考
大鹏公考立志做广东最专业的申论、面试培训品牌。以体制思维、考官导向为教学方向,了解申论阅卷人、面试考官群体特点、测评要素、评分偏好,熟悉命题趋势和反模板内容;23年学员申论进面率提高3倍,面试排名平均前3,带来高出业界15%的上岸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