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非遗 | 西和南关老龙

民生   2025-01-31 21:02   甘肃  
































































































































































广告


正文


陇上非遗 | 西和南关老龙

来源:陇南西和发布



龙闹元宵

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

寄寓着老百姓对来年风调雨顺

和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金色的“秀水灵龙”  龙颜饱满  鳞甲闪烁

乡亲们跟着节奏摇摆着手中的木棍

十几米的长龙上下翻腾

舞姿优美  套路多变

动作灵活自如  张弛有度


牛年开局,一场春雨悄然来袭,陇原大地和风送暖,河湟山野生机盎然,生活在仇池福地勤劳勇敢的西和人民,耕耘着又一年的憧憬与希望。春节将至,而就在此时的西和县南关村,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非遗活动也正在紧张筹备中。

“北关狮子南关龙,老庄老虎蹦进城。凤山秧歌响全城,东关船媳真惹人。”这是高翔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的俗语,每到正月中旬,一股沸腾的热血始终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涌动。
“从小耍龙、耍社火,一直到现在,从小是搭牌灯,我爷爷牵着我,搭不动的时候我爷爷就帮忙,一直搭到长大。每到正月十三,只要锣鼓声响起来,晚饭都等不及吃完,要跑出去耍龙。”高翔说。

南关老龙是西和县民间社火表演中的一枝独秀,古拙雄伟,造型夸张奇特,为夜间观赏龙灯,以竹、木为骨架,五色彩纸糊头面,龙身以白布连接,长约40米。正月舞龙时,老龙摇头摆尾,呼啸奔腾,远远望去气势磅礴,连绵不绝。
相传南关老龙是为纪念抗金民族英雄陈寅而设,故受到西和人们的爱戴与敬重。据史料记载,陈寅在南宋1228年时被朝廷任命为西和知州,1234年,蒙古兵攻城外侵,陈寅亲执旗鼓,力战迎敌,终因敌众我寡,州城攻陷,以死报国,全家老小及幕僚28口壮烈殉城。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追封陈寅为“宋忠烈候”,西和州“城隍福神”。从此西和修建城隍庙,岁岁祭祀,万民敬仰。为纪念福神英勇壮举,每年正月十三南关老龙“出关”祈福纳祥,四月初八南关城隍庙会唱响山川。

西和县城隍庙

相传很多年前,有位四川商人途经西和,遇到困难,因他敬重城隍,给城隍爷上香求指明路,摇到上上签,得到了解困之道,也挽回了损失。为了答谢西和城隍,这个商人就用竹竿为西和城隍制作了一条龙,从那时候开始,这条龙就成了神龙。

南关老龙“窝天恨地” 神态独特

“现在看这条龙是'三不像',窝天恨地,(神态)特别牛,正月十五晚上,千家万户放炮、敬神,对福神爷尊敬崇拜虔诚,放过炮敬过神的烟雾,这条龙经过的时候就好像是从天而降,活的一样。这种气氛是从多少年前到如今,其他地方都没这个事情,为护城28口人捐躯,这是个真实事情,全县几十万人对城隍虔诚,这条龙就传下来了。”

高翔自幼跟随父辈舞龙玩耍,耳濡目染,逐渐掌握了老龙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前两年,南关村老一辈的手艺人因年老行动不便,南关老龙制作手艺无人精通,亟待传承。就在这时,有人推荐高翔,善于观察和动手的他,也就成为关里名副其实的“南关老龙制作传承人”。他在延续传统制作手法的同时,也创新设计,推陈出新,在南关老龙的制作上,他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执着。

西和南关老龙制作传承人 高翔

“二十几岁的时候,自己开始慢慢学着扎,买了点糜条,给孩子先扎了一个小一点的,给一起的扎一个小点的玩一下,试着先绑着玩,也还多少有点模样。前年,我是第一次着手帮忙开始糊龙,把糊龙的手法、规矩,一步步的学着记下,这件东西叫什么名字、那件东西叫什么名字,老一辈的慢慢传承给我。”
正月十三这天,南关老龙开始糊制,南关人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修补排灯、剪龙眼龙珠、打浆裁纸、糊制龙头、串龙架......每个制作流程都有专人负责,按照严格的标准,精细制作。按照老规矩,龙头也必须在正月十三当天糊好。高翔忙碌穿梭在城隍庙中的小院子,龙头制作他游刃有余,这项传统技艺逐渐成为他的拿手绝活。

“从早上开始剪纸,每样纸必须用五色纸,宽度和长度必须有一个尺寸,从红的开始,每个颜色一道,要整齐的糊下来,深浅颜色搭配开,颜色还要好看、大气,还有粘发的粘发,老龙的眉毛、上牙、胡子等各项材料都要提前准备好。扎眉毛也要根据眼珠子来扎,要窝下去,眉毛一个垂地、一个朝上,这也是老规矩,像龙气必须扎的霸气,老龙的龙气必须要有一定的弧度。总而言之要根据老一辈的传承,尽量不要失大谱,该做的都做好,老一代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们尽量还原,尽量努力。”高翔说道。
“给福神爷的这条龙要有虔诚的心,才能把每件工作做好。”
李峰是西和县南关村居民,同时他还是西和县秦腔协会会长、手工剪纸艺人。南关老龙制作过程中的剪纸部分,皆为他精心制作。

西和县秦腔协会会长、手工剪纸艺人 李峰

“为啥从现在开始由我接手的呢?因为多年来我从事剪纸工作,大家认为我比较细心,能这项工作能做好。当时我接手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不太懂糊龙的这些规则,鱼蒙老师现在八、九十岁了,他特别细心的白眼称的大小尺寸画出来,我就现在模仿着做。这是由五个颜色组成的,从老辈人传承下来的时候,就精准到五毫米,可见是匠心营造、良苦用心。”李峰说。

惟妙惟肖的剪纸造型、栩栩如生的龙眼眉毛,都在他手中的剪刀下开花绽放。
“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有一颗虔诚的心,我们在家里边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为了表达敬重城隍爷,要提前洗手,抱着对城隍的尊敬而做这些工作。”
龍降吉祥,牛年大吉。一张张携裹着美好祝福的老龙拜年帖,分别被送到南关村民众家里。
"城隍老龙给大家拜年。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幸福美满。"
期待的南关老龙,将在今晚“出街”拜年,龙灯闪耀,龙身舞动,这是南关村人民真正期待的“万家灯火”,牛年的幸运,也将跟随舞龙队伍正式开启。

辛丑牛年正月十三晚,制作好的南关老龙“出关”,从西和县城隍庙出发,沿着街道舞动拜年,人潮涌动。新年和元宵佳节气氛满满。街道社区老少妇孺全动员,放炮上香烧纸,祈福来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龙降哪里,福至哪里,莘莘学子金榜题名,各行各业持续井然。"

"第一天晚上出街前,要先上香,给龙开七窍,比如说“开开开,开眼光,开了眼光照四方”,开了七窍以后,龙才能动起来。这不是迷信的拜神,是对城隍的尊敬和崇拜,这是一种正能量的事情,福神爷的事迹感人,西和儿女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善良,重要的是有一身正气。"
也有民众带着小孩上街钻龙头,祝愿自己的小孩健康长大。沿街商户也放鞭炮迎接老龙,祈求来年生意兴隆,寓意牛年大吉、鸿运当头。

每年正月十六晚,南关老龙要“卸降”归置,就是在西和漾水河边,将龙头上糊的纸条焚烧,让灰烬融进流动的河水,冲到神圣的地方去,祈求西和人民得到更好的福佑和发展。
如今,每年春节的西和社火表演仍在继续,南关老龙也被年轻一代以自己的理念方式传承创新,延续着来自血脉的梦想与坚持,让西和城隍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老龙制作技艺的传统文化再续前缘,在陇原大地熠熠生辉。




正文结束


编辑:李娜 审核:李娜 监制:张继帅


广告投放/信息发布/视频制作/网络直播

以上业务请联系下方电话(同微信)
15193992888  15593911644

识别二维码直接联系客服

西和在线文化传媒
立足西和、关注西和、服务西和,为您提供西和方方面面的信息和资讯!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