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茶峒合照)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为促进学院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并增强他们对内地民族地区红色革命文化的了解,11月4日,我院党委组织各民族学生代表赴湘渝黔三省交界的茶峒、洪安两镇开展研学活动。我院来自全国各地的42位各民族学生在学院党委书记欧阳大文和辅导员任志君、闫亮、袁建平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天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的红色研学之旅。研学活动由袁建平老师负责讲解。
(图为鸡鸣三省亭现场讲解)
研学队伍首先来到了茶峒古镇的码头边参观。袁建平老师向大家介绍说茶峒这个地方是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小说《边城》所描写的原型地,这个渡口就是小说的主人公翠翠当年与爷爷摆渡的地方。河这边是湖南的茶峒镇,河那边是重庆的洪安镇和贵州的迓驾镇,这条一衣带水的母亲河把三省人民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这里素有“鸡鸣三省”“一脚跨三省”之美名。在过去,这条河是这里主要的水路运输通道,从这个码头坐船可以到常德、入洞庭湖、出长江,所以商船和人员往来不息、贸易繁荣,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比较繁华的边境集市景象,像热闹的小城市一样。在抗日战争时期,因为这里水路运输方便,加上1936年修通的湘川公路从这里经过,大量内地的人员、学校内迁到这里,使得这里更加热闹非凡,人们形容当时的茶峒为“小南京”。
(图为茶峒码头现场讲解)
(图为复兴银行旧址现场讲解)
听完袁老师对茶峒和码头的介绍,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乘坐“拉拉渡船”从湖南的茶峒码头出发,不到2分钟就来到了对岸——重庆的洪安镇码头。走出渡船,登上一段码头台阶,就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旧址,原复兴银行所在地。在旧址内,看着陈列的革命文物、历史图片和文字介绍,各民族同学深入了解了旧址的历史故事,不禁感叹革命先烈为新中国前赴后继的坚毅决心与顽强意志。
(图为复兴银行旧址现场讲解)
(图为纪念碑合照)
在走向大西南纪念碑前,阳光下邓小平同志题写的“走向大西南”五个大字熠熠生辉,同学们肃立碑前,袁建平老师向同学们讲述1949年10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第二野战军挺进大西南时,在这里留下的光辉历程和历史记忆。
(左图为纪念碑现场讲解、
右图为欧阳大文书记指导)
(图为国立茶师旧址现场讲解)
研学旅途的最后一程是国立茶峒师范学校旧址。在一栋栋饱经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老建筑前,听着袁建平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国立茶师筚路蓝缕的建设历程,了解到无数教师以毕生心血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学生的无私奉献。当年,这里的青年学生和老师们,既搞学习教育又搞生产劳动,还要支援前线,他们与当地的老百姓相处融洽,互帮互助,促进了这里的文化提升、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为抗日战争和后来的解放战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图为国立茶师旧址现场讲解)
尽管边城、洪安古镇在岁月洪流中饱经风霜,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这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三省相连的各族人民通过逢年过节、赶集贸易、婚姻嫁娶、交友走动等方式,如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团结、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图为研学指导老师)
此次研学之旅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学院党委对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学习机会。此次研学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致敬,更是对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通过此次研学,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石,今后他们将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要爱党爱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负青春,不负韶华,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族伟大复兴而贡献青春力量!
-END-
本期编辑|莫庆荣
图文供稿|莫庆荣
一审一校|莫庆荣
二审二校|袁建平
三审三校|尚久
子若有一妙稿欲诉于众
何不速速与吾社相谈?
邮箱:3488291907@qq.com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