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正文
来源:陇南西和政协
第三一三期
西峪坪的历史与传说
袁智慧
摘要:西峪坪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汉代为历城,后仇池国时为建安城,隋唐为上禄县和汉阳郡、同谷郡、成州治地;清初王进宝在此驻军打败吴三桂叛军;此外,这里还流传着香山菩萨及西峪国的传说。为了系统研究西峪坪的历史,今作如下考述。
关键词:西峪坪 历史 传说
西峪坪,位于西和县城北5公里处的西峪镇境内。由于所处地势略高,民间称为“西峪坪”或“坪上”。西峪坪地处漾水河及其支流西峪河交汇处的一、二级台地上。东临漾水河,北临西峪河,依山傍水,土地肥沃。西峪坪分为上坪和下坪,为两个行政村,西峪镇政府驻下坪村。下坪村地势低平,为漾水河西岸一级台地。上坪村地势较高,为漾水河西岸二级台地;西峪坪至今保留着两个古城,两城之间相距十几米,按地势称为上城和下城;两城大部分城墙保存完好,都有城门和城垛。上城内住满了村民,下城内只剩三四户人家,大多数村民已搬到城墙外面较为方便的地方居住,城内旧房都已拆除并恢复为耕地。
西峪坪古城墙
“西峪”地名,在一千多年前的元代就有了,那时“西峪坪”北面的小河就称为“西峪河”。明清时期,这里有“西峪口”和“西峪老庄”的地名。民国时,又有“西峪口”、“西峪河坝”及“上坪堡”“下坪堡”等地名。[1]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年,设立“西峪乡”,1958年改为“西峪公社”。1961年撤销“西峪公社”,并入“城关公社”。1983年,西和县城关公社又分设为两个乡镇,即“汉源镇”和“西峪乡”。此时的“西峪乡”辖18个村,其中有“上坪村”和“下坪村”。[2]2004年西峪乡由18个村合并为16个村,增加了一个叶大社区,但“上坪村”和“下坪村”仍保留着。[3]2014年,西峪乡改为“西峪镇”,全镇现有面积28.16平方公里,总人口2.44万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峪河又被称为“苏家河”。
一、新石器时代遗址
西峪坪,首先是一处古人类活动的遗址,是迄今发现的西和县境内人类居住最早的地方之一。
1958年,甘肃省博物馆组织人员在甘肃省东南部的西汉水上游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43处古文化遗址,其中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有17处,齐家文化12处。西和县境内的遗址有宁家庄、西峪坪、陈家山、崆峒山、李家山、高渭等6处。当时列为重要遗址的有10处,其中就包括西和县的宁家庄和西峪坪两处遗址。而且,宁家庄、西峪坪遗址于1959年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甘肃省博物馆《甘肃西汉水流域考古调查简报》记载:西峪坪遗址,地点在西和县漾水河西岸,面积500×2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0.5至1.5米,文化性质为仰韶、齐家迭压,而且“混杂有甘肃仰韶文化(指马家窑期)遗物的遗址以张家坪、西峪坪两处最为明显”。[4]由此可知,西峪坪遗址内迭压着仰韶、马家窑和齐家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
西峪坪遗址文物保护碑
1981年5至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在天水地区的10个县市又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考古调查。据考古调查纪要记述:
西峪坪遗址,属西和县城关公社,遗址位置在上下坪村内,距县城5公里。北临苏家河,南至北川渠。遗址范围较大,东西约500米,南北约200米,文化层厚1.5米。地表暴露的遗迹与文化遗物比较丰富,195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78年设有水泥制的标志牌。
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红陶。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和彩绘等,彩绘花纹多是垂弧纹、平行条纹、圆点纹等。器形有钵、盆、彩陶壶、折腹罐和小口尖底瓶等。其中,有完整的陶碟一件侈口斜壁,平底、棱面,口径8厘米,高25厘米。还有小石锛一件,磨制,器形较小,长3.7厘米,刃宽3.5厘米,均属马家窑类型遗物。[5]
1997年版《西和县志》(杜万鼎主编)第五编文化 第三节古遗址记载:
西峪坪遗址:属仰韶、齐家文化类型,位于县北5公里西峪乡上、下坪村,在漾水河与苏家河交汇处一、二级台地上。东至祁西公路,西至西山脚,长约500米,南至坪沿,北至苏家河,宽约2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
遗址大部分为群众住房所覆盖,文化层厚度不到1米,暴露明显,内涵丰富,灰坑灰层随处可见,经常出土石斧、石刀、石铲、石削、石弹丸,磨光器、骨针、红陶、彩陶罐、盆、钵、盂等器物及彩陶残片。[6]
除此之外,该县志在表格中也记录西峪坪遗址为195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县志“大事记”中1959年11月又记载:“西峪坪古文化遗址被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3月至4月,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西汉水上游进行考古调查。2004年第6期《考古与文物》杂志上刊登了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的《西汉水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该《简报》记述:“西峪坪遗址位置在西峪乡上坪村,面积1000×300,有灰层、灰坑,时代为仰韶、西周、寺洼。”[7]
2004年3月至4月,五家联合考古队在西汉水上游又进行考古调查,其中也包括西峪坪遗址。这次的《考古调查报告》中写道:“西峪坪遗址:位于西和县西峪乡上坪村、西峪河南岸、漾水河西岸,地势平缓。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较厚,约0.8米。暴露有灰层、灰坑。采集有大量陶片。”陶片有盆口沿、罐口沿、罐残片、石矛、鬲口沿、豆盘等,时间从仰韶文化晚期到春秋早期,陶质有泥质、灰陶、夹砂红褐陶、泥质桔红陶、夹砂红陶、平砂黑褐陶、夹砂陶、泥抽灰陶等等。其中,也有寺洼文化陶罐耳,为夹砂黑褐陶,侈口,圆唇,长颈等特征。[8]
西峪坪出土彩陶盆
二、汉代的历城
杜万鼎主编的1997年版《西和县志》第五编文化第四节古城堡中记述:
历城:汉置,在县北西峪乡西峪坪,距县城5公里。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抚夷将军姜叙御马超屯兵历城。晋太原十年(385),仇池杨定上表求割天水郡之西县、武都郡之上䘵县,首置仇池郡于此,重建仇池国。是古建安水流域中最早的城堡之一。[9]
关于“历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当中早有记述:“建安水又东经兰坑城北,建安城南,其地故西县之历城也。杨定自陇右徙治历城,即此处也,去仇池百二十里,后改为建安城。”接着,《水经注》又记述:“建安水……又北,左会胡谷水,水西出胡谷,东经金盘、历城二军北,军在水南层山上。其水又东注建安水。建安水又东北,经塞峡。”[10]唐代杜佑《通典》记载“历城:今在同谷郡西十里,去仇池九十里。”“仇池山,在同谷郡上禄县。上禄,今同谷郡。”[11]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卷70记载:“杨定称藩于晋,为仇池郡,治历城。”[12]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唐同谷郡治上禄也,本名历城。”[13]清光绪十二年叶恩沛等《阶州直隶州续志》载:“建安城,本名历城,后改建安。”[14]
西峪坪古城城门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马)超尽兼陇右之众,张鲁复遣大将杨昂助之,凡万余人,攻冀城,救兵不至。刺史韦康及太守欲降,杨阜哭谏。刺史太守不听,开城门迎超,超入,遂杀刺史、太守,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魏公操使夏侯渊救冀,未到而冀败,超来逆战,渊引军还。会杨阜丧妻,就超求假以葬之。杨阜外兄天水姜叙为抚夷将军,拥兵屯历城。叙乃与同郡赵昂、尹奉、武都李俊等合谋讨超。九月,阜与叙进兵,入卤城,昂、奉据祁山,以讨超。超闻之,大怒,赵衢因谲说超,使自出击之。超出,衢与梁宽闭冀城门,尽杀超妻子。超进退失据,乃袭历城,得叙母。超杀之,又杀赵昂之子月。杨阜与超战,身被五创。超兵败,遂南奔张鲁。操封讨超之功,侯者十一人,赐杨阜爵关内侯。十九年春天,马超向张鲁求兵,北取凉州,张鲁遣超还围祁山。(以上根据原文整理,有删节)[15]
关于马超与姜叙、杨阜等战于历城的历史事实,陈寿《三国志》也有记载。《三国志·杨阜传》记载:阜外兄姜叙屯历城。超袭历城,得叙母,杀之。阜与超战,身被五创,宗族兄弟死者七人。太祖征汉中,以阜为益州刺史,还拜金城太守,未发,转武都太守。《三国志·马超传》记述: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超果率诸戎以击陇上郡县,杀凉州刺史韦康。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16]
三、后仇池国与建安城
公元385年,仇池氐族首领杨定在仇池山北面120里处的历城驻扎,再建“仇池国”,史称“后仇池国”。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杨定自陇右徙治历城。”民国张维《仇池国志》记载:“杨定者,毅小弟,宋奴孙也。”“太元十一年(385),杨定徙治历城,置储蓄于百顷,招集夷晋,得千余家。自号龙骧将军、平羌校尉、仇池公。遣使称藩于晋,晋孝武帝即以自号假之。定求割天水之西县、武都之上禄为仇池郡,置于历城,许之。”[17]
太元十二年(386),前秦王苻登封仇池王杨定为大将军、益州牧。太元十四年(388),杨定自称秦州牧、陇西王。接着,前秦王又遣使加封杨定为右丞相、上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秦梁二州牧等。太元十五年(389),东晋又封杨定为辅国大将军、秦州刺史。而杨定自己又称为征西将军。紧接着,东晋又进封杨定为持节都督陇右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校尉等,后仇池国占据秦州之地。太元十九年(393),前秦王苻登被后秦姚兴击败所杀,苻登子苻崇投奔杨定。杨定为了帮助苻崇,安排司马邵疆守卫秦州,自己亲率步骑四万余人与苻崇一块进攻乞伏乾归。杨定大败,被杀。杨定无子,杨定叔父的儿子杨盛作为监国驻守仇池,继承王位,自号使持节、征西将军、秦州刺史、平羌校尉、仇池公,并且谥杨定为武王。前秦太子苻宣投奔杨盛。太元二十一年(395),杨盛遣使请命后秦,后秦姚兴拜杨盛为使持节、镇南大将军、仇池公。隆安二年(398),杨盛又遣使朝贡于北魏,北魏封杨盛为征南大将军、仇池王。隆安三年(399),杨盛又遣使称藩于东晋,并且进献方物。东晋封杨盛为辅国将军、平羌校尉、仇池公。元兴三年(404),晋桓玄执政,进封杨盛为平北将军、凉州刺史、西戎校尉。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七月,加封杨盛为车骑大将军加侍中。永初三年(422),又改封杨盛为武都王,以长子杨玄为武都王世子,加号前将军,以难当为冠军将军。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六月,杨盛卒,在位三十年,私谥为惠文王。杨盛世子杨玄继位。宋以杨玄为征西将军、北秦州刺史、武都王,并追封杨盛为骠骑大将军。宋元嘉六年(429),杨玄卒,玄子保宗继位,私谥杨玄为“孝昭王”。不久,杨玄弟杨难当废掉保宗自立为王,称藩于宋。元嘉七年(430),宋以杨难当为冠军将军、秦州刺史、武都王。元嘉十三年(436)三月,杨难当自立为“大秦王”,年号“建义”,立妻为王后,世子为太子,置百官为天子之制。元嘉十七年(440),仇池大旱,又多灾异,杨难当处降大秦王,复为武都王,仍遣使给宋进献方物。元嘉十八年(441)七月,仇池王杨难当发动对宋的战争。元嘉二十年(443)正月,北魏出兵援助仇池,宋兵大败,北魏占据仇池,任命皮豹子为仇池镇将,杨难当被送往北魏首都洛阳。后仇池国灭亡。杨难当被北魏任命为营州刺史,不久卒,谥为“忠”。后仇池国从杨定至杨难当,共59年。杨难当到洛阳后,儿子也都受到优待,孙子杨大眼后来成为北魏名将。[18]
今西峪坪,作为后仇池国的都城,最初名称为“历城”,杨难当时又进行修筑,并改名为“建安城”。《旧唐书》卷14记载:“杨难当所筑建安城。”[19]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50记载:“晋孝武时,氐豪杨定拥众仇池,称藩于晋。求割天水之西县、武都之上禄县,为仇池郡,置于历城。”[20]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卷10也记载:“西晋末,杨茂搜保据百顷关,后为仇池王。后杨定称藩于晋,为仇池郡,治历城。”[21]此“历城”就是后来的“建安城”。杨难当时改名为“建安城”。由于杨难当将“历城”改名“建安城”,后来,郦道元《水经注》中出现“建安水”的名称。这里的“建安水”就是现在的西和县城西部的白水河。郦道元把白水河(即建安水)当作干流,把兰坑水(今发源于何坝镇,向北流的漾水河干流)看作建安水的支流了。今西峪坪北面的西峪河《水经注》中称为“胡谷水”。当时“胡谷水”的南侧就是历城(建安城),还设立“历城军”。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9记载:“《水经注》云:历城在西县界,去仇池百二十里。《通典》曰:在同谷郡西七里,去仇池九十里。《魏书》:太和元年,杨鼠窃据仇池,皮豹子讨平之。诏曰:仇池,国之要藩。从前骆谷置镇,奸贼息心;近由徙就建安,致有往役。可速于骆谷置城。盖仇池与建安远,与骆谷近也。唐同谷郡治上禄也,本名历城。宋白曰:晋元康中,置仇池郡治此。又北有卤城,在故冀县西县之间。马超据冀,郡将姜叙自历城举兵击之,进入卤城。或云,卤城即西城之讹矣。又苻秦将杨定自陇右徙治历城,亦即是城也。其后改曰建安城。后魏置建平县于此,属仇池郡。后周废。”[22]这里顾祖禹综合了历史上的各种记载,进行了梳理,基本理出了“建安城”即原“历城”,后又于此设立过“建平县”的过程。清代乾隆版《甘肃通志》也记载:“建安城”,本名历城,后改建安。《隋志》有建平县,后周省入仓泉,即建安也。《通典》曰:“建安城在同谷郡西七里,去仇池九十里。”[23]
清光绪至宣统年间编的《甘肃新通志》记载:“汉阳故城:本名历城,又名建安城。晋太元十年,氐胡杨定据陇右,治历城,后改为建安。隋为汉阳郡,唐改为成州,天宝初改为同谷郡,乾元初复为州,治建安城。”[24]
杨定创建的后仇池国基本以历城(建安城)为都城。建安城(历城)位置就在现在的西和县城北郊5公里处的西峪坪古城址。
四、隋唐时设立汉阳郡和成州
南北朝时,北魏于正始初年(504)在洛谷城设立南秦州,辖六郡十八县。西魏废帝二年(553),改南秦州为成州,隋大业三年(607),按照全国统一要求,成州改名为“汉阳郡”,仓泉县改称“上禄县”,治地从洛谷城向北移到建安城,汉阳郡治上禄县。汉阳郡管辖上禄、潭水、长道等三县。
《隋书》卷29记载:“汉阳郡,后魏曰南秦州,西魏曰成州。统三县,户一万九百八十五。上禄县:旧置仇池郡,后魏置仓泉县,后周废阶陵、丰川、建平、城阶四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汉阳郡,改县曰上禄,有百顷堆。”[25]
西峪坪古城墙城垛
进入唐代,全国政区又作调整。唐武德元年(618)罢郡置州,汉阳郡改为成州,仍治上禄县建安城,即今西和县城北西峪坪。唐成州隶属于陇右道(治今青海乐都),管辖上禄、潭水、长道三县。贞观元年(627)成州所属的“潭水县”划归宕州(治今宕昌县境内),同时又撤销西康州(治今成县),将原西康州所属的同谷县(治今成县)划归成州。至此,唐成州管辖上禄、长道、同谷三县。天宝元年(741),成州改为同谷郡,仍治上禄县建安城。乾元元年(758),同谷郡又改为成州。宝应元年(762),成州被吐蕃侵占,属县被废。贞元五年(789),成州迁至同谷县(今成县)境内。
《旧唐书》卷40记载:
成州,隋汉阳郡。武德元年(618),置成州,领上禄、长道、潭水三县。贞观元年(627),以潭水属宕州,又割废康州之同谷县来属。州理杨难当所筑建安城。天宝元年(742),改为同谷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成州。旧领县三。户一千五百四十六,口七千二百五十九。天宝,户四千七百二十七,口二万一千五百八。……上禄:汉县,……晋朝招慰,乃置仇池郡, 以难当为守。梁置南秦州,又改为成州。隋以上禄为仓泉县,又复为上禄。[26]
《新唐书》卷40也载:
成州同谷郡:本汉阳郡,治上禄。天宝元年更名,宝应元年没吐蕃。[27]
唐杜佑《通典》卷176又载:
成州,今理上禄县。古白马氐国,汉属武都郡,晋置仇池郡,后没于杨茂搜等,后魏又曰武都郡,兼置南秦州,西魏改为成州,隋初郡废,炀帝初置汉阳郡,大唐为成州,或为同谷郡。领县三……。”《通典》还记载:“历城,今在同谷郡西十里,去仇池九十里也。……上禄,今同谷郡。[28]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2也载:
隋大业三年,改成州为汉阳郡。武德元年,复为成州。”“管县三:上禄、同谷、长道。……大业三年改为上禄县。……州城即杨难当所筑也。[29]
除此之外,宋代典籍当中也有类似记述。如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50记载:
唐武德元年,复置成州,领上禄、长道、潭水三县。贞观元年,以潭水属宕州,又割废康州同谷县来属,州理杨难当所筑建安城也。天宝元年,改为同谷郡,乾元六年复为成州。[30]
宋代欧阳忞《舆地广记》也载:
元魏置南秦州,西魏改为成州。隋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州废,置汉阳郡。唐复为成州,天宝元年更名同谷郡。[31]
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卷70也载:
杨定称蕃于晋,为仇池郡,治历城。魏于此置仇池镇,……梁改为南秦州,西魏改为成州。隋炀帝改曰汉阳郡,治上禄。唐复为成州,又改为同谷郡,复为成州。[32]
综观上述记载,关于隋唐时期从汉阳郡到成州,又到同谷郡,再恢复到成州的过程一目了然。而且,治地一直在杨难当所筑建安城,也即古历城,就是现在的“西峪坪”。
五、清初王进宝驻军平叛
清初康熙年间,云南吴三桂叛乱,陕西提督王辅臣也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吴三桂为支持王辅臣,命侄儿吴之茂率一部分叛军从四川北上,进驻西和。吴之茂盘踞在西和县西山凤凰堡(今皇城),清兵驻扎西和县城北郊西峪堡。双方对峙,持续两年之久。
皇城碑林
1997年版《西和县志》第四编政治第四节战争记略专门记述此事,标题为《吴之茂盘据西和》。内容这样记述:清康熙十四年(1675),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清响应吴三桂,接连攻克甘、陕各地,吴三桂侄儿吴之茂进据西和长达两年之久。清总兵王进宝奉命进剿,攻克秦州后,吴将巴山刚败奔西和,被清将贝勒董额追击,巴山刚战败南走。九月,吴军复据西和,王进宝亲自提兵进驻西峪堡,遣副将田万顷攻打凤凰堡,与吴之茂将李国焘战于青家湾,田万顷战死。清军三面夹击,逼迫吴兵逃向党家山,战于西崖,吴军大败。[33]
民国朱绣梓《西和县志》卷八军政志记述:
康熙十四年,贝勒董额克秦州,贼将马(巴)三刚遁,总兵孙思克等追击于西和、礼县,屡败之。九月,总兵王进宝等会剿逆藩于西和,三战皆捷。冬十二月,副将田万顷与贼将李筹国战于西和凤凰山。先是逆藩吴三桂遣其侄之茂屯兵西和凤凰山,总兵王进宝助师迎剿,屯兵西峪堡。……十五年六月,蜀贼吴之茂率众宵遁。[34]
《清史稿》记载:“(吴)三桂遣其将王屏藩、吴之茂自四川入陕西,为辅臣声援。”吴之茂驻扎西和凤凰堡。清朝廷派遣甘肃提督张勇与西宁总兵王进宝联合剿吴,驻兵西峪堡。具体战况,《清史稿》《王进宝传》《张勇传》《图海传》《孙思克传》等有详细记述。西峪堡,地势险峻,适宜驻兵,清兵指挥部设在西峪坪,与吴军对阵,最后击败吴之茂叛军。[35]
六、西峪国及香山菩萨的传说
香山,是陇南境内的一处风景名胜,位置处于西和县西部与礼县交界地带,海拔2532米,是西和、礼县一带的一座地势较高的山峰。香山,之所以驰名,除了地势高大,还有关于观音菩萨的传说故事及景点。观音菩萨,又称南海观世音菩萨,也称“千手千眼菩萨”。观音菩萨的传说是佛教中通用的故事。在西和境内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西峪国,一说是兴林国,观音菩萨即由西峪国(或兴林国)国王的三公主妙善转化而来。西和民间一直认为观音菩萨的出生地在西和境内,今西和县境内有西峪坪、观音殿、皇城、花园里、大香山、小香山、白雀寺等一系列与观音菩萨传说有关的地名,民间认为这些地名是观音菩萨传说的见证。
西和县档案馆曾保存着一些关于香山观世音菩萨的旧版书籍。一是清末宣统年间赵悟元《渡迷船》一书,其中写道:“香山菩萨降,吾西峪国王之女也。大汉文帝之初年,吾以女子而成佛,留神迹于白雀,舍金身于香山,所称千手千眼者,即吾之法像也。”二是民国9年印的《观音济度本愿真经》。开篇为《香山传新序》,写道:“历来圣真仙佛迹址多矣,如岷山之崆峒,西域之天竺、曲阜之尼山、会稽之九峰、成纪之太丘,至我邑之白雀、香山,莫不有迹可□。自大汉文帝初年成佛,始皈依于白雀,继舍身于香山。”“香山乃菩萨证果归根之源,人圣之基也。以及西峪兴林庄王建都于此,凤岭连城是其遗址。”三是民国17年印的《汉阳舟子集》,其中也有《香山传》,写道:“香山菩萨者,西峪国之幼女也。译音妙善,生于汉高祖三年,……。”
今香山菩萨殿院内仍保留着一块清光绪九年《香山重建碑》,碑文由洛峪当地文人冯发荣撰写;同时香山殿外还保存着一块清咸丰十一年《建立香山寺山门过厅碑记》碑。[36]
综上所述,西峪坪是我县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留下了仰韶、马家窑、齐家以及寺洼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汉魏南北朝至隋唐一直是一块重要地方,有历城、建安城,设置过仇池郡、上禄县以及汉阳郡、成州、同谷郡等等政区机构,古代典籍反复记述。由此也可以看出,从东晋至唐,西峪坪一直是西和境内的政区中心。从南宋开始,到元明清以至现在,西和州及西和县的驻地一直在今县城所在地。西峪坪处在其北郊,紧靠县城,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西和县城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西峪坪又逐渐融入县城的地域范围之中。总之,西峪坪是本县一处多种文化元素叠加的文化遗址,有历史、有传说,也有城墙遗址和地下文物,文化积淀丰厚,现在,急需做好保护工作,再逐步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34]民国朱绣梓《西和县志》,2006年内部印刷。
[2][6][9][33]杜万鼎《西和县志》,1997年5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3][36]袁智慧《西和县志》,2014年12月,甘肃文化出版社。
[4]《考古》杂志,1959年第3期,甘肃省博物馆《甘肃西汉水流域考古调查报告》。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天水地区考古调查纪要》,1983年第12期《考古》杂志。
[7]《考古与文物》杂志,2004年第6期,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西汉水上游新石器遗址调查简报》。
[8]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西汉水上游考古调查报告》,2008年1月,文物出版社。
[10]郦道元《水经注》,2013年1月,中华书局。
[11][28]杜佑《通典》,1988年12月,中华书局。
[12][21][32]祝穆《方舆胜览》,2003年6月,中华书局。
[13][2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2005年3月,中华书局。
[14]叶恩沛《阶州直隶州续志》,曾礼《阶州志集校笺注》,2013年1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15]司马光《资治通鉴》,2008年1月,北京出版社。
[16]陈寿《三国志》,1990年7月,岳麓书社。
[17][18]民国张维《仇池国志》,1949年,甘肃银行印刷,2015年西和县志办公室校点。
[19][26]刘昫《旧唐书》,1975年1月,中华书局。
[20][30]乐史《太平寰宁记》,2007年11月,中华书局。
[23]乾隆版《甘肃通志》,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组织校点,2018年9月,兰州大学出版社。
[24]光绪版《甘肃新通志》,甘肃省图书馆藏。
[25]魏征《隋书》,2020年11月,中华书局。
[27]欧阳修等《新唐书》,1975年1月,中华书局。
[29]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1983年6月,中华书局。
[31]欧阳忞《舆地广记》,2003年6月,四川大学出版社。
[35]赵尔巽等《清史稿》,1998年6月,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
袁智慧,甘肃西和人,县政协委员,甘肃省地方志学会会员。西和县志办退休干部,曾主编出版《西和县志》(1996-2013)《西和史话》《西和备志》《仇池文化研究》《西和年鉴》、民国版张维《仇池国志》校点本等书。
作者电话:13830907751
正文结束
广告投放/信息发布/视频制作/网络直播
以上业务请联系下方电话(同微信)
15193992888 15593911644
识别二维码直接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