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一瓣 | 如东图书馆迁徙记

时事   2024-09-16 10:46   江苏  
昨夜,我又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走在那条让我魂牵梦绕的石板街上,我恍惚听到了鞋子踏在石板街上清脆的回音,嗅到了小乐酒家洒满虾子的豆腐脑的香味……

40年过去,我依然记得人民南路上的图书馆的模样。沙石马路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不绝于耳。当拐进路东侧的一幢并不高大的楼房,潮水般的喧嚣戛然而止,穿过一扇对开的玻璃门,里面便是安静而整洁的图书室。那时,这里的藏书不是很多,也就十来个书架,每个书架上大约有五六排书,但对小城里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这里无疑是精神天堂。中间书架的下方有一个长方形的小窗口,图书管理员坐在窗口下,有条不紊地办理借书、还书手续。她是一位圆脸的奶奶,鼻梁上架一副老花眼镜,每当我来还书,她透过镜片上方扫我一眼,笑眯眯地告诉我,新到的书已经上架。我常常得到些诸如《绿野仙踪》《洋葱头历险记》之类的童话书,如获至宝。回家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看得昏天黑地。从此,我的鼻梁上架起了一年年渐变渐厚的镜片,世界在我的眼里变得不清晰,我的内心却被一本本书照亮。

图书馆北边是工人文化宫,文化宫二楼也设有图书借阅处,管理员是位年轻英俊的老师,来借书的人称他朱老师。周末,我拿着妈妈的图书证去借书,总看到他在不停地忙碌:整理书籍、修补损坏的页面……有一点空闲,他就坐在角落里专注地读书。

我参加工作那年,图书馆已搬迁到百货公司附近的一条幽静小巷里,其功能也变得完善,一楼是借阅室,二楼设有阅览室,晚上也对读者开放。无数个凉风习习的夏夜,抑或月朗星稀的冬夜,阅览室明亮的灯光照亮了那条寂静的小巷,给了众多读者一个精神的家园。我开始沉迷阅读《意林》《杂文月刊》之类杂志,那些文笔简洁优美又充满哲理的文章,让我对人生有了一种醍醐灌顶般的领悟。夜读结束,穿过小巷回家,望着深邃的夜空,我常常为今天新的收获而感动,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况味。

上世纪末,图书馆又迁至陵园路。幽静的陵园小径的两旁,矗立着一棵棵挺拔的雪松,遒劲的枝干腾挪而上。附近小树林里,鸟儿婉转的鸣叫悦耳动听,微风吹过,叶叶千红飞。二楼的阅览室宽敞明亮,在洒满阳光的室内读书,不由心生感慨:人生之乐,夫复何求?


△图为图书馆全景


暑假里,回故乡参加读书交流活动,契机参观搬迁至城东的图书馆,领略一座现代建筑的卓越风采。远远地,站在公路边,我就被气势雄伟的文化中心建筑群所震撼,蓝天白云之下,中心广场开阔浩大。步入读者大厅,眼前又是豁然开朗,巨大的落地窗下,摆放着10余张鹅黄色的沙发,有不少书迷正安静阅读,享受不出城郭而有山林之乐,身居闹市而得临泉之致的优雅和舒心;也有读者手持一书,若有所思,或许正在回味书中的警言妙语……

△图为图书馆服务大厅


在报刊阅览区,我翻阅新出版的,还有着油墨清香的报刊。服务台内,有一位两鬓斑白的工作人员正埋头整理报刊,在他抬头的一瞬间,我惊讶地发现,他就是朱老师!时间和空间的穿梭竟是如此神奇!40年时光悠悠,他依然专注地做着同样的工作,这份执着,便是我们欣赏的工匠精神吧。


△图为电子阅览区


△图为图书借阅区


图书馆四度迁徙,成就了这样一座优秀的建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艺术修养,它是文化、艺术、科学三者共同孕育的结晶,是凝固的诗和音乐,在建筑和读者之间产生了深厚的亲和力。

作者:关立蓉

图片:如东县图书馆


江海晚报
最权威的南通地方新闻发布,最值得信赖的良心媒体。我们怀揣着梦想、激情和担当,从濠河之滨的西寺路10号一次又一次出发,奔走于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