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年轻人巧妙化解春节各种“被催紧箍咒”

时事   2025-01-25 19:57   江西  




“什么时候能带个对象回家啊?”“隔壁家孩子都二胎了,你也抓紧点。”“王阿姨家的儿子今年又买了辆新车,听说不便宜呢。”从旁敲侧击迅速升级为正面“轰炸”,看似随口一说,实则“有意为之”。在欢声笑语、辞旧迎新的温馨时刻,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春节却悄然变成了一场“甜蜜又煎熬”的特殊考验,催婚催孕催成功也成了春节“KPI”。近日,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了解当下年轻人是如何巧妙化解这些“紧箍咒”。

借力发力 化解焦虑

面对家里长辈无休止的催婚,28岁的单身职工赵先生表示,其实不止过年,平日里父母也会催婚,他的应对方法就是,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更加迫切的结婚需求,催促父母给自己找相亲对象,他甚至制定了一个详细的相亲计划,要求父母每周至少安排两次相亲活动。赵先生笑称,这样一来,父母反而被他催得有些手忙脚乱,原本的催婚压力也悄然转变为了家庭中的趣谈。这不仅缓解了自己的压力,也让长辈意识到,过度的催促并非解决问题的良策,顺其自然或许更为奏效。

“我理解家人对我的关心和忧虑,但也希望他们能尊重我的选择和想法。”25岁的王先生在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炮弹”时,采取了更为直接和坦诚的方式。他深知,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矛盾升级。因此,他决定在春节期间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与家人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向家人表明自己对于婚姻和事业的看法,以及目前的规划和打算,告诉父母自己看重的是双方的契合度与适配度,主打一个宁缺毋滥。他相信,“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房子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表明规划 拒绝盲目

“我认为我自己的心智都还不成熟,而且我还没有享受够二人世界呢,我也明确地告诉了家里的长辈,在还未做好充分准备前,暂时不考虑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去年刚成家的普通职员小周告诉记者,自己刚结婚不久,因为工作性质,原本就聚少离多,所以更加珍惜和爱人相处的时光,而且他们夫妻二人都还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不希望因为家人的催促就盲目生育。他表示,在父母眼里,似乎结婚就要生子,人生使命才算完成,家族香火才得以延续。因为看到了身边有孩子的家庭现状,他深知要面对诸多琐碎甚至烦心的事,所以更加坚定了他暂时不要孩子的决心。

30岁的个体户施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每逢家庭聚会,仍然逃不脱催生的话题。因为近几年和丈夫创业,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因此,家里长辈希望他们能为家族延续更多香火。在他们眼中,人丁兴旺似乎就预示着家族不衰。施女士表示,她深知父母及家里长辈是本着善意为他们长远考虑,但她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家里孩子一旦多了,自己的爱必然要多分出一份,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是生活在一个物质富足的家庭,更应该拥有完整的爱,她担心自己因为忙碌的工作而不能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时间和陪伴。

放平心态 换取理解

面对长辈们对事业成功与否的“拷问”,27岁的李先生会夸张地展示自己的“加班文化”,声称平时工作强度极大,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连周末也不例外。他还故意在家庭聚会中展示自己疲惫不堪的样子,并时不时地提及公司里的那些“拼命三郎”,让长辈们听得目瞪口呆。李先生解释说,这样做并非想逃避问题,而是想以夸张的方式让长辈们明白,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巨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事业规划。他希望长辈们能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少一些无谓的催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将关心和关爱送到孩子的心坎上。

“不管是伴侣选择还是事业方面,我的父母都很尊重我的选择,但逢年过节,可能还是会有个别亲戚试图了解我的工作现状和家庭情况。”37岁的公司部门负责人邓先生表示,他认为亲戚突如其来的一句询问,可能并不是他真的想催你或者想窥探你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许只是太久没见,随意找的聊天话题来拉近距离,就像和一个陌生人聊天,找不到话题就从天气开始聊起一样。所以邓先生表示,他并不会感到反感,而是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盘托出,并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追求幸福的方式,希望能够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空间。

打破藩篱 拥抱亲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陈虹表示,对不少家长而言,结婚是约定俗成的人生节奏,孤身一人难以抵抗生活的风浪,年龄越大越难找到合适的伴侣,早日成家才能获得幸福。他们认为早应结婚生孩子的年龄,或许正是年轻人的就业适应期和事业起步期,家长的考虑与子女的规划不相符,就容易经常过问和关心。但无论怎样,我们还是要尽量看到,父母这种直白的关心背后对亲情的珍视、对子女之爱的质朴表达。

作为子女,我们也可以少一些不耐烦的敷衍和搪塞,和父母真诚对话,讲明自己的人生规划、婚恋标准和生活状况,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成长和成熟,从而真正理解我们的决定;其次父母与子女都应该设定边界,在公开场合避免讨论隐私话题,以尊重为主,点到为止。另外,应该尽可能拓宽家庭的兴趣关注范围,开展更多有趣温馨的家庭集体活动,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





来源:本报消息
撰稿:本报全媒体记者罗晶晶,尹静彦
值班编校:龚玉磊、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
值班编委:余颖


江西工人报
传播江西工会最强音,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发掘劳模工匠故事,分享真挚人生情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