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俞敏洪老师一起走进土林深处,见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文摘   2025-01-04 19:16   西藏  

 俞敏洪《我从雪域走过》>>

编者按:2024年4月,俞敏洪老师自成都出发开启了21天的藏地之旅,经马尔康、色达、德格、昌都到那曲,再到阿里,再从阿里前往日喀则,返回拉萨,来到林芝、墨脱。



一路上,他用双眼捕捉藏地的壮丽与神秘,用心灵感受着它的深邃与宁静。最终,这段难忘的旅程凝聚成了《我从雪域走过》一书。这部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在描述自然风光的同时,更深入地剖析了藏地丰富多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小编节选了书中部分内容,让我们跟着俞敏洪老师的脚步和视野,走进阿里的大山大水!



今天是藏地之旅的第十二天。


今天的路程比较辛苦,要从噶尔经札达到普兰,全程700多公里。目的地有两个:札达土林和古格王国遗址。习惯了在路上,你就不会停下脚步,分享的快乐也让我愿意不断地探索未知。不断前行既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也为了满足对世界的好奇。


衰老和年龄无关,生无可恋、心如死灰才是真正的衰老。人人心中皆有天线,只要你愿意接收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长存。


早上八点半,迎着阳光出发。从今天开始,是我们行程的转折点,之前是一路向西,好似西天取经,现在是自西向东,好比回归初心。一圈下来,我们还是原来的我们,我们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们。

沿着219国道,我们一路向南再向东,远眺了以阿伊拉日居雪山为背景的阿里机场,刚好看到有一架飞机从雪山上飞过。随后我们翻越了一座高达 5000 多米的雪山,到了山的另一边,进入札达境内。

到了札达就能远远看到喜马拉雅山的影子,自驾11天之后,终于能够仰视喜马拉雅山的雄姿了。随后的十几天,我们将一直在马拉雅山山脚下前行,希望它能够接纳我们。

到了札达,我们直接去了土林直播。大自然鬼斧神工,把一座土沙山用岁月雕刻得光怪陆离,神奇多姿,似人似兽,似梦似幻。我们常说,岁月磨平了我们的个性,而在大自然中,岁月让万物个性飞扬。

在土林直播完,我们在香孜乡吃午饭,远眺了一下香孜古堡,传说这里曾经是古格王国的夏宫。饭后一路奔向古格王国遗址。发源于冈仁波齐的象泉河,像玉带一样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一路向西奔流而去,养育了古格王国。

古格王国存在于十到十七世纪,是松赞干布的后裔所建立,后来可能因为战争、瘟疫、地震、内斗或者气候改变而消失,消失原因今没有定论。古格王国建筑依山而建,百姓居室、宗教庙宇、王宫殿堂遍布山坡。当时的热闹和繁华已经烟消云散,留下的就是令人震撼的断壁残垣。经过文旅部门修复的几个庙堂,拥有精彩的壁画,暗示着曾经的辉煌,我们走过岁月,走过历史,也走过了自己。

到达山上,俯视废墟,无数网友发来了古诗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我在山顶上给大家朗诵了大观楼长对联的后半阙,表达了朝代更迭、世事变迁的感受。王朝的更替太正常了,王朝的覆灭也理所当然,世事无常,但人类总希望永恒,其实唯一的永恒就是无常。

我们淹没在世俗红尘中,每一件事情都是大事,但在上天看来,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我坐在山顶,感慨良久;回到山脚,依然觉得红尘美好。

看完遗址我们一路前行,去往下一站普兰。沿路看到右边车窗外喜马拉雅山脉蜿蜒曲折,气势雄伟。在这里,每一座山都是另外一座山的衬托,也是另外一座山的依靠。我们翻越5166米的龙嘎拉达坂,又回到219国道上,在冈底斯山脉中一路向东。两边雪山夹持,中间是开阔的草原,一轮明月在天,夕阳光芒四射,草地上牛羊成群,藏野驴成群结队。

黑夜来临,我们星夜赶路,终于在半夜到达住宿地普兰。朋友以哈达和青稞酒欢迎我们,我知道只要你远行,一定会有朋友在那里等你。


札达土林

早上起来,阳光灿烂,白云朵朵。我们一早从狮泉河镇出发沿着 219国道一路向南,走上县道,从海拔5400米高的垭口翻越冈仁波齐的余脉阿伊拉日居。


来到札达县,这里有雅鲁藏布江的源头马泉河。这片地区有三条以动物命名的河:马泉河、象泉河、狮泉河。马泉河发源于玛旁雍错,象泉河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南坡,狮泉河则发源于冈仁波齐北坡的一个冰湖。


我们中午参观了札达县霞义沟的土林。霞义沟没有什么历史事件流传,纯粹是自然奇景,是一大片土丘森林。札达土林分布面积有2446.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有800多平方公里。



在远古时代,这片地区是汪洋大海,随着地壳的运动从海底抬升而形成了这片土林。土林的沙土中夹杂着沙石、砾石,甚至还有贝壳,应该是海底沉积下来的土层,结构十分松散。在雨水和雪水的共同侵蚀下,土堆的形态千奇百怪。


下车走进土林。中午土林的温度并不高,只有11度左右。我们在太阳底下走着,虽然不觉得热,但光照很厉害,不做防护的话,两小时就会被晒伤。我很少涂防晒霜,今天却涂了不少。太阳能为景区提供能源,这里的太阳能板为各种视频设备、监控设备、通信设备供电。


土林的整体风貌有点像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像一支扛枪的军队保护着圣地。格桑说这些土柱有的像兔子,有的像狗,还有的像匍匐在地上的老虎,甚至像布达拉宫。在这里就是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到它们像什么就是什么。我想象力不够,觉得都像是土柱子。




俞敏洪在霞义沟

古格都城遗址

古格王国遗址的位置,是在喜马拉雅山北麓札达县扎布让村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我们把汽车停在了停车场,乘坐接驳电瓶车去遗址。一路上导游格桑为我介绍了古格王国的历史和文化。


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建立了吐蕃王国,但200多年以后,吐蕃王国开始内斗,四分五裂。当时吐王国末代赞普朗达玛的曾孙们为了争夺王位,打得不可开交,其中一个孙子吉德尼玛衮就从拉萨跑到了阿里。阿里王很重视他,就把王位让给了他,还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了他,为他生了三个儿子。吉德尼玛衮不想让儿子们重蹈父辈王权内斗的覆辙,就把他们分去了三个地方,成为现在常说的“阿里三王”。其中,大儿子统治拉达克、日土等地;二儿子当了古格王,统治现在整个阿里地区;三儿子则统治现在萨嘎县附近的区域。他们三个中,地盘最大的是二儿子古格王。从公元十世纪到公元十七世纪,古格王国一共存续了七百多年,经历了十六代国王,最鼎盛的时候管辖区域有10万多人。



去古格王国遗址的一路上,土山绵绵,寸草不生,也不见河流,那么古格王国的王宫、寺庙建筑为什么要建在光秃秃的山上呢?还有那么多老百姓,他们又是如何生存的呢?格桑告诉我,现在我们看到的自然环境与古格王国那时候是不一样的,那时这里资源特别好,从沟里一直到山上都可以种青稞,而且水源也很丰富,所以能够承载那么多人。


那么,古格王国的消失又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说是因为瘟疫,有人说是因为内斗,但我个人感觉,一种可能是自然环境突然变化,失去了水源,导致没有办法再种庄稼了,老百姓无法生存,只能迁徙;另一种可能是人为屠杀,因为这个地方的部族之间也会有战争,只是规模可能没有那么大,不可能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那种动不动就坑杀几十万人的情况。再说,一个国家占领另一个国家,不可能把这个国家的人全部杀掉。所以我觉得,古格王国消失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环境突然改变,使得人们不得不放弃家园,就像甘肃瓜州的锁阳城,据说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时候还在那里待过,但后来那里也是被废弃了,原因是疏勒河突然改道,锁阳城失去了水源。

谈话间,我们来到了古格王国遗址。


站在山脚下,背对着古格王国遗址往前看,是无比壮阔的象泉河河谷,有点像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很苍凉的感觉。在这片广阔的河谷平原上,象泉河发源于冈仁波齐南坡,然后一直往西流;而狮泉河则发源于冈仁波齐的北坡,先往北流,然后又转向西流。这两条河流到巴基斯坦境内后合并了起来,就成为印度河。



望着这片河谷,我在心里再次印证自己的推测,十世纪古格王国在这里建立的时候,这里一定山青水美,河水奔腾,河谷地带一定种着郁郁葱葱的庄稼,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荒凉。我并非气候研究专家,无法说明气候到底是如何变化的,但稍微用脑子想想就能明白,统治者绝不可能把王宫建在光秃秃的荒山野岭之上。


进入山门,开始爬山,要爬300多米高。我还没爬就开始喘气了,但我还是决心爬到顶。上山的路上,格桑告诉我,古格王国遗址分为三层,底层是百姓居住的窑洞,中间是僧人居住的宗教活动场所,最上层居住的是国王和贵族。现在底层的窑洞都原汁原味保留下来了。半路上我们看到很多个6到8平方米的窑洞,是在土坡上开挖的,里面烟熏火燎,应该是百姓住过的地方。这窑洞看起来有点像陕北的窑洞,但陕北的窑洞可比它大多了,也精致多了。



继续往前走,来到红殿。红殿是十五世纪建造的,到现在大约500多年的历史,供的也是佛像。红殿墙壁上画着精美的礼佛图,墙上的人物跳的是古格宣舞。我在上山前观看当地的舞蹈,他们跳的也是这套动作,原来在十五世纪就已经这样跳了。壁画上还有许多人搬运木头的形象,格桑说,那些木材都是从克什米尔那边运过来的。


接着我们来到了大威德殿。大威德殿是密宗佛殿,供奉着大威德金刚和五方如来,如大日如来、不动如来等。墙壁上画了二十一个度母,是二十一种女性优美姿态的形象,格桑说这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最高处是古格王国的夏宫遗址,完全建在悬崖峭壁之上,看样子敌人是很难打进来的。眼前的断壁残垣,都是原来宫殿的房子,现在变成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当时古格王国的议事厅,规模庞大,但如今也只剩下了几面矮矮的土墙,让人不禁回想当年它的巍峨宏大。


此时此刻,我想到滇池大观楼长联的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多少繁华如长江流水,我眼前所看到的景象就是这样,即便再繁华,最后都会被时间所吞没。但即使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我们也还是要留下一点自己的痕迹。


今天之所以下决心爬到顶,是因为不爬到顶的话也许会遗憾一辈子,因为不知道有没有第二次机会再爬这座山,再来看古格王国的遗址,再来凭吊他们曾经的辉煌。看周围依然江山如画,故人已逝,而今大浪淘沙,一代新人又会再来。


▲俞敏洪在古格都城遗址


· 更多精彩 ·
请关注“阿里文旅”视频号
▼▼▼


文字:节选自俞敏洪《我从雪域走过》
图片:俞敏洪《我从雪域走过》、阿里文旅
编辑:暮雨
责编:陈利
终审:米玛桑珠

阿里文旅
象雄古韵·天上阿里欢迎你!投稿邮箱:2216846162@qq.com 联系电话:0897-282431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