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清朝讲起。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知县邹尚易重修县志四卷。至今还有留存。再早的县志找不到了。阜平金明昌四年(1193年)设置,历经600多年没有县志的可能性很小,应该是丢失了。
邹尚易版的县志是阜平家门口经常引用的史料之一。
时隔一百多年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知县劳辅芝重修“阜平县志”四卷六册,至今尚存。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阜平、龙泉关四品都司秀孔领兵在安子岭抗击侵略者,因装备落后,败退至山西省五台县苏子坡,全军覆没。
之后,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清朝正式灭亡。
1912年,民国成立,阜平县衙这个老叫法换成了行政公署,没多久又改成了县政府。原来的知县大人也换了称呼,先变成县知事,然后又变成了县长。以前县衙里分的吏、户、礼、兵、刑、工这六个部门也被裁掉了。
县政府下面设了两个科室,第一科管老百姓的事情,比如出生、结婚这些,第二科管钱袋子的事情。原来的衙役什么的都被裁了,取而代之的是政务警察,他们管司法方面的事。
到了民国第二年(1913年),劝学所这个名字改成了教育科,又过了十年,变成了教育局。民国4年,警务改成了警察所,到了民国17年,又改成了公安局。
也就是说在1915年阜平已经有了公安局,属于国民政府。
民国元年还设了个理财所,五年后变成了会稽经理处,又过了七年变成了参事会,到了1933年8月,又改成了财政局。1921年设了个劝业所,四年后变成了实业局,再过三年又变成了建设局。
那时候阜平县是个小地方,属于三等县,县长就1个人,还有1个秘书。每个科室有1个科长,2个科员,还有6个办事的,8个政务警察,5个干杂活的。除了管行政的,还有管法律的,县长还得兼职法官。到了民国第二年,设了个审检所,县长还任检察官,另外还设有陪审员、管狱员。
也就是说整个行政机构当时只有20到30人。
到了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石家庄,县长张仲孚吓得跑了,咱阜平县里的民国政府机关就这么没了。
历任阜平县长的人有:王攀桂,齐儒安,秦迁秀,朱涛,李荫棠,左谦,李朝,张仲孚。①
张仲孚跑了之后王平就任阜平县县长兼保安队队长,成了八路军敌后抗日的第一个县长。华北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权由此诞生。③
值得一说的是齐儒安(齐厚之)。民国18年(1929年)担任阜平县长,民国19年5月11日离职。
齐厚之,1894年生,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法律系,是蔡元培的得意门生。齐厚之酷爱京剧,擅长书法,毕业后短暂任教一年后,便在冯玉祥的国民革命第三军中担任军法处长。北伐战争后,齐厚之任直隶省阜平县县长,一年后在直隶省政府担任秘书一职。
1931年1月,齐厚之转任山西省阎锡山政府四科科长。此时,他将齐云、齐心(习仲勋夫人)、齐步带到了山西。
1935年,齐厚之出任黎城县县长,一年后,又调任长治县县长。“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长治,齐厚之到了阳城,任山西省政府第三行署秘书(行署设在阳城)。此时,女儿齐云、女婿魏健(又名魏震五)已经是中共党员。这一点,齐厚之心知肚明。在当时,父女同在一个地区参加抗战,而又在不同的党派领导之下,这不仅在华北,甚至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到年底,阎锡山制造反共的“晋西事变”,掀起反共高潮,齐厚之利用自己的国民党身份和政府秘书地位,给予中共领导的抗日政权很大支持。他的行为也得到女儿、女婿的赞许。
齐厚之后来担任傅作义将军的参议,为人正直,北平解放时随傅作义起义。②
以上基本就是国民政府期间的阜平县的机构变化了。
上文引用来源如下
① 阜平县志1999年版 第234页
② https://mp.weixin.qq.com/s/8E6tmP5cnHKUF_6BJkeZGA
③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20/19/10310181_4794429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