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正文
来源:陇南西和政协
第二八八期
汉源镇名称的由来
袁智慧
在我县目前的20个乡镇之中,汉源镇为县城所在地,中共西和县委、县人民政府驻汉源镇中山村。追溯汉源镇名称的由来,还要从它所承载的县城所在地这一功能说起。
今西和县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多次变迁和更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这里就属西垂秦国辖地;秦汉之际,又属西县地。东汉至三国,这里有“建威城”;与此同时,在“建威城”北十余里又有“历城”。南北朝时,“历城”被仇池氏王杨定占据,建立后仇池国。接着,仇池国王杨难当重新修筑历城,并改名“建安城”。
隋唐时期,建安城又成为成州和上禄县治地。北宋,今汉源镇所在地为长道县之白石镇。南宋初年,由于金人南侵,岷州南迁至长道县所属的白石镇。十年后,改名为“西和州”。明朝洪武十年,西和州降为西和县,一直延续至今。
“汉源”之名,始于唐代。据欧阳修、宋祁等编纂的《新唐书》记载,“成州同谷郡”“本汉阳郡,治上禄”。辖“同谷、上禄、汉源”三县。又据刘昫等《旧唐书》记载,隋汉阳郡,武德元年置成州,领上禄、长道、潭水三县。贞观元年,以潭水属宕州,又割废康州之同谷县来属。州理杨难当所筑建安城。由此可知,唐代的“成州”,治所在今西和县城北西峪坪。西峪坪,即“建安城”。同时,在此还设立“上禄县”。又据唐代于邵《汉源县令厅壁记》记载:“皇帝观兵朔方之岁,始以上禄改名汉源。”根据这一记述,西和县地方人士认定,今西和县城所在地在唐代先设立“上禄县”,后更名为“汉源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西和县进行区划调整,将原一、二、三、四、五区,分别更名为上禄镇、岐山乡、横岭乡、洛峪乡、汉源乡。其中的这个“汉源乡”有可能为“长道乡”,不是县城所在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至三十五年(1946年),西和县与周边县进行县界调整,全县形成五镇七乡,其中,县城所在地名为“水南镇”。据朱绣梓《西和县志》记载,水南镇的好多地名与今天汉源镇的地名非常雷同和接近。如:姬家巷、麻家巷、大水街、黄家磨、三里铺、大东关、北关街、大巷道、上城堡、李家背后、孟家磨、范家庄、任家河坝、李家牌坊等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底,西和县城设城关区和城关乡。1950年,撤销城关乡,设立北关乡和南关乡。1953年,在北关乡和南关乡的基础上,又增设中山乡。1955年5月,又设城关乡,撤销中山乡、北关乡和南关乡。城关区一直存在。1956年9月,撤销城关区和城关乡,设立城关镇。1959年,西和、礼县合并,原西和县城一片整合为西和公社。1961年,西和公社改为城关公社。1983年,取消城关公社,分设为汉源镇和西峪乡。汉源镇辖中山、南关、北关、凤山等4个居委会和中山、北关、南关、凤山、黄磨、白冯、山堡、李家牌坊、任河、朝阳、上城、代沟等12个村委会。当时汉源镇的面积为13.9平方公里,人口2.6万。
2004年,全县又进行区划调整,汉源镇调整为7个社区和14个村委会,具体为:中山社区、黄磨社区、凤山社区、南关社区、北关社区、朝阳社区、北川社区和中山村、北关村、南关村、凤山村、黄磨村、五里村、上城村、白冯村、朝阳村、牌坊村、任河村、东山村、孟磨村、范庄村。调整后总面积为19.96平方公里,人口为4.17万。
关于1983年,将原城关镇分设为“汉源镇”和“西峪乡”情况,笔者调查了几位80多岁的老人,他们也说不具体。按照当时情况,国家政策是乡镇由大划小,全县乡镇数量为2镇22乡,村委会增加到494个。同时,全国开始编纂新县志,地方文化人翻阅历史古籍,追溯历史,表现在行政区划调整上,喜欢恢复古地名。西和县地方文化人发现了唐代于邵《汉源县令厅壁记》一文,得知唐代西和境内还设立了汉源县,于是就将原“城关”之名改为“汉源”,于是就出现了“汉源镇”名称,“西峪乡”之名,是根据“西峪坪”地名而命名,因为,“西峪坪”是1959年命名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汉源”,望文生义,即汉水之源。那么,西和县城所在地是否为汉水发源地呢?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也记载:“嶓冢之山,汉水出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汉,漾也。”“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从这些记载看,汉水上游称漾水,发源地为嶓冢山。嶓冢山,今名齐寿山,位于天水市南齐寿乡一带。由于地震引起地形隆升,汉水上游部分改道进入四川嘉陵江,称为西汉水,中下游即今汉水,在湖北省武汉市汇入长江。今西和县城河流称漾水河,大约是民国时期,当地文化人误认为西和河为汉水发源之水,便取名“漾水河”,并且把漾水河的发源地命名为漾源乡。其实,这是不可靠的。因为西和县的漾水河仅仅是西汉水的一条支流,并不是西汉水正源。郦道元《水经注》中已有记述,称为“建安水”。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误判现象呢?因为,古代典籍当中,对漾水、汉水、西汉水等记载纷乱,郦道元注《水经》时都未能说清楚,几乎成为一个历史难题,直至近现代才有人从地震角度作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正因为古代典籍记载留下一定空间,才出现后世的不同理解和判断。
作者简介
袁智慧,男,甘肃西和人,县政协委员,曾担任西和县志办主任,主编出版《西和县志》(1996-2013)《西和史话》《西和备志》《仇池文化研究》《西和年鉴》等书。2020年荣获甘肃省地方志工作先进个人奖励。
正文结束
广告投放/信息发布/视频制作/网络直播
以上业务请联系下方电话(同微信)
15193992888 15593911644
识别二维码直接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