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俞敏洪老师走进阿里的大山大水

文摘   2024-12-13 20:33   西藏  

 俞敏洪《我从雪域走过》>>
编者按:2024年4月,俞敏洪老师自成都出发开启了21天的藏地之旅,经马尔康、色达、德格、昌都到那曲,再到阿里,再从阿里前往日喀则,返回拉萨,来到林芝、墨脱。


一路上,他用双眼捕捉藏地的壮丽与神秘,用心灵感受着它的深邃与宁静。最终,这段难忘的旅程凝聚成了《我从雪域走过》一书。这部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在描述自然风光的同时,更深入地剖析了藏地丰富多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小编节选了书中部分内容,让我们跟着俞敏洪老师的脚步和视野,走进阿里的大山大水!领略藏地宏大壮阔的自然风光,体会深厚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民俗。



今天是藏地之旅的第十天。

早上打开窗帘,深蓝色的当惹雍错奔来眼底,远处的达果神山也为朝阳披上了玫瑰色的光芒,我内心顿时涌出“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的感觉。


早餐后出发,今天的目的地是阿里。无阿里不西藏,阿里是西藏终极意义上的落脚点,是古象雄王国的核心地带,也是古格王国的所在地。


一路上我们沿着当惹雍错前行,湖水如墨玉一般,镶嵌在天地之间。我们经过另一个湖,名为“当穹错”,湖水呈现出翡翠色,岸边的文布北村,和我们住宿的文布南村一样,有着千年的历史。村民依湖栖居,过着桃花源般的生活,艰苦而知足。


回到 317 国道,和那曲的朋友拥抱告别,随后一路向西,奔向阿里。公路两旁依然是无穷无尽的羌塘草原风光,“天苍苍,野茫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进入阿里,看到的第一个美丽的湖泊是洞错,我们流连忘返了一会儿,驱车来到改则县城。在改则县城午餐后,转向 216国道。


216国道一路向北,穿越羌塘无人区,直通新疆。我们要去位于羌塘核心区的先遣乡,缅怀那些解放西藏时牺牲在这里的战士。1950 年,他们从新疆翻越昆仑山进藏,为解放西藏历尽艰难。他们被高反、严寒、饥饿所围困,不少战士献出了生命。这片辽阔的大地永远铭记着他们的事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今天人民越来越美好的生活,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返回317国道,向狮泉河出发。阿里的天空是如此高远,蓝天白云几乎伸手可触,在这样的天空下,内心唯有敬畏,觉得自己十分渺小,难怪藏族人民在坚韧中总是透露出谦卑。人类经常是傲慢而自大的,而那种无厘头的傲慢与自大,不仅愚蠢地把自己带向深渊,也会把人类带向万劫不复之地。这次我内心最深刻的一个感悟就是放下,放下怨恨、执着、孤高和纠结,平和而谦卑地和天地人相处,用爱和善意为自己的生命加持。说到底,我们就是宇宙的一粒尘埃,来于土归于土,“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计较何为呢?陶渊明说,“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也许我这次来藏地自驾,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心情吧。



进藏先遣连纪念馆


从阿里的改则县往北走一百多公里,我们来到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羌塘与可可西里、阿尔金、罗布泊并称中国四大无人区。进藏先遣连纪念馆所在的先遣乡就位于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腹地。尽管天高云淡,但朔风劲吹,风力差不多有七八级。彼时天上一只阿里独有的大乌鸦,顶风怒飞。


进藏先遣连纪念馆于 2018 年 7 月开始修建,于 2019 年 9 月 27日正式开放,占地面积 11000 平方米。馆内有一座醒目的群雕,重现了当年先遣连战士翻越昆仑山的情景。先遣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进入藏区的部队,也是一支汇集了汉、蒙、回、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7个民族的部队。


1950 年 1 月,毛主席指出“进军及经营西藏是我党光荣而艰苦的任务”,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带着这份嘱托,分别从四川、云南、青海和新疆四个方向进入西藏。

1950 年 7 月,为了贯彻党中央毛主席解放西藏的决策,先遣连的 130 多名战士从新疆的普鲁村向西藏阿里挺进。如今乘坐汽车走 216 国道一天就能从新疆直接到达西藏改则县,但当时先遣连在道路狭窄、高寒缺氧、气候无常、粮食短缺的条件下,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用了一年的时间,牺牲了很多战士的生命,才到达这个地方。

整个进藏过程中,先遣连共牺牲了 63 名战士。原因有五:一、 生活环境恶劣;二、翻越昆仑山后有些战士生了高原病;三、使用了沿途一处矿物质和汞超标的水源;四、给养中断、物资紧缺,缺盐、缺粮食;五、医疗条件有限,他们出发时只带了盘尼西林消炎药。



跟随先遣连出发的骆驼、马、驴,大部分在途中冻死或累死。 先遣连到达扎麻芒堡以后,牺牲的第一位战士是巴利祥。他是蒙古族的大力士,能把弓箭拉断。但让人痛惜的是,他不是病死的,而是出去打猎没有及时回来被冻死的。还有先遣连的总指挥李狄三,高原病缠身,但拒绝注射连队仅剩的一支盘尼西林,在扎麻芒堡会师不久后就病逝了。他留下了两本进藏后积累的资料,又把自己的几本书、衣服等物品送给了其他同志,还把一支南泥湾开荒时王震旅长发给他的“金星”钢笔留给了儿子李五斗。这支钢笔后来不小心被河水冲走了,先遣连副连长彭青云拿了自己的钢笔送给了李五斗。李狄三生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和画像,于是纪念馆按照他儿子李五斗的模样给他做了一个雕像。

1951 年 9 月,先遣连到达改则县境内,就地开展群众工作,与当地政府签署了和平协议。

纪念馆的讲解员格桑姑娘介绍说,馆内还珍藏着一封毛主席的回信,这封信在南疆军史馆从未展出过。先遣连到达扎麻芒堡后, 当地噶本政府派了两名代表向毛主席致电,表示西藏人民要做中央政府的老百姓。于是毛主席回电“你们的来信,已经收到了。我很高兴”,并要求西南军政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联合发布布告,进入西藏。



俞敏洪在进藏先遣连纪念馆

物玛错


去往狮泉河的路上,我们在317国道停靠,来到一个湖的堤坝上看景。这个湖叫作物玛错,物玛错附近还有一个更大的湖——达绕错。这两个湖像眼镜一样,分布在317国道两边,自驾的朋友路过这里可以停下来看一看。


在羌塘大草原上,我们一路沿着国道“一错再错”,经过了几十个湖,如果偏离国道走的话,湖就更多了。这些湖各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和独特的魅力。看着高原蓝色的天空,低垂的白云,起伏的山峦和眼前翡翠色的湖,心就会静下来,觉得人生中原本让你烦恼的事情,其实不值得放在心上;原本你很在意的东西,其实也不值得在意。


来到西藏,我强烈感觉,只有处在美好的关系中,人生才会幸福。我们跟亲人、朋友、合作者、同事的关系,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复杂,真诚变得越来越少,钩心斗角变得越来越多。西藏人民真的非常纯朴实在,真心愿意帮助你,而且不求任何回报。这种强烈的气氛会感染来到这里的每个人。在这里,只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欣赏大自然,第二是和友好的人友好相处。




▲俞敏洪在物玛错

· 更多精彩 ·
请关注“阿里旅游”视频号
▼▼▼

文字:节选自俞敏洪《我从雪域走过》
图片:俞敏洪《我从雪域走过》、阿里旅游
编辑:禾子雨
责编:陈利
终审:米玛桑珠

阿里文旅
象雄古韵·天上阿里欢迎你!投稿邮箱:2216846162@qq.com 联系电话:0897-282431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