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高度,对新时代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2023年6月2日,党中央专门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问题。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这一思想的内涵要求和核心要义之一。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要求天津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高校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善作善成中勇担当善作为。
1
高校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担负重要使命
高校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与教育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本身就包含教育意蕴,教育是文化的重要方式。二者统一于铸魂育人,故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从文化与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出发,高校是开展高等教育的机构,也是文化建设的机构,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高校自身的内在规定,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是文化传承赓续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与中华民族高度重视文治教化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儒家的“有教无类”、道家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法家的“以法为教”等,都把教育教化置于传承学说、传播思想的重要位置。董仲舒言“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从夏之东序、殷之右学、周之东胶和自西汉创设之太学等官学,到始于唐末、兴于宋、延续至明清的书院,高等教育机构始终是传承文化、赓续文明的重要阵地。
高校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沿。大学的使命之一就是在推动思想文化创新中引领社会发展。从世界历史看,一定程度上大学是新文明的摇篮,西方大学的产生、兴起和发展,成为实现文明战胜野蛮、理性代替蒙昧的重要因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救亡图存,在大学孕育发展起来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有力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高校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肩负的五项重要使命之一。高校必须更好担当使命,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2
高校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善作善成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高校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和优势,探索推动“四个以文”的有效路径。
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动“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全社会“以文化人”育新人的重要方面。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建强课堂主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讲好思政课的力量根基、作为办好课程思政的有力支撑、作为建设“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自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之一作用,在理论武装工作中担当主力,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研究基地、干部培训基地等,组织学生宣讲团、教授宣讲团等,紧密结合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实践,深入开展理论学习教育、研究阐释、宣传宣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章程、学生守则及各项制度规范,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必修课,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铸牢高校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防线,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让正能量充盈校园,用新风正气涵育时代新人。
二要提升社会服务效能,着力推动“以文惠民”。社会服务是高校的职能之一,要把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两大使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富集等优势,着力提升高校“以文惠民”的服务效能。高校的知识资源和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体场馆等,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通过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结合,加强校地文博场馆的协作,运用慕课、文化云等数字化方式,拓宽服务辐射范围、提升服务能力,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构建书香社会、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有力支持。高校的校训、校史、学校精神、名家大师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丰厚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发出的“爱国三问”,指出“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南开大学创作展演京剧《爱国三问》、天津师范大学推出话剧《徐大同》等,让学生在艺术中感悟学校历史、传承大师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实现艺术与思政、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要进一步发挥高校文化和美育功能,开展传统戏曲、高雅艺术、全民阅读等进校园活动,加强文化实践基地、学生艺术团体等建设,组织大学生戏剧节、校园艺术节等,塑造校园文化品牌,推出校史剧、大师剧和主题图书、纪录片等,为学生和社会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文化供给和服务。开展文明校园创建,组织师生通过志愿服务、假期实践、对口帮扶等,支持和参与各类文明创建和文化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要发挥交流合作优势,着力推动“以文润城”。城市以高校而荣,高校因城市而兴。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哺育,也为润泽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创新力提供重要支撑。高校不仅拥有诸多有形的历史建筑等,而且承载着无形的城市文化特质,在文脉赓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文化通识教育,开设地方文化课程,深化学生对城市的认识和认同。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建强文化研究机构,围绕彰显河海文化特色、擦亮红色文化底色、传承建筑文化风格、赓续工商文化基因、创新民俗文化形式、活跃演艺文化氛围、释放文博文化活力、深耕休闲文化土壤等深入开展研究,精选提炼体现天津文化特质的标志性符号,为打造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津派文化品牌提供有力支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在高校建设各级各类京剧、书画、曲艺相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加强红色资源、文物古籍、非遗项目等的研究,编修整理历史文献、地方典籍、红色档案,为赓续文脉夯实基础。充分发挥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功能,突出天津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等优势,利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等契机,用好鲁班工坊、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等,讲好中国故事、天津故事,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天津的现代化新风貌。
四要服务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以文兴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高校要注重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在激发文化活力、推动以文兴业上做文章,促进文化和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把文化领域的战略协作、项目实施等作为校地校企合作交流、对口支援帮扶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特点,围绕人文经济学、文化事业产业、文化市场、文化法治、“文化+”“文旅+”等,建设高水平文化专业智库,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等重要要求,提供智力支持和咨政服务。发挥高校辐射作用,以天开高教科创园、天美艺术街区等为示范,带动校地共建特色街区、文化园区、创新联合体等,形成聚集和带动效应,为文化等产业发展提供载体平台。充分挖掘高校红色遗迹、历史遗存、文化遗产等资源,在保护基础上结合实际活化利用,策划推出特色文旅活动和主题游径,助力文商农工旅融合发展。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要推动“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为“以文兴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注重文化科技融合,积极参与文化数字化等国家战略,加强前沿技术和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对接转化;结合新文科、新艺科、新工科等建设,探索高校与企业、文艺院团等联合培养,艺术类高校与其他高校合作等途径,加强各类文化人才尤其是特殊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夯实文化发展的人才基础。
3
完善高校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善作善成的保障
一是加强党对高校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必然要求加强党对高校文化建设的领导。高校党委要从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高度,把加强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要深学深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从落实“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的政治责任出发,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二是增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高度自觉。高校要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师生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在健全“以文化人”制度机制、完善“以文惠民”供给方式、优化“以文润城”品牌模式、创新“以文兴业”体系业态中担当生力军。
三是深化改革赋能文化传承发展。改革是根本动力,体制机制是有力保障。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完善高校服务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紧密结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牵引,健全文化融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在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中立德树人。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结合高校实际,完善干部配备、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合力。(作者:米亚 杨仁忠,均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