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逼着学”到“主动学”:好的教育,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教育   2024-10-22 20:30   湖北  


什么情况下,孩子会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我们先看下这组对比:


一个爱学习、习惯于主动学习的孩子,在遇到难题时,大脑启动的是应战机制,他会想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


而学习上消极被动的孩子,他遇到难题时,大脑首先启动的是应付机制。要么乱写一通,要么直接放弃,告诉你“我就是不行”“我做不到。”


要想转变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从“逼着学”到“主动学”,就要先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



内驱力,即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简单说就是,我有什么东西缺失了,我很难受,这种缺失感会推动我做点事情。这股力量就是内驱力。


但学习属于高级的需要,只有当底层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被满足之后,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产生。因此要先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自信,有价值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来思索如何唤醒他的内驱力。


试想,身处以下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是否有学习动力:


夫妻整天吵架,家庭随时面临崩溃。


亲子关系极差,孩子经常遭受批评,指责,甚至打骂。


当我们问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时,不妨先比照以上两种情况。好的家庭氛围,是唤醒孩子内驱力的前提。



内驱力有什么好处?



奖励和惩罚当然也是一种驱动力,所谓“胡萝卜加大棒”,但它属于外驱力,相较内驱力来说存在以下缺陷:


  • 不具有延续性


奖励和惩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它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行动;一旦没有,孩子会立刻停止行动。


  • 无法实现责任的转移


学习原本是孩子的责任,而奖励和惩罚很容易把这种责任转嫁到父母身上,让孩子觉得是为父母学,投入度就不会高。


  • 半衰期太短


如果把奖励和惩罚当成筹码,这个筹码很快就变得无效。你得不断加大筹码,才能维持现状。孩子总有满足不了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而内驱力的好处就显而易见了:


  • 参与度更高


孩子会认为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他会自愿地投入,而不在意任何的奖励和惩罚。


  • 行动更持久


由于学习变成了满足自身需要的事,孩子就会持续行动。学习这件事的特点是越学越无知,越学越投入,孩子会不断探索新知,不断挑战难点。


  • 成就感更足


由于不需要奖惩的筹码,一旦有所突破,孩子的感觉会非常棒,他会更享受这种成功的喜悦。


樊登的父亲是数学教授,一天到晚最喜欢做数学题。人们问他:“为什么你从来都不去放松?”他说:“做数学题就是放松啊。”


当学习成了放松和消遣时,就不觉得苦,这就是典型的内部驱动。



如何唤醒内驱力?



借助“限题计时”提升学习效率


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你只是说“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意义不大,要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比如孩子刚进小学,做数学口算题目比较难,家长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的“分解动作”,把题目分成几组,做完一组再做一组。可以用“限题计时”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对5道题,记下时间后进行比较,或者“限时计数”的办法——给他10分钟看他做对几道题。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抄写词汇等作业。

把一个比较困难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成功,提升自信心和兴趣的有效方法。

巧用“德西效应”呵护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项实验。


第一次,所有学生都做一些难题,积极性差不多。第二次分成两组,一组每完成一道题就得到一美元,另一组没有。结果发现,得到奖励的那组一开始很努力,但很快就没了兴趣,另一组反而一直兴趣浓厚。


学习本身就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和兴趣,若再施加一层奖励,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不要轻易拿物质去哄着孩子学习,而是尽快找到孩子眼里发光的东西,然后义无反顾地支持他。


多暗示学习的乐趣,少暗示学习的痛苦,尤其不要过早、过度强调“学海无涯苦作舟”,而要多陪带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


借鉴“陪读法”,提升专注力

教育家奈德在《自驱型成长》一书中分享了一个小测试。他第一次给学生们留了一些练习题,自己安静地陪在身边。第二次,再给同样一批学生留同样的题,但营造了紧张而焦躁的氛围。


结果显示,第一次的整体考试成绩是最高的,因为学生们内心安定,不会担心随时被批评,有更多精力投入思考。而第二次,当周围的环境变得紧张,学生的精力就很难集中,状态变得消极。


因此,要尽量给孩子营造安全感,减少紧迫感。如果陪在旁边只会让孩子更紧张,还不如不陪,家长看得糟心,孩子学得揪心。陪读最忌讳的一点,就是一动不动盯着孩子,孩子写错一点,家长纠正一点。


家长的频繁纠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并从中学习的机会,不仅阻碍了独立思考,还可能导致孩子对失败的恐惧,影响积极性和自信心‌。我们可以坐在旁边做自己的事,孩子若有求助,再提供帮助。


要适当给予孩子鼓励,推荐的方法是:


1.看到孩子的进步,并给予详细具体的鼓励。


2.当孩子态度积极、表现令人欣慰时,真诚地跟孩子说“谢谢”。


3.不拿孩子跟他人作比,看见他的点滴进步,对孩子的存在心怀喜悦。



摆脱“习得性无助”,让孩子学习更积极

我们的孩子是不是经常陷入“习得性无助”?很多孩子把写作业当成痛苦,被迫忍受,等待着难受的处境过去。

要改变这个局面,就要帮孩子找到学习的掌控感、胜任感。建议如下:


1.多问孩子“你想要什么”,少说“我认为你应该这样选/那样做。”

2.少说“如果……我就……”,“如果你好好写作业,就允许你看电视。”“如果你考好了,我们就去旅行。”要多说“如果……你就……”,“如果你掌握了这个知识,就能明白科技馆那个转盘的原理。”

3.很多日常小事允许孩子作主。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哪怕他的搭配并不协调;睡前读哪本故事,哪怕你觉得没什么营养。还可以邀请孩子制定出行计划,允许孩子自由支配零花钱。把“父母要我做”转化为“孩子自己想要做”,孩子的学习自然更积极。

关注孩子的学习,更要关注孩子的生活

家长喜欢说:“你只管读书,其他不用管。”殊不知,这种大包大揽只会让孩子觉得——没有爸妈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是读不好书的。不仅不利于孩子学习,还会贬损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揽,又要确保目标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


还有,假如我们只关注学习,平日也只聊学习,孩子的兴趣爱好,有没有好朋友,是否有喜欢的异性,身体发育上是否遇到困惑等等这些问题都会被忽略掉了。

因此,要给孩子留白,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喜好,允许孩子发呆,偶尔贪玩,允许孩子去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毕竟,爱生活的孩子才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爱上学习。

声明: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网络,侵删。






这三种颜色被称为“抑郁色”,如果孩子喜欢,父母就要注意了!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名校课堂图书
名校名师打造,更多名校都在用。 《名校课堂》初中系列,欢迎更多师生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