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关河”
关河,是昭通市盐津县境内的主要河流,据民国《盐津县志》记载:“盐津境内诸水仅朱提江可通木船。以县治为航运起点,经普洱渡、滩头、新滩、庙口出四川,可达宜宾磨刀溪。”朱提江也即关河,因受滇、川两省管辖而分段称呼,在昭通境内称朱提江,在宜宾境内称横江。从大关县境内进入盐津县滩头乡石锣滩这段流程约65公里的河段称为“关河”,习惯上,人们称之为“百里关河”。
关河普洱镇段
关河船工号子
关河自古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唯一的一段水路,是“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的必经水道,因地势落差较大,关河所经之处,多为悬岩峭壁,激流翻滚,全程无半里平缓水面。在关河行船放舟,对船工来说是一场生死考验,稍有不慎,就要翻船,就有死亡。行下水须严防倾覆之险,行上水必慎选拉纤路径。这不仅靠胆量,还得靠技术和经验,更需要船工们齐心协力。为了统一行动,安全航运,鼓舞斗志,共闯难关,于是,船工号子产生了。
关河船工号子风格独特,别具一格,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下滩号子”等不同号子组成,基调高亢激越,富有穿透力。号子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应和,撑篙、摇橹、拉纤、过滩各有唱法,内容丰富,无通行套本,见人唱人,见物唱物,创作出了许多饶有趣味的号子(唱段)。
拉纤时,领江站在船头高呼:“开船了——”,众船工齐应“扯斗,扯斗”,随即将背在肩上的行头与纤绳连接,然后号工发号施令:“连手啰——哦嗨!”众船工:“吔——嗨”。平水时的号子发声舒缓,号工喊“幺啰——哦啊”,众接“嗨——嗨”,一呼一应,自由轻快。拉上水时,船工紧背纤绳弯腰弓行,有时还得匍匐前行,号工领头呼喊“爬哟——幺莱!”众船工齐声应和“吔——嗨”。就这样喊一句,进一步,在号工和众船工的一唱一和中,一步步将大船拉向前方。
解放初期,政府在普洱渡组建了关河船运站,即后来的盐津县航运公司(简称“盐航司”),组织分散的个体船工和船只统一进行航运,当时全是没有机械动力的木船,船工的工作就是上水拉纤,下水揺橹,每次起航都组队而行,每条船上有前后领江各1人,拉纤船工15人,其中号工1人。当年的关河船工,头顶风雨天,脚踏关河浪,群山迎面飞,纤绳压肩上,关河两岸布满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熟悉每一块礁石,每一道河湾,他们团结拼搏、坚忍豪放,用号子放歌人生。
拉纤的船工
《关河船工号子》
为了振兴航运事业和提高船工的社会地位,1958年,盐航司组建了数十人的船工在盐津县城大街进行拉纤表演,套上纤绳从街头走到街尾,边拉边唱由船工们在拉纤中创作的《关河船工号子》。1980年底,由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创作的男声表演唱《关河船工号子》首次在昭通地区农民文艺汇演中登台亮相并获得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经过进一步加工提升后,次年代表昭通地区赴昆明参加全省《聂耳音乐周》展演引起轰动,中央广播电视台专门录制了该节目的音像,省文化厅及有关媒体进行了报道。2017年11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盐津县组队到北京参加《群英会》文艺栏目专项展演《关河船工号子》,节目通过中央三台在全国播放。
拼搏精神绵延
舞台上表演的《关河船工号子》,是编创人员根据关河船工的真实生活提炼而成的,它还原了船工的劳动场景。1979年盐水公路的建设,关河通航阻断,从而结束了关河船工航运时代,但关河船工的拼搏精神,伴随着关河船工号子,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盐津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开拓进取、走进新时代!
供稿:省水科院 陶余铨
编辑:李 林 陈 辉 刘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