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藏地之旅的第十一天。
这是我坚持再坚持,直到今天无须坚持的转折点。无须坚持不是放弃,而是习惯了奔波和努力,就像高原的牦牛习惯了狂风劲吹、暴雪肆虐的冬天。
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就是为这片大山大水所生,已经和雪域高原有了斩不断理更深的情感。
我对狮泉河有一份特殊感情,是因为读了毕淑敏老师的书。毕淑敏老师在这里生活了11年,对这里充满深情厚谊,人对一地的感情往往和青春相连,毕老师的青春就贡献在阿里这片雪山圣地间。
我们到达班公错时,彤云密布,朔风劲吹,前面波涛汹涌,鸥鸟逆风飞翔,一种悲壮感充满心头,我想起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诗句。
有人告诉我,班公错平静的时候水平如镜,狂暴的时候万马奔腾,我想这恰恰就是祖国边陲的象征吧,我们希望过风平浪静的日子,但如果有侵略者,我们必化为千军万马,勇往直前。我在班公错亲手植了一株班公柳,希望柳树能茁壮成长,给边疆送去绿荫和美好。
回程遇上大雪,我给网友背诵了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内心溢满了对边防战士的敬意。
阿里是中国地域面积最广、海拔最高的地级行政区,给我的感觉既神圣又神秘。如果你想来阿里,想了解阿里是怎么回事,那么阿里博物馆绝对是最佳地点。
阿里博物馆馆标上的馆名是十一世班禅在2017年8月题写的,旁边还雕了一个海螺,博物馆的讲解员玉措姑娘告诉我,那是变质岩,里面是鹦鹉螺的化石。
阿里的野生动物也很多。馆内有雪豹、猞猁、藏狐等野生动物的标本展示,但没见到金丝野牦牛。
畜牧业是阿里的主要产业。家养的羊、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毛非常长,因此藏族老百姓除了吃肉、买卖,还要利用它们身上的毛。夏天到来之前,就是剪毛的时节,到了秋天,毛就又长出来了。
第二和第三展厅介绍的是远古文明,是10000到50000年前人类在高原上生活的景象。比如有从日土县日松乡的两个岩画点复制过来的岩画,画的是祭祀的场景;还有石器时代的一些工具。阿里的七个县区都分布着石器遗址和军事遗址,比如日土的一个列石遗址,专家推测是早期部落文明时期部落之间的结盟仪式,也可能是墓葬,用石头表达对主人的尊敬。
日土县在西藏的最西边。从新疆进入西藏,第一站就是日土县。日土,用汉语来解释,就是“太阳下的土地”,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支脉横穿日土县全境,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最高海拔为6800米。
从日土县出发再走十几公里,就到了班公错。班公错是一个长条形的湖,长150公里,在藏语中的名字叫“措木昂拉仁波”,意思是“长脖子天鹅”。
班公错的总面积为604平方公里,约三分之一的面积在克什米尔地区。在我们看来,班公错是一个很偏心、很爱国、很神奇的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湖东淡西咸,在中国境内的这部分全是淡水,水草丰茂,而在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则全是咸水,寸草不生。
班公错目前有十几种鸟类,包括棕头鸥、斑头雁、赤麻鸭、黑颈鹤等,大雁也比较多。这里生态环境很好,鸟类没有什么天敌,是它们产卵的好地方。
它们每年冬天会往印度洋沿岸飞,到第二年春天三四月再飞回来,产完卵后到了秋天又再飞走。班公错附近有一个鸟岛,岛上很空旷,鸟类在岛上繁衍,也没有天敌干扰。
那一带其实有很多岛屿,唯独鸟岛上有大量鸟类生存。鸟儿们要避开很多风险,不只要避开人,还要避开狼之类的动物,因为如果在岸边产卵,小鸟很容易就会被其他动物吃掉;就算平时没啥进攻心的动物,看到鸟蛋也可能会破坏,所以鸟儿们只能在湖中间的岛上筑巢。
但岛上也并非绝对安全,比如有聪明的狐狸,会趁冬天湖面结冰来到岛上驻扎,等冰化以后,鸟儿返回,它们就趁机饱餐一顿,然后等到冬天再离开。狐狸在岛上实在太享受了,什么鸟都可以吃到,鸟却一点办法都没有,真是“老狐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