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被中考分流的孩子,现状让人意外……

教育   2024-10-24 20:31   湖北  

去年有人提议取消中考后的普职分流,人民日报亲自下场回应:



普职协调发展已成为被官方钦定的趋势!


“不努力,连高中都考不上”已经不是吓唬孩子的话,而是铁打的事实。


之前网上还传出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孩子申请去上职业学校的申请书模板。



说实话,身为父母,看着孩子不能正常的接受普高教育,心中真的有几分酸楚。


虽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假,但在中考分流的制度下,部分孩子真的要被排名和划分出去。

被“划分出去”的这些孩子,还能继续学业,还能过得好吗?

恰好国庆期间在家看了一部名为《18岁的流水线》的纪录片,讲述了一群早早辍学,进入社会工作的孩子们。


在拍摄时,里面的主人公大多处在十几岁的初、高中阶段。

他们有些主动离开校园,有些被迫离开校园。在他们憧憬的社会里,真能过得像想象中的那么自由吗?

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这些孩子的经历能找到部分答案。


杨鹏是四川南充人,老家地震后,因为父母的原因,他选择不上高中出来打工。



在一次工作时,撬刀撬滑了,杨鹏的手指被割伤,鲜血涌出。


他径直走进办公室让同事消毒下伤口,包上了创可贴,又回到自己的工位上干起活来。



杨鹏告诉导演,这个工作岗位上的任务很累,很多老人都不愿意干。当时他刚进厂没多久,没人告诉他,硬着头皮就上了。


有时工作一天下来,杨鹏连碗都拿不稳。


在流水线上,像杨鹏这样默默燃烧奉献的年轻人并不是少数。


他们坐在高亮的白炽灯下,每天工作12小时,不能迟到也不能请假,否则就会被重罚。



一天下来,身体和心理都被单调重复的工作重复的麻木。


而这些在珠三角一带的制造业,承担起“螺丝钉”任务的年轻人,大多才十七八岁。


有像杨鹏这种被动辍学来到流水线上的,也有孩子是因为学习没什么用,挣不了大钱,执意要出来闯闯的。


有些孩子是觉得好玩,既有钱花,又能结识同龄人,还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还有像杨玉金这样想为家里分担一点的。



这个五官秀气、说话笑嘻嘻的女孩,在厂里做焊锡。厂里的工作虽然简单,可并不轻松。


为了提高芯片精度,规定不让戴手套。因此焊点经常会跳出来,溅到手上。



18岁的杨玉金本该娇嫩的双手,攒满了大小不一的伤痕。


导演问她为什么想挣钱,她说想给家里盖个房子。


但当导演再次问起杨玉金在老家盖房要花多少钱时,这个爱笑爱说话的女孩却没再吭气,双手埋头就哭了。



青春在机械劳动中消耗殆尽,那一瞬间,她肯定明白自己心中憧憬的美好,不过像泡沫一般幻灭。


原本以为离开了学校,就能大展拳脚。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还是低估了社会的残酷,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好的学历,掌控自己命运的,不过还是别人的双手。


四川一个18岁女孩,高考完的暑假满心欢喜的进厂打工。本以为再也不用看父母的脸色行事,也终于能靠自己赚钱了。


现实狠狠的扇了她一巴掌。

长达12个小时的工作,不能说话不能休息,只能全神贯注的重复做一个动作。



听起来没啥技术含量,但压力却不小。只要有一点小疏忽,就会影响整个流水线的工作。


她的工作,一个小时只有10元。青春在流水线上,一文不值。


快结束时,她流着眼泪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心里话:庆幸还可以回学校读书。


幸运的是她还能回去,还有很多人因为没有学历,没有技能。没有啥选择的余地,只能把流水线当作一生的工作。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出逃”这一说,只是用一些困难交换另一些困难。


放弃吃学习的苦,就要早吃社会的苦。


纪录片快结束时,导演问这些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的孩子对于未来有什么计划。


有人说想当老板,有人说想学一门技术,还有人称自己想做设计师。


转了一圈,会发现这些孩子最终的选择还是要回归到学习上。


想起那个要考上北大的保安张俊成。



有次站岗时,有几个留学生想进北大参观。有规定不让进,张俊成几番沟通后,留学生不高兴了,对他做出了大拇指向下的手势。


当时张俊成十分生气,本想辞职的他被妈妈的一句话点醒了:“你混出个名堂了吗?”


从那之后,张俊成便成为了北大最勤奋的保安,整日抱着个英语书背单词。


别人休息时,他学习。轮到自己休息了,又跑到学校里跟着上课。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张俊成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北大法律系(专科),成为北大学子。


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成为北大保安队的榜样,还登上了各大新闻板块。


毕业后张俊成没有继续留在北京,而是回到老家太原当了老师,创办了学校。


而张俊成改变自己的命运,历经了20年左右。


学习虽然枯燥、结果也来得没那么快。但从长远来看,却给了张俊成最稳妥的回报和反馈。


这也是为什么他坚定的选择回到家乡,想让更多孩子拿起书本读书、学习一项长久技能的原因。


写到这里,想起纪录片里的一个画面:


一个叫申才金的18岁男孩,买了一架小的玩具直升机。


导演去拍他的出租屋时,他在一边玩了起来。


直升机在十几平方的屋里一圈圈的旋转,刚飞起来就碰到天花板迅速摔下。



申才金还没有尽兴:“房间太小了,外面有风,才(能飞起来)”。


其实这些早早离开学校,又没有太多选择的孩子,命运和这架出租屋里的直升机一样。


在有限的天花板里,很难飞跃宽阔的天空。


当今社会,选择性确实越来越多了,“读书”的路不再是唯一。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仍然是大多数普通孩子最稳妥的选择,也是社会上的硬通货。


身为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好好读书,并不是一昧的希望孩子是第一名是100分。


而是希望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去站在更高的平台,去看更辽远的世界。


读书和成绩虽然不等于财富和名利,但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不错的学历,是一切的根基。


它可以让孩子们走得更远更稳,或者说,某天孩子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选择时,他们可以少一些犹豫。

声明: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网络,侵删。


从“逼着学”到“主动学”:好的教育,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名校课堂图书
名校名师打造,更多名校都在用。 《名校课堂》初中系列,欢迎更多师生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