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同济夏令营36小时没合眼,然后我上岸了!(顺利保研同济版)

教育   2024-10-14 09:00   北京  


同济夏令营流程是先来一天半的工作坊,然后笔试、再面试。


而我选择的专业是产品服务体系设计,也就是PSSD。其实对比其他专业来说,我们工作坊的老师第一天就告诉我们,本次夏令营仅考核笔试与面试,工作坊不参与评分。


但在那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虽说因为没有老师四处观察学生表现,得到了一丝喘息,并有更多的空间与想法去做自己的设计,但每个人都是紧绷的弦,没人敢真正放松地度过这次夏令营。


对我而言,在工作坊短短的一天半,36小时中,更是不敢睡觉,累了只敢简单地眯一会,清醒一下头脑继续投入下一阶段的设计。所幸,我拿下优营,并成功保研了。




|本期分享学员|



 z同学 


汉艺国际教育 23届学员
本科 某985 产品设计
成功保研 同济大学 产品服务体系设计
获 缪斯设计银奖



#1

同济夏令营,开门见山

入营第一天,学校就把我们带去工作坊做设计了。

没有破冰活动,大家也不熟悉,就这样来到了分组环节。虽然每个人都想选个好组员为自己项目增彩,但只能说两眼一抹黑,随缘分组。我也是运气比较好,碰巧在里面遇到了H·ART的朋友,于是组队了。

同济夏令营

而关于工作坊的题目,也让人始料不及。题目事关同济和商飞校企合作的一个项目,企业要求是改善飞机客舱内担架旅客的转运问题,聚焦于产品设计。但因为专业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拔高一些,结合服务与交互系统,整体改善这个问题。

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们有24小时用在了调研上,商飞提供的资料很有限,想把用户分析、旅程分析、以及关于整个系统运作方式的分析写下来需要花很多时间做调研。但也正是因为调研尽可能地到位,后续出图、包括做演示都很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同济夏令营各小组在做调研

不过虽然如前文所说,为了拿优营大家都拼了命地证明自己,但同济老师那句工作坊表现不纳入最后成绩,或许也给大家松了绑。

比如在短短36小时的产出,并没有太多时间去准备汇报内容,大家这次用了非传统的汇报方式。

有人用了实物模型、有人用情景模拟,反倒是PPT和Figma这种平时常见的演示方式消失了。在这个压抑的氛围下,大家都努力让这次的夏令营体验变得有意思些,也算是一大群人在苦中作乐吧。



#2

笔试面试,让人始料不及

过了工作坊,就来到了笔试。我们收获了一个极其抓马的题目:

“在人工智能发达的当下,很多本应是人类在做的工作被机器人或大数据取代。请从生活中列举一个这样的岗位,并为这些本该被裁掉的员工找到在这个企业中合适的新工作机会,让企业降本增效。”

我们这群人一脸懵逼地进去考,又一脸懵逼地出来了。

压力大就看看海

虽然知道人工智能近几年热门,但大家研究的都是如何运用技术去降本增效,很少有人去考虑为被人工智能淘汰掉的人做下一步打算,可能是视野有限,也可能是能力不足,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太宏大、太困难的命题了,更何况在此基础上再为企业降本增效。

所以2个小时内,我们能做的是根据以往设计经验,把能写的都写了。

包括说在题目要求上,它也要求我们把调研、蓝图、画布、草图、利益相关者都列出来,我真的纯靠过往和何老师讨论过千百次的思路,去一点点答的。

所以从我个人来看,虽然起初来H·ART是因为想拿奖、想搞一份好的作品集、想学软件技能,但到了最后我才发现,设计思维才是最大的收获,听起来空,但真正想做设计的同学应该会懂。

扯远了,回到同济夏令营,过了笔试就只剩面试了。

搞搞硬件

虽说面试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但我们真没想到会是全英文面试。

每个同学进去后才发现有个外国老师,需要快速切换到英语模式回答问题,有可能问作品集、也有可能问课设,但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如果无法流畅地用英文去回答老师的问题,面试分值就要大受影响了。

这里也建议大家,虽然同济夏令营参营没有特别明确的英语成绩要求,但能准备还是准备上吧,因此功亏一篑那就真难受了。



#3

一路走来,三个时间点,我庆幸自己做了正确决定

第一个是参与学校香港的某个交换项目,让我第一次认识了什么是设计。

四处参观校园活动

因为我们本科大一教学集中于大类培养,像思修、大物、大化、大数课程比较多,包括学校大二上学期虽然已经进入了设计课程,但也是刚起步,学的是手绘、PS这种很基础的软件。

于是一个暑假后,大二下学期我去到了港校。太痛苦了。

我还在用PS,人家已经上手犀牛了,我画图人家建模、渲染、排版。在刚到的一周我几乎熬夜熬疯了,速学了一波犀牛keyshot,也算勉强赶上他们的进度。

图书馆助残车

不过港校可能也怕我们来交换的学生卷过了头,限制了我们选课数量和学分hhh(开玩笑的),所以那学期我就上了三门学校预定的工程管理、以及自己选修的两门设计课程,但也收获颇多。

港校教学和我们学校很不一样。如果说我母校是走班制,大家到哪个教室上课就走到哪,那么港校就是老师走班制,同学固定在班级中,老师过来上课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个班的同学可以频繁交流,彼此熟悉,有时做项目同学给我提个意见,都能让我有很多新想法,整个学校的设计氛围都很好。包括有问题找老师甚至可以直接叫老师名字,在这个地方,老师和学生甚至是平等的,老师不是在指导我们,而是提供了一个意见,仅此而已。

大家一起学习

第二个时间点,是通过港校学习的半年,我坚定了留学/交换的想法,通过朋友推荐,找到了H·ART准备留学作品集。

还记得是何老师给我上第一节课,听完之后就觉得老师很有东西,正逢那段时间H·ART竞赛拿奖出成绩了,7张红点,我看得眼睛都红了,很快就定了下来。那段时间很紧,已经是24年的2月了,着急忙慌参加了一个冬令营做了第一个项目,拿了缪斯设计银奖


后面就是急匆匆准备作品集的日子了。但就像前面提到的,我刚开始来是想学软件、想拿奖,但踏踏实实学下来,从做设计不知道要调研到发现调研是奠定后面一切的基础,我从一个画图工具人逐步成为了设计师。很感谢遇到了何老师。

又因为来的时间太晚,甚至担心过赶不上留学,不过后来碰到了同济PSSD,保研上岸后我总算不用肝作品集了hhh,所以我做的第三个正确决定是参加同济夏令营。

时间来到2024年10月,我保研成功,并因为英语成绩好,即将申请学校大四公费交换的项目,这么看来,我应该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但其实如果没保研上同济,我留学计划将会因为准备时间晚,大受影响。

白天的月亮

所以回头看,如果要对学弟学妹们说什么,那就是即使大一都是教育通识课,也一定要接触自己专业在学什么,网络搜也好、问老师也好、旁听学长学姐的课也行弄清楚自己未来是想保研、留学、还是就业

早一步学习专业技能,早做准备,很多东西留有的余地就多了起来。就像我因为今年2月才来H·ART,最后项目做得很赶,并不能做到多次迭代,产出最优效果。有时想想,如果大二上学期我就来H·ART学习了,后面去外校交换会不会有更多的收获。

不过那都是如果的事了,吸取经验,做好下一步准备,才是我的当务之急。



下一个顺利保研的人是你


汉艺国际
提供艺术留学信息服务,为准备艺术留学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作品集解决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