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国教师报》对话名校长专栏刊载了柳州铁一中学校长龙玫专题报道《让优质教育走向“共生”——对话广西柳州铁一中学校长龙玫》。该报道从“持续提质增效,用教育之光点亮学生梦想”“厚培人文根基,深耕'共生’谋未来”“深化‘全人课程’,培养全面且有个性的人才”“培育优质土壤,让拔尖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建设‘教共体’,打造良性区域教育生态”等几个方面对龙玫校长教育教学管理进行了详细报道。
原文如下↓↓↓
作为广西首屈一指的老牌名校,近年来柳州铁一中学的办学成绩异常耀眼,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柳州铁一中学始建于1946年,2004年从铁路企业移交柳州市管理。多年来,该校多项做法、成果得到上级部门高度赞扬,并作为典型经验推广。2021年3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到柳州铁一中学视察,对该校创造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给予高度认可。2023年9月1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到柳州铁一中学检查开学工作时对该校“共生教育”给予高度评价。
从普通一线数学教师到学校校长,龙玫见证、参与和推动着柳州铁一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她为此深感自豪,但最令她感到幸福的还是学生对自己以及学校的认可——2024年教师节前夕,一名已经毕业20年的学生发来短信:20年后忘掉了细碎具体的知识后留下来的那部分东西、那些品质,便是教育的意义……谢谢您引领我们推开一扇世界的门。
新时代新征程,“归柳”20年后,龙玫和她的团队再次踏歌前行,不断为学生、教师、学校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开一扇扇优质教育之门。
中国教师报:我们了解到,您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柳州铁一中学工作,后来因出色的教学成绩逐步走上校长工作岗位。您能谈谈这段经历吗?您是如何看待校长这一岗位的?
龙玫:我1996年大学毕业后到柳州铁一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当了18年班主任,2006年起担任年级主任,通过打造“金刚龙”年级品牌,创造了学校升学及学科竞赛获奖人数最高纪录。2014年担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后,我带领团队不断优化学校管理,协助校长主持构建学校“全人课程”体系。2018年起我开始担任校长,由于管理成果显著,高考成绩屡创新高,学校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人工智能学校、广西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入围“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团队。
我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8年,参与并见证了学校一点点蝶变。20多年来,学校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水平,让选择柳州铁一中学的学生的梦想被教育之光点亮。
作为新时代的校长,我觉得要正确理解和面对当下教育所处的高速发展、高位运作、高质前进的新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创设“更人文、更温厚、更专业、更现代”的学校样态。
从2021年开始,柳州铁一中学开始打造师生共生体、生生共生体、家校共生体、校校共生体,探索形成适用于不同共生体的共生关系类型、策略和基本模式。学校将“共生教育”贯穿于各项管理中,以“责任教育”为起点,继承并延伸“人文教育”“生本教育”“共生教育”育人理念,全面打造“全人课程”体系,从而在“更人文、更温厚、更专业、更现代”中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教师报:面对这样的老牌名校,您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又是如何做的呢?
龙玫: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必须在传承中创新,有了传承,创新才能水到渠成。我在柳州铁一中学成长的28年,离不开老一辈教师身体力行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在柳州铁一中学校长岗位做了22年的胡冬梅校长,带领学校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开展不同阶段的教育探索,为学校在新时代优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手柳州铁一中学后,我带领团队深挖“铁一精神”,并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传承“铁一精神”,深耕“铁一文化”,建设新优质学校。
在此基础上,学校在“十四五”期间开展了“共生教育”研究,开启“人文共生”的宏大格局,形成以“共生”达“人文”和以“人文”促“共生”的学校样态,并呈现“以文化人、以文润心、以文立德、以文启智”的目标。
“共生教育”的核心意义在于万事万物万念皆可共生,在此基础上,学校办学的思路是开阔的,行为是开放的。“共生教育”就是要将更人文、更温厚、更专业、更现代的状态融合起来,既是凝聚又是开放,追求“共营、共享、共建、共赢”,实现“以海纳百川的格局向善共营,以坦诚坚定的操守求真共享,以自强不息的定力奋发共建,以追求卓越的思路创新共赢”。
学校样态从“人文”走向“共生”,就是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创造和谐、互助、向善、求真的场域,进而使每个学生从成长中感受快乐、汲取能量、培养能力、积淀素养,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未来力量。
中国教师报:“共生教育”如何理解?这种“共生”如何影响学生的未来?好的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看穿”未来的能力,“更人文、更温厚、更专业、更现代”的发展就是“看穿”之后的选择吗?
龙玫:共生教育就是接纳所有学生,让他们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海纳百川”。共生教育是在传承柳州铁一中学的育人理念中发展的——既回望历史、立足当下,又展望未来、改革创新,不断进行探索实践——1996年责任教育关注学生思想素质;2005年人文教育关注学生人文修养;2010年生本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差异;2015年全人教育关注学生核心素养;2020年共生教育关注学生持续发展……此外,从时间的坐标上看,共生教育也是柳州铁一中学老一辈教师凝练而成的“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书如宝”“三爱”精神的延续。
看过往、思当下、谋未来。柳州铁一中学以责任教育为起点,继承并延伸人文教育、生本教育、共生教育育人理念,打造学校“全人课程”体系,学校正在更人文、更温厚、更专业、更现代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更人文——人文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文化,会在无形中给师生带来思维、行为、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一所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是品位一流的,一群拥有人文涵养的教师是虚怀若谷的,一批饱含人文素养的学生是格局宏大的。
更温厚——温厚是人文的延伸,也是人文的成果。这种温厚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传承过往,可以让我们更加睿智地包容当下,可以让我们更加辩证地迈向未来。
更专业——学校应该是一个高度专业凝集的场所,这种专业体现在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的研究、对未来的规划,最终落脚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更现代——教育的对象是人,而教育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学校、现代化个人都是对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回应,也是对人文、温厚与专业的回应,最终形成一所学校的品格、价值与尊严,形成走向未来的宏大格局。
可以说,更人文、更温厚、更专业、更现代是我们对学校样态的期许,也是学校努力的方向,更应成为学校行为的准则。
基于此,我们围绕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共生关系,通过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文化建设、开设人文课程、提升师德素养、改善人际关系、创新管理思路等措施,创建了人心向善、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平等互助、和谐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了学生情操,美化了学生心灵,启迪了学生智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中国教师报:您多次提到“全人课程”,这是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应对时代发展的“成果”,具体如何解读?学校又是从哪些方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
龙玫:老校长胡冬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学校高位高速发展的态势下,我们不断问自己:柳州铁一中学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教育目标是什么?再多考上几个清北学生,还是努力把高考一本上线率再提高几个百分点?当然,这些都是重要的,但这些可量化、易显现、通常认为能代表‘学校教育质量’的数字并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的对象是人。”
我们要感知学生的感知,关注学生的关注,体会学生的体会,让师生、生生、家校、校校高度融合,达到共生,培养全面发展并且个性彰显的高素质人才。
2015年起,学校开始实施“全人教育”,以“为了学生,让未来走向幸福”为基本出发点,构建了以“铁肩担责、务本成人”为课程理念,以“负责任,能感恩;广兴趣,善学习;重实践,敢创新;乐健体,会生活;有素养,懂审美”为课程目标的“全科学、全语言、全艺术、全社会、全健康”的五全课程群,即为“全人课程”。
“全人课程”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政教组、团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年级组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和少数民族地区研学,历史教研组组织学生编写家史,美术组组织学生研究“非遗文化”,体育组以“健”文化的康体理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艺术组为学生开设艺术选修课,等等。在丰富多彩的人文课程体系下,已涌现“竹溪人文讲堂”“校友返校讲坛”“高校大家讲座”等深受学生喜爱的精彩课程。
学校还积极为学生搭建“社团、科技、学术、艺体和实践”五大活动与体验舞台,让学生的阅历丰富起来、激情洋溢起来、生活沸腾起来。目前,学校有戏剧社、动漫社、滑板社等49个学生社团。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举行每个学生终生铭记的成人礼仪式、浪漫高考加油活动和精彩的毕业典礼等,让学生绽放青春风采,展现耀眼光芒。
为了契合全人课程的教育理念,物化人文特色的教育成果,同时展现学生的人文风采,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星光校园·阳光学子”人文百星评选活动。评选孝敬之星、励学之星、自强之星、表率之星、礼仪之星、博爱之星、博览之星、创新之星、才艺之星、健体之星等10类百人。榜样来自学生,又激励学生更好地朝着“全人”努力。
中国教师报:作为高中,如何积极转变育人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培育优质土壤?这是当下优质高中探索实践的热点,柳州铁一中学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龙玫:柳州铁一中学是广西唯一一所“清华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大学中学衔接培养试点基地”学校,同时还是“北京大学基础学科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和国内众多“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
一直以来,柳州铁一中学非常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大胆实践。2021年1月,学校成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加大了政策支持的力度和人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凝聚学校各方力量,整合校内与校外资源,积极探索培养途径,培育人才成长的优质土壤。
基于学校总体培养目标,我们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确定为“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发掘学生的学科潜质,启迪学生的学科思维,涵养学生的学科特长”。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坚持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兴趣、特长转化为能够服务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学科、专业和职业。我们还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确保学生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教师报:从具体举措来看,柳州铁一中学如何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打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渠道,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工作?
龙玫:在全人课程体系之下,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落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和载体。
在培养目标方面,学校注重培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历史、文学等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为他们将来能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打下扎实基础。
从培养模式来说,学校积极探索“初中—高中—大学”三位一体联合培养模式,初中选苗,高中育才,大学成材。通过在初中年级上初高中衔接课程和高中先修课程,发现热爱科学、有远大抱负、勤于钻研、不畏艰难、学有余力,求知欲旺盛的优秀初中生;进入高中,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基础学科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为他们进入大学深造打下扎实基础。
在培养载体方面,学校有效设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六级‘2+1+X’课程体系”:初高中衔接课程、高中先修课程、高中基础类课程、大学选修课程、高中竞赛强基类课程、科技前沿创新拓展类课程,通过六级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
在上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框架之下,我们形成了“选苗、成志、培养、评价、反馈、重构”的闭环管理模式,并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同时支撑普通学生更为普遍的成人成才需求。
站在新起点,柳州铁一中学将继续为拔尖创新人才“搭桥铺路”,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铁一模式”不断深化,让拔尖创新人才“破土而出”。
中国教师报: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柳州市积极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乡村和薄弱地区,推动“以城带县、以强带弱”的组团式帮扶,助力全市“教育共富”。学校在落实“教育帮扶”中做了哪些工作?
龙玫:柳州铁一中学以“共生共建共发展”的理念助推“教育帮扶”工作。学校先后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三江中学、边境地区那坡中学结成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教育共建”结对学校,构建教育共同体,在学校管理、学生培养、师资培训、课程资源等方面共建、共享。在帮扶过程中探索出四种“教共体”模式:一是融合型“教共体”,主要指教育管理共营,让两校教育“融在一起”;二是共建型“教共体”,主要指教师队伍共建,让两校教师“研在一起”;三是协作型“教共体”,主要指教学资源共享,让两校学生“学在一起”;四是共生型“教共体”,主要指学校文化共融,让两校文化“合在一起”。
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让我们跨越时空制约,共享核心校优质教学资源,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品质。
在具体执行环节,柳州铁一中学选派的教师团队帮助被帮扶学校打造“共生团队”:培养“行政执行共生”的管理团队,培养“专业能力共生”的教师团队,培养“文化建设共生”的党群团队,培养“共生进步”的学生团队。“共生团队”培养好了,“造血”就成功了,这才是教育帮扶真正的成功。
3年来,被帮扶学校办学面貌得到改善,高考成绩节节攀升,我们的帮扶工作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高度称赞。
教育是“挖井”的事业,需要定力,需要心无旁骛地坚守。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中,今后我们会尽最大力量,展现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发挥带头引领作用,通过开展真实、踏实、扎实的教育帮扶,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打造良性教育生态而努力。
龙玫,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铁一中学校长,广西第十一届党代表、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柳州市第十四批拔尖人才,广西第二批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培养对象。曾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