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丨周恩来人格风范的特征和成因

民生   2024-11-21 20:31   山东  


周恩来的人格风范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崇高。他完全超越了自我,心中只有人民,达到无我的境界;他敢于藐视一切困难,不惧怕任何邪恶势力,达到无畏的境界;他顾全大局,相忍为党,承受一切误解甚至错误的批评,达到无怨无悔的境界。二是和谐。周恩来非常重视人格的和谐、均衡。他说:“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不均衡地发展,一定会有缺陷,不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国家也不利。”周恩来的人格特质既是优秀的、杰出的,又是和谐的、均衡的。三是稳定。人格的形成及其发展要经历不断升华的过程。周恩来人格同样经过了从“思想颤动”到“主义认定”的过程,并且不断升华。同时,人格又是可塑性和稳定性的统一,而稳定性是周恩来人格的主要特征。他的人格形成后,无论在顺利时还是在逆境中亦或是危险时刻,都是不动摇的。
周恩来的人格风范,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无一不凸显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有学者指出:中国儒家的入世、忧患,追求道德的自律与完善;道家对外在功名利益的相对超脱和达观;墨家的勤苦和为群体的事业不惜一切的献身精神;纵横家审时度势的机敏才智以及法家的严谨与务实,似乎都可以在周恩来身上找到一些影子。这是符合实际的判断。

周恩来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的形成,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物。

首先是家庭的熏陶。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因叔父经常生病没有子女,就过继给叔父冲喜,结果叔父不久就去世了,他就由嗣母陈氏抚养。嗣母是受过教育的女子,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周恩来说他好静的性格是从嗣母身上承继过来的。周恩来的生母却是一个性格爽朗、精明果断的人,经常被请去处理家族内部的纠纷。周恩来耳濡目染,后来说他的性格也有生母的这一部分,但总的来说,受嗣母的影响要多一些。周恩来说过:“母教的过分仁慈和礼让,对我的性格是有影响的,缺少那种野性。”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早年曾学做师爷,但未学成。他后来长期奔波在外,谋一些小差事,一直未能给周恩来更多的父爱和关怀。在9岁到10岁间,周恩来的生母和嗣母先后去世。幼小的他带着两个弟弟在族人的帮助和接济下度日,受了不少屈辱。周恩来说:“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10岁、11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的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少年周恩来在家中墙上贴一张纸,按封建家庭的习俗,“把亲戚们的生日、死期都记下来,到时候还要借钱送礼,东家西家都要去,还要到处磕头”。这种经历使周恩来积累了一定的办事和协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柔中带刚、愈挫愈奋的心理品质。这种身世,有助于理解周恩来后来成为出色的国务活动家的角色定位。

其次是社会的教化。周恩来12岁离家去东北,这是他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他曾说:“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在东北的生活对周恩来也是很好的锻炼。他说:“无论是冬夏,我们都要做室外体育锻炼,把文弱的身体锻炼强健了。再一个好处是吃高粱米,这改变了我的生活习惯,我的骨骼长得更大了,也锻炼了我的肠胃,这就使我的身体能够适应以后的战争年代和繁忙的工作。”有人把周恩来的人格形成,归因于一种“中国的南方人独特的灵活性与北方的勇猛相融合的保持平衡的混合物”,认为他从中国南方和北方不同环境的锻炼中得到了最大的益处,使他日后能够领导这个幅员辽阔并且变化万千的国家。

当时,周恩来是跟随伯父周贻庚到东北求学的,毕竟是个孩子,他常常被浓烈的怀乡思亲之苦所折磨。1916年春,他在南开求学时的一篇作文中写道:“津辽七载,所系梦寐者,亦仅思瞻我乡土,乐我兄弟,省我伯叔而已。乃境遇困人,卒难遂愿。”有一年除夕,同学们大多回家了,他的这种感情更难抑制:“夫今日何日耶?非家庭团聚时耶?余也何如父母双亡,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他在1918年2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想起来这个年,我们家里可以说是极难堪了,东西南北,分散各处。比着说,还是我处境稍优呢。抚心自问,我实在是不安,翻来覆去,也睡不着了。”

周恩来对家族伦理情感的强烈渴求,在求学过程中便转换成为身边之人“服役”的精神。他在学校甘于奉献,凡力所能及之事,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觉得很有乐趣。南开中学毕业时,《同学录》给了他这样一段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与“服役”精神相映照的,是谦虚的品性。他从不锋芒毕露。他和几个同学共同发起成立“敬业乐群会”,同学们公认他出力最多,但周恩来却坚持推举另一个同学担任会长。

周恩来的这种急公好义的利他行为很少有外在的功利色彩。这就注定了他在一生风雨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割不断自己和社会、和朋友、和事业、和使命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恩来在旅日期间,由于不适应而感到孤独,加之家庭贫困,还有几次入学考试没有通过,他曾经考虑用佛家的思想来解脱尘世的痛苦。但是,“闹了多少日子,总破不开情关,与人类总断不绝关系。虽不能像释迦所说的‘世界上有一人不成佛,我即不成佛’那么大,然而叫我将与我有缘的一一断绝,我就不能,哪能够再学达摩面壁呢?”后来人们还能从他口中听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本来属于宗教教义的道德名言。这说明,周恩来真的是破不了情关,断不了尘缘。这正是当党的事业遇到巨大挫折,他仍会勇往直前,当个人名誉受到很大误解,他也不会拂袖而去的心理基础。

再次是实践的锻造。实践锻造人格,实践是人格内化的基本途径。周恩来进行的实践锻炼,不囿于家教所进行的知书达理、勤俭持家、排解纠纷的“家事”,而且还包括了如何拯救民族危亡、山河破碎的“国事”“天下事”。由此,他由一个“齐家”的青年开始走上“治国”“平天下”的革命道路,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确立了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而奋斗的集体主义道德人格。周恩来投身革命斗争后,经历了更为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长期实践和锻炼。在实践中,他不但增长了政治斗争经验,增强了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同时又身体力行践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净化和升华了道德人格。

最后是修身和自省。如果说家庭熏陶、社会教化、实践锻造是周恩来人格形成的社会基础或客观途径的话,那么修身自省就是周恩来人格形成的主观条件和根本途径。他多次说:“中国古代的曾子尚且‘吾日三省吾身’,常常想想自己,何况我们。”周恩来深谙修身自省的真谛,明确提出“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的斗争”,“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明确提出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无论在周恩来的实践中,还是他的著作中,都可以时时处处看到他用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对照检查自己言行的记录。他严格地进行自我解剖、自我批评,自觉进行思想斗争,牢固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道德净化、人格升华。

经过家庭的熏陶、社会的教化、实践的锻炼等途径,通过长期严格的修身自省和思想改造,周恩来把人民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内化成了自己的人格,攀登上人格境界的制高点,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德伟人、人格楷模。江泽民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他的身上,凝铸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感召和哺育着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已经成为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巨大力量。”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2009年4月,习近平在江苏淮安瞻仰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时充满深情地说:“周恩来同志是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要坚持学习他的崇高风范、高尚品德和伟大精神,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注重品行锻炼,弘扬良好作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2018年3月,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同志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勇前进。”

一个人怎么样才能不朽?中国自古有“三不朽”的说法: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立德、立功、立言的人都可以不朽,三者相比,立言容易,立功稍难,立德最难。近代中国涌现出的风云人物,立言、立功的不计其数,立德的却是屈指可数。无论是党内还是民间,周恩来备受敬重,不仅因为他立下了丰功伟业,更因为他立下了道德典范。他既是以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新的道德精神的笃行者,又是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人。在周恩来晚年的时候,有人讥讽他是周公,是当代“大儒”,殊不知,周公正是奠定中华礼乐文化体制的圣人,而真正的“大儒”,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丈夫。细细品味周恩来的人格风范,你就会感知他的胸膛在为谁呼吸,他的脉搏在为谁跳动,他的思想在为谁运作,他的血汗在为谁流淌,他的生命在为谁尽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精彩推荐




为您推荐


内容来源: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人格风范》(济南出版社)
编辑:许芳    校对:张露
编审:刘贤慧

一起点赞  点在看

灯塔党建在线
党建宣传“新窗口”,服务党员“微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