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山路北段向南边眺望,可以看见山上有一段城墙式建筑。这是武昌区在实施千年古城保护与复兴中,适当恢复的一段重点历史地段山体—城垣—城壕的古城形制,彰显武昌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自2024年3月建成开放以来,坐小火车登顶昙华林,参观历史陈列展、体验城墙市集、聆听城墙音乐会、感受震撼的灯光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新选择。
城垣是一个城邑建立的基础,城垣的建成标志着这片土地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223年,孙权在蛇山北麓筑堡,成为了武昌古城的历史开篇。武昌古城自此踏上了成长之旅,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发展变迁,留下了众多璀璨的印记。探寻千年古城文化内涵,应从城垣这个“城市根脉”出发。
为护得浮世一隅,历代武昌城垣得到细致维护和增拓,从三国土城到南北朝石城,再到中唐陶砖城。明初,周德兴重修城垣,奠定了明清武昌雏形。在数百年风雨中,武昌城垣逐渐残破颓败,虽经多次修缮,但人力终究难敌天工,至清中期,城垣出现大范围崩坏,亟待大修。
乾隆四十三年(1778)十月,湖北巡抚陈辉祖上奏,请求修葺武昌城垣,在奏折中还绘图贴说,详细标注城墙倒塌臌裂,城楼朽坏之处。
奏折录副系官员奏折经皇帝批示后,递交军机处,以行草书体抄录的副本,属于备供日后查阅或交相关部门办理的文件。抄录完成之副本折尾载奉朱批日期与朱批内容,左下方可见具奏日期,封面则标示具奏人姓名、事由、奉朱批日期。原奏折检附清单或图绘者,其件数亦经注明。原奏折经抄录后,或发回具奏人,或直接留存,统按月归包存档,成为“月折包”。至于原奏折所附之清单、图绘等资料,则以原件一并归包处理。
武昌城垣图25厘米×83.2厘米,附录于《湖北巡抚陈辉祖奏折录副:为请修省会城垣以资保障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卷中的长江激浪崎岖,冲波逆折。武昌西北临江,东北倚洪山、紫金山,可谓倚山为城、带江为池。城内碧云朝卷四山景,黄鹤楼又与晴川阁遥相呼应。城南鹦鹉洲、白沙洲、金沙洲依次散落,逶迤绕碧流。放眼全域,湖广会城壮丽磅礡,自有英雄气。这幅城垣图本意是为乾隆了解武昌城的状况提供直观视角,但也为今日专家学者研究十八世纪的武昌城垣,提供了良好的史料素材。
文字说明为汉阳门至武胜门止,坍塌内外城11段共145丈5尺,城楼柱木完好,余朽坏。望江楼转角楼朽坏,垛墙、女墙臌裂坍坏。
文字说明为忠孝门至宾阳门止,倒塌外城2段,共长11丈5尺,城楼梁柱腐烂倒塌,城门朽坏,垛墙坍塌。
清代武昌城垣主要历经7次修缮。整修后,城垣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门皆筑瓮城。然而“人是城,人是砦,人是垣”,不论清廷打造的城池,表面上如何坚如磐石,面对“人心向背”,终究漏洞百出。1853年1月12日,在清军日日捷报中,号称铜墙铁壁的武昌城仅21天就被太平军攻克,之后更有再克、三克。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即着手拆除武昌城墙,画卷中所呈现的武昌城垣大部分已烟消云散,化作人们交通出行必经的中山路。
来源 | 区档案馆
编辑 | 彭紫胭
监制 | 常玲玲 吴晓青
终审 | 邹芬
出品 | 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 武昌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