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高山大水间升华!俞敏洪老师带你走进阿里

文摘   2024-12-20 20:32   西藏  
 俞敏洪《我从雪域走过》>>
编者按:2024年4月,俞敏洪老师自成都出发开启了21天的藏地之旅,经马尔康、色达、德格、昌都到那曲,再到阿里,再从阿里前往日喀则,返回拉萨,来到林芝、墨脱。


一路上,他用双眼捕捉藏地的壮丽与神秘,用心灵感受着它的深邃与宁静。最终,这段难忘的旅程凝聚成了《我从雪域走过》一书。这部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在描述自然风光的同时,更深入地剖析了藏地丰富多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小编节选了书中部分内容,让我们跟着俞敏洪老师的脚步和视野,走进阿里的大山大水!领略藏地宏大壮阔的自然风光,体会深厚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民俗。



今天是藏地之旅的第十一天。


这是我坚持再坚持,直到今天无须坚持的转折点。无须坚持不是放弃,而是习惯了奔波和努力,就像高原的牦牛习惯了狂风劲吹、暴雪肆虐的冬天。


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就是为这片大山大水所生,已经和雪域高原有了斩不断理更深的情感。


昨天半夜到达狮泉河,今天早上起来,阳光明媚。在昨天长途跋涉1000公里之后,今天的安排比较人性化,早上在阿里博物馆直播,随后参加孔繁森逝世 30周年纪念仪式,然后去班公错游览,晚上继续住在狮泉河。

我对狮泉河有一份特殊感情,是因为读了毕淑敏老师的书。毕淑敏老师在这里生活了11年,对这里充满深情厚谊,人对一地的感情往往和青春相连,毕老师的青春就贡献在阿里这片雪山圣地间。

九点出发,整个城市都沐浴在高原的阳光里,到达阿里博物馆就开始直播。

阿里博物馆内容非常丰富,历史沿革、宗教传承、王朝更替、自然世界、百姓生存、非遗传统,一一陈列在大家眼前。

参观完博物馆以后,我们又去参加孔繁森牺牲30周年纪念活动。到达烈士陵园我们敬献了花篮和哈达,发表了感言,向英雄三鞠躬。

普通百姓期盼好领导,敬重好领导,孔繁森做出了表率。有人留下了对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视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千年江山历来都是帝王家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天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

致敬英雄完毕,我们沿着219国道一路向西,奔向班公错。沿路依然是高山大水的美景,在这里,再高的山也没法傲视独存,再大的地也不能顾盼自雄,只有群山相连才能顶天立地,只有大地相守才能广袤无边。

湖的存在是为了映照天空,山的存在是为了哺育大地,人间也如此,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到达班公错时,彤云密布,朔风劲吹,前面波涛汹涌,鸥鸟逆风飞翔,一种悲壮感充满心头,我想起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诗句。


有人告诉我,班公错平静的时候水平如镜,狂暴的时候万马奔腾,我想这恰恰就是祖国边陲的象征吧,我们希望过风平浪静的日子,但如果有侵略者,我们必化为千军万马,勇往直前。我在班公错亲手植了一株班公柳,希望柳树能茁壮成长,给边疆送去绿荫和美好。


回程遇上大雪,我给网友背诵了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内心溢满了对边防战士的敬意。


回到房间拉开窗帘,发现明月在天,于是突发兴致,开车到郊区看星空,希望给大家拍摄绝美的星空照片。可惜月亮太亮,遮蔽了满天繁星,但“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也是一种雅致。


阿里博物馆

阿里是中国地域面积最广、海拔最高的地级行政区,给我的感觉既神圣又神秘。如果你想来阿里,想了解阿里是怎么回事,那么阿里博物馆绝对是最佳地点。


阿里博物馆馆标上的馆名是十一世班禅在2017年8月题写的,旁边还雕了一个海螺,博物馆的讲解员玉措姑娘告诉我,那是变质岩,里面是鹦鹉螺的化石。



阿里博物馆有七个展厅,第一个是自然地理厅,馆内有青藏高原的地形浮雕。浮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阿里位于青藏高原自东南向西北渐次提升的最高一级阶梯,聚集了喜马拉雅山脉、冈仁波齐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以及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等河流。这四条河号称阿里的四条“圣河”,其中,狮泉河发源于冈仁波齐,是印度河的正源;象泉河是印度河的主要支流之一;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孔雀河则是恒河的源头之一。有趣的是,这四条河都是以动物来命名,因为这四种动物都很吉祥。

现在我们在青藏高原可以看到很多海底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概六千万年前,印度的大陆板块撞上了青藏高原的大陆板块,插到了青藏高原的大陆板块底下,把青藏板块慢慢抬升了起来。其实不止青藏高原,包括帕米尔高原、横断山脉,甚至云贵高原,都是这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后形成的。

据说直到现在,青藏高原平均每年还会抬升一两厘米。两大板块碰撞之前,中国最高的山脉是长江三峡一带的神女峰,那里的山脉比青藏高原的山脉更古老,但后来青藏高原抬升后,水往低处流,就形成了中国的两条母亲河,一条长江,一条黄河。


长江黄河浩浩荡荡向东,一直流到了太平洋。所以,现在这里还可以发现很多海洋生物的化石,比如各种海底的贝壳、植物等。这些几千万年前的鱼类现在还存在,比如亚洲分布比较广的裂腹鱼,其中有一些更好地适应了高原环境,发生了形态变化,鱼身上的鳞片变得非常少。

青藏高原之所以有那么多湖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四面都是高山,中间却有一个非常平坦的羌塘草原,还有藏南谷地。羌塘草原尽管也有山,但大部分都是小山头。四面高山上的冰雪融水不断向低处的羌塘草原流淌,有外流河的就变成了淡水湖,比如巴松错;没有外流河的就变成了咸水湖,比如青海湖、纳木错和色林错。

阿里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阿里目前已发现17类38种矿产资源,包括煤炭、赤铁矿、锂矿、砂金、硼矿、玛瑙等,还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其他能源。


阿里的野生动物也很多。馆内有雪豹、猞猁、藏狐等野生动物的标本展示,但没见到金丝野牦牛。


畜牧业是阿里的主要产业。家养的羊、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毛非常长,因此藏族老百姓除了吃肉、买卖,还要利用它们身上的毛。夏天到来之前,就是剪毛的时节,到了秋天,毛就又长出来了。


第二和第三展厅介绍的是远古文明,是10000到50000年前人类在高原上生活的景象。比如有从日土县日松乡的两个岩画点复制过来的岩画,画的是祭祀的场景;还有石器时代的一些工具。阿里的七个县区都分布着石器遗址和军事遗址,比如日土的一个列石遗址,专家推测是早期部落文明时期部落之间的结盟仪式,也可能是墓葬,用石头表达对主人的尊敬。


展厅中展示的岩画上画着非常好看的犄角鹿,这说明当时青藏高原比现在更加温暖,动物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否则它们很难在高寒地区生存。阿里的岩画中,出土于日土县的比较多。日土县还有世界各地双人舞蹈的岩画,这说明藏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由几个族群汇集到高原上组成的民族。岩画上画的舞蹈一定与今天藏族的热巴舞、锅庄舞有关系。

阿里早期的居住遗址,第一类是以石垒墙,第二类是石窟建筑群。石窟建筑群规模更大,旁边还有一些公共活动场所。人类要生存,居住地首先就是自然岩洞,不够住的话再搭石头建筑。后来人类分成两种民族,一是游牧民族,一是农耕民族。农耕民族从山洞和石屋中跑出来,建造真正的房屋建筑。在青藏高原上,定居点基本分布在游牧和农耕相结合的地方,比如卡若遗址。游牧民族就一直住在帐篷里,蒙古高原和羌塘高原深处至今依然有帐篷;还有大量老百姓冬天定居在房子里,到了夏天,就带着帐篷在高原上放牧。

第四个展厅是阿里的非遗厅,也是阿里的民俗厅。据玉措介绍,截至2023年3月,阿里已经获批非遗项目117项,非遗传承人56人。其中国家级的有4个:古格宣舞、札达卡尔玛宣舞、普兰服饰、果尔孜舞。

第五个展厅是多元文化珍品厅。我们能看到佛教艺术元素中的“擦擦”。“擦擦”是藏文的音译,最常见的“擦擦”类型,是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还有特别古老的唐卡,就是在布上或者纸上画的各种各样的宗教图像。


第六个展厅展示的是古格王国的历史。西藏最古老的王国是象雄王国,而在此之前,都是分布在拉萨到四川川西一带的小部落。后来吐蕃王国兴起,松赞干布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灭掉了象雄王国。松赞干布统一西藏的时候,唐王朝刚刚兴起。松赞干布派大臣向唐王朝求婚,被拒绝了两次。后来唐王朝发现吐蕃越来越强大,才有了和亲的想法,于是才有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衰退了,但吐蕃还兴旺了很长一段时间。唐王朝灭亡以后,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吐蕃最后一任赞普朗达玛想要灭佛,推崇苯教,结果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内部矛盾,于是吐蕃四分五裂。公元709年前后,朗达玛的后代向西迁移到了今天阿里一带,与跟着一起来的贵族和老百姓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就是古格王国。

混乱的时代需要英雄,这个英雄就是格萨尔王。阿里这边建立了古格王国,而藏东和川西地区就出现了格萨尔王。格萨尔王四处征战,统一了西藏地区,但他并没有立刻灭掉古格王国。格萨尔王的故事在阿里地区流传不广,原因是他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藏东和川西地区,而那时阿里已经有了稳定的古格王国。

阿里很神秘,既是古象雄王国的所在地,也是古格王国的所在地,还是藏传佛教的弘法地。古格王国发展稳定以后,佛教在这里进一步兴起,之后慢慢往东移,形成今天藏传佛教的核心基础,这就是上路弘传。


到了元朝时期,古格王国归顺了元朝,不称国王了,但还享有国王的待遇。直到1630年前后,由于内部宗教信仰的冲突和外部势力拉达克人的攻击,古格王国才灭亡。从十世纪到十七世纪,古格王国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历史。

最后一个展厅介绍了阿里的杰出人物。我在厅里看到了毕淑敏老师的资料,她年轻的时候,曾在这里当过兵。来狮泉河之前,我们还通电话聊了半个小时。我拍了张展厅的照片发给了她。


俞敏洪在阿里博物馆

班公错

日土县在西藏的最西边。从新疆进入西藏,第一站就是日土县。日土,用汉语来解释,就是“太阳下的土地”,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支脉横穿日土县全境,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最高海拔为6800米。



从日土县出发再走十几公里,就到了班公错。班公错是一个长条形的湖,长150公里,在藏语中的名字叫“措木昂拉仁波”,意思是“长脖子天鹅”。


班公错的总面积为604平方公里,约三分之一的面积在克什米尔地区。在我们看来,班公错是一个很偏心、很爱国、很神奇的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湖东淡西咸,在中国境内的这部分全是淡水,水草丰茂,而在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则全是咸水,寸草不生。


其中的原因是,我国境内的班公错有麻嘎藏布河和多玛曲河两大支流的淡水补给,使蒸发量和补给量达到平衡,于是湖水十分清澈,而由于两个部分交界处非常窄,水流无法形成流通,所以克什米尔那边的水更浑。

在日土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局长小李的陪同下,我们先观赏了当地的舞蹈“谐巴谐玛”。“谐巴谐玛”是男女歌者的意思。这个舞蹈是由十七对男女演绎,表现的是女人们穿着日土本地特有的服饰送丈夫或兄弟出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此时日土县正是冷暖交替的季节,班公错风高浪急,波浪滔天,但湖面颜色依然碧绿。我们能看到,班公错有冲动狂躁的一面,有充满激情的一面,有波浪翻滚的一面,但当地人告诉我,班公错安静的时候,水面如镜,映照天地。

我们特别幸运,这两天刚好是鸟类迁徙回班公错的日子,有越来越多的鸟在班公错的岛上孵化它们的小鸟。

班公错目前有十几种鸟类,包括棕头鸥、斑头雁、赤麻鸭、黑颈鹤等,大雁也比较多。这里生态环境很好,鸟类没有什么天敌,是它们产卵的好地方。



它们每年冬天会往印度洋沿岸飞,到第二年春天三四月再飞回来,产完卵后到了秋天又再飞走。班公错附近有一个鸟岛,岛上很空旷,鸟类在岛上繁衍,也没有天敌干扰。


那一带其实有很多岛屿,唯独鸟岛上有大量鸟类生存。鸟儿们要避开很多风险,不只要避开人,还要避开狼之类的动物,因为如果在岸边产卵,小鸟很容易就会被其他动物吃掉;就算平时没啥进攻心的动物,看到鸟蛋也可能会破坏,所以鸟儿们只能在湖中间的岛上筑巢。


但岛上也并非绝对安全,比如有聪明的狐狸,会趁冬天湖面结冰来到岛上驻扎,等冰化以后,鸟儿返回,它们就趁机饱餐一顿,然后等到冬天再离开。狐狸在岛上实在太享受了,什么鸟都可以吃到,鸟却一点办法都没有,真是“老狐狸”啊。


班公错的鱼,以常见的高原裂腹鱼和湟鱼为主。高原裂腹鱼的肚子上有一条裂开的花纹,一般在淡水这边生活,不会往咸水那边游。在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它们衍生出一套奇特的繁衍方式,那就是它的鱼子有毒,所以藏族老百姓是不吃裂腹鱼的。

四月还是有点冷,来班公错最好的季节是五月到八月。班公错在早上通常风平浪静,湖水在蓝天白云下宁静安详,还可以坐着游船去玩,但到了中午会开始起风,下午就会风高浪急。住在日土独有的湖景房,白天看小鸟飞翔在广阔的蓝天下,晚上听班公错的怒吼和涛声,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俞敏洪在班公错

· 更多精彩 ·
请关注“阿里旅游”视频号
▼▼▼


文字:节选自俞敏洪《我从雪域走过》
图片:俞敏洪《我从雪域走过》、阿里文旅
编辑:禾子
责编:陈利
终审:米玛桑珠

阿里文旅
象雄古韵·天上阿里欢迎你!投稿邮箱:2216846162@qq.com 联系电话:0897-282431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