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合作举办的“中国——新加坡绿色金融工作组”(China-Singapore Green Finance Taskforce,GFTF)第二次会议召开,中国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博士、新加坡金管局助理局长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柯丽明作为工作小组联合主席参会。公司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陶蕾受邀出席并进行“绿色保险筑牢生态屏障,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题分享。
陶蕾指出,生物多样性既是健康地球的基础,也是我们经济繁荣的基石。中国太保产险自2021年开始系统化推动绿色保险,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重要的领域,2023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保护相关领域提供保障超4000亿元,相关赔款支出超5.2亿元,助力生物多样性治理及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01
通过针对性保险产品供给和服务研究
助力减少生物多样性威胁
以保护救助和致害补偿保险供给,助力受威胁物种的保护
与全球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一致,国内受威胁物种比例较高,生态系统脆弱。中国太保产险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推广野生动物肇事责任险,有效缓解保护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肇事之间的矛盾。
2009年起与云南省林业厅合作开发出全国首款“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在2021年备受关注的云南大象北迁事件中,积极参与到野象的活动轨迹监测、风险预警与防范中,做到“象走即赔”并实现云南全省覆盖,10年间受益农户超过16万户,当前大象数量从100多头增加到了300多头。
2022年浙江象山抹香鲸搁浅事件后,中国太保产险创新设计了全国首个海洋生态救助责任保险,为象山海域提供累计220万元的风险保障,应对海洋生态意外性突发事故,有效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以不同生态类型针对性保险产品供给和服务研究,助力生态空间的保护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依然很大,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路径。中国太保产险围绕林业、水、耕地以及自然保护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进行创新实践。
在林业资源保护方面:2023年,中国太保产险为3.2亿亩各类林地提供了约2200亿元的风险保障,同时也多方面多维度探索林业生态风险管理的新路径,为无锡、浙江、重庆等地的古树名木,浙江的景观林木和行道树、宁夏的苜蓿种植等各新兴品类提供创新保障。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2023年1月,中国太保产险首创绿色生态环境救助责任保险,为太湖生态岛生态建设保护成果解决后顾之忧;2023年2月,签发无锡市首单水生态领域“水质无忧”保险,为裕巷浜等3条河道提供保险,同时还定期提供由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水质检测报告,做好提前预警。
在耕地类资源保护方面:中国太保产险以针对性激励保险产品创新,提升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自2018年在上海创新耕地地力指数保险以来,截至2023年12月,已在上海、广东、浙江、江西、江苏等地区提供保险保障超2亿元。其次,在“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保护中,2021年6月,中国太保产险与中国农业大学发起国内首个黑土地保护研究项目工程《东北黑土地农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经营保险机制研究》,并以此为基础,2023年6月在吉林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新型农业生产单元的保险梨树模式”,以收入保险模式助力提升参与保护耕作积极性。
在自然保护地保护方面:2024年3月,中国太保产险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风险及保险产品研究课题,与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开展合作,探讨当地草原退化风险等的保险应对机制。后续也将积极与国际绿色金融重要平台、国内外金融机构和智库、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专业机构开展课题合作,强化交流和经验分享。
02
通过创新型保险产品供给和风险量化研究,助力生态价值实现惠益分享
以生态碳汇系列产品创新,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碳汇作为独特的碳汇资源,承载着生物多样性、生态涵养的复合功能。中国太保产险创新生态碳汇类保险,在草原、湿地、森林等多个领域落地全国首单碳汇保险产品,通过生态价值实现,激发社会主体的生态保护动力。
2021年11月中国太保产险在内蒙古成功落地全国首单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2022年4月为宁波杭州湾湿地提供碳汇损失保险,并于9月为湿地公园因台风造成的碳汇损失第一时间提供了赔款和救灾支持,加快湿地碳汇生态价值恢复。
2022年8月,中国太保产险在广西开发了全国首单单株林木碳汇保险,将林木的碳汇富余价值做为保险标的服务林农林户,促使公平公正分享利用生物资源所产生的惠益。
2024年,创新设计开发兰州湿地碳普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综合方案,将湿地的生态价值和碳中和场景与进行连接,进一步拓宽区域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以生物多样性风险量化研究创新,助力生态资源惠益分享
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空间和时间属性,由活动引发的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定性、定量分析显得较为重要。中国太保产险应用遥感卫星技术等新型科技手段,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数据支持,建立生物多样性分析框架,并尝试针对具体承保项目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风险量化并融入保险业务决策流程和客户服务流程,形成了相关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并于2023年9月,发布《“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进一步推动保险行业在生态资源惠益分享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03
通过标准建设及生态搭建,助力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设
以标准建设为基础,撬动多元化投融资资源
明确对生物多样性有积极效益的项目或客户清单,可以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类项目。
2022年7月,中国太保产险发布了公司可持续(绿色)保险标准,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一个独立类别,在后续牵头制定的保险行业绿色保险分类指引中,也作为独立类别纳入。这与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等多样融资体系目录保持一致,其协同发展可撬动更多资源。
以生态搭建为平台,推动国际交流和合作
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云南省昆明举办,中国作为COP15 主席国为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中国太保产险作为唯一保险合作单位参加,不仅为会议提供一揽子风险管理服务,并用国际化语言讲好亚洲象漫游故事,展现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相关文化传承中的太保实践,这种国际交流平台将有助于引入更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资源。
以公益保护为探索,促进全社会保护理念
自2020年起,中国太保启动启动三江源公益林建设工作,其后多年间中国太保与员工共捐款3300多万元,完成三期公益林建设,共造林2000余亩、植树12万余株,让荒漠变绿洲,成为高水平保护的示范。
未来,中国太保产险将持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积极发挥保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擦亮生态底色,彰显金融本色,以绿色金融专业力量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生动力,以高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