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生物能源组在“中国中车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

文摘   2024-05-15 12:19   北京  


恭喜生物能源组在“中国中车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



近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发起主办的“中国中车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复赛和决赛先后在长春和厦门闭幕。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李叶青、党委副书记张嵩、团委书记刘峰指导,学生冯伊婧、张一、李文涵、李梦桐、付玉、赵云、汪盛佳负责的“智能沼源——AI+厌氧消化智慧技术”项目在此次比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是一项具有导向性和创新性的全国性大学生科技竞赛。竞赛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切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以及推进能源革命等重大需求,引导大学生把创新激情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相结合,不断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助力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及美丽中国建设。本届大赛于2023年9月底启动,共收到参赛作品1953件,1768件进入专业技术初评,选拔出314件作品进入复赛评审,后选拔出131件作品进入决赛终评。

4月12日,项目成员冯伊婧、张一、李梦桐一同前往吉林大学(翔安校区)参加复赛评审。赛前,项目成员精心设计海报、宣传册、讲解视频、答辩ppt和答辩稿,准备充足。成员们不仅深入研究了技术细节,确保能够清晰地向评委和观者展示其技术的研发过程、优势和创新点,而且还特别注重了视觉和信息传达的效果,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兴趣。海报色彩鲜明,图形引人注目,突出了AI+厌氧消化智慧技术的核心特点、优势和效益。项目宣传册则详细阐述了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和市场潜力,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以增强说服力。讲解视频通过动画和实拍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其技术的运行原理和研发过程。展览过程中,学生们也积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者交流了想法和经验,建立了宝贵的联系和合作机会,收获颇多。答辩现场,学生冯伊婧、张一和李梦桐以饱满的热情、充足的准备和专业的态度,顺利完成了项目介绍并且回答了评委老师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大赛复赛合影

团队成员合影,从左至右为李梦桐、张一、冯伊婧

展览现场

项目海报

团队成员展览合影,从左至右为冯伊婧、张一、李梦桐

4月27日,指导老师李叶青和项目成员冯伊婧、张一、李梦桐共同前往厦门大学参加决赛评审。赛前,项目成员针对复赛时评委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精心修改了答辩ppt和答辩稿。他们深入分析了评委的反馈,针对每个问题都制定了详尽的解答方案,并在PPT中增加了更多的图表、数据和案例来支撑他们的论点。答辩PPT的设计也进行了优化,以确保信息的传递更加清晰和高效。团队采用了统一的模板和配色方案,使整个演示看起来更加专业和协调。同时,他们还特别注意了幻灯片的内容布局,避免信息过载,确保每个幻灯片都能够突出一个核心点。团队成员多次进行模拟答辩,不断调整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他们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全面地传达出技术的关键优势和创新之处。答辩现场,负责人冯伊婧对评委提出的问题做出了准确、深入的回答,并灵活地应对各种意外问题,表现十分自信和专业,给在场的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赛决赛合影

决赛参赛成员合影,从右至左为指导老师李叶青,学生张一、李梦桐、冯伊婧

决赛开幕式

优秀组织奖颁奖合影

谭天伟院士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签约协议合影

在此次“中国中车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的成就,是团队老师和学生长期努力和不懈追求的结果。团队将继续秉承创新、协作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能源产业转型贡献科技力量。

附“智能沼源——AI+厌氧消化智慧技术”项目获奖截图:



生物能源组

撰稿|冯伊婧

编辑|付玉

审核|李叶青






生物能源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物能源团队现有教师6名。其中,李叶青小组有博士生3名、硕士生10多名。李叶青小组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体包括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ET)、合成气/氢气生物甲烷化、餐厨/油泥处理、碳减排评价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