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凤:正视学生“心”事 用爱化解学生“心”事

政务   时事   2024-11-07 19:50   北京  

近年来,中小学生精神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202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较高。正视学生的“心”事,不仅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更是护航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先后出台系列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举措。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35年)》,从国家层面关心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为地方和学校开展工作指引了方向、提供了路径。结合工作实际以及调研走访,笔者直观感受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切实的变化和成效: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该项工作的重视达到空前的高度,学校、家庭与社会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尤其是学校层面,已经能够坚持系统思维,在支持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优化、多要素关联上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政策、经验还需进一步形成合力,将化解学生“心”事的工作做实、做细。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不具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因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治疗上需要实现从发生问题才介入向“治未病”转变,即要强化预防。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不少地方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还停留在文件层面,教师缺乏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遇到有问题的学生难以提供有效帮助;三是心理健康的社会服务平台建设还需完善,心理咨询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专业力量不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四是家校医社协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尤其是家庭方面,还有不少家长缺乏对孩子心理状况的有效认知,对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武断地评价为“矫情”“偷懒”。

众多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报告表明,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主要是社会不断发展与开放带给青少年的影响;二是学校因素,教育竞争所致的学生学业负担仍然较重,带给青少年压力和困扰;三是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四是个体因素,青少年自身的遗传因素、人格特征等心理健康素质各不相同,对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氛围、教育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笔者认为,要织密关爱网络,化解学生的“心”事,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方面,学校主导联动家庭,构建“教育+养育”模式。学校尤其是小学,针对部分家庭疏于对孩子心理抚养的状况,要强化责任担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的实施为契机,积极联动家庭,构建“教育+养育”模式,避免错过孩子性格、习惯、情感等养成的关键期,防止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双标”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方面,学校要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引导家长改善家庭氛围、优化亲子关系,给孩子营造安全的家庭环境,避免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的不幸”。

另一方面,社会主导联动家庭,构建“教育+治愈”模式。社会主导建立积极价值观,以主流价值观影响青少年,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学生”,社会要倡导问题学生“治愈”比“教育”更重要的理念,重视积极文化的营造,不轻易把“学生的问题”界定为“问题学生”。建立包容等待机制、多元评价机制、烦恼纾解机制,构建“教育+治愈”模式,支持家庭和学校共同“治愈”学生的问题,避免“学生的问题”演变为“问题学生”。同时,要加强科普宣传,扭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偏见,更好地营造友好的社会氛围。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家长要树立更加科学的育儿理念,回归孩子刚出生时候的初心愿望,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追求实事求是的成长目标,开展合乎规律的教育引导,真正把孩子当孩子,让童年更有“童味”。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作者:高金凤
文字编辑:司晋丽
新媒体编辑:王晶
审核:周佳佳

人民政协报
宣传统战政策,促进政协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