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精品(十三)——关帝“四好”箴言碑刻

民生   2025-01-29 20:49   山西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文物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与精神,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熠熠生辉。今天,就带大家走进运城关王庙,去认识一块刻有关帝“四好”箴言的碑刻,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力量。

文物名片





主角:关帝“四好”箴言碑刻
出生时间:明正德七年(1512年)
尺寸:高100厘米,宽23厘米

藏宝地:运城关王庙


青石质。条形。中心部位篆体为关帝“四好”箴言: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上部用行书刻宋代朱熹赞“四好”箴言的《篆迹赞》。
众所周知,作为关公故里,这片河东大地就像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到处散落着与关公紧密相连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仿佛是时光的使者,带着岁月的斑驳印记,向今天的我们静静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这块立于明正德七年(1512 年)的关帝“四好”箴言碑刻,已然历经了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它通高 100 厘米,宽 23 厘米,由坚硬的青石打造而成,整体呈规整的条形。在碑刻中心部位,用篆体文字刻写着关帝“四好”箴言: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字体笔锋雄劲挺拔,运笔酣畅流利,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别看只有十二个字,这块碑刻却如同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涵盖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寄托着高尚的道德追求,其影响力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将目光上移,碑刻的上部则用飘逸灵动的行书刻写着宋代理学大家朱熹赞 “四好”箴言的《篆迹赞》:“读好书:百圣在目,千古在心,妙者躬践,敫(jiǎo)者口吟;说好话:莠言虚妄,兰言实杯,九兰一莠,驷追不回;行好事:圣狂路口,义利关头,择行若游,急行若邮;做好人:孔称成人,孟戒非仁,小人穷冬,矩人盛春。”朱熹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文字,对“四好”箴言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与深情的赞美。行云流水般的行书与古朴庄重的篆相得益彰,这不仅是一场书法艺术的视觉盛宴,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

细细品味这“四好”箴言,每一条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读好书,犹如与古圣先贤对话,我们能从一本本优秀的书籍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常言道:“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有温度和力量的。说好话,就是要求我们在与人交流时,做到言辞友善、真诚相待,时刻避免恶语伤人。行好事,是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行善举,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主动帮助他人,将正能量不断传递,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善举而变得更好。而做好人,则是这“四好”箴言的核心与精髓,它要求我们时刻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正直善良、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这块碑刻,它不仅仅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更是运城关公文化与家风传承的珍贵实物见证。相传,关羽镇守荆州之时,曾告诫儿子关平:“凡将者,只好武,不识文,愚者也”。关平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勤奋认真地研读《春秋》,刻苦练习武艺,进步十分神速。关羽见此十分欣慰,于是挥笔为关平写下了这十二字箴言。这短短十二字,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也指明了人生哲理。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先辈的智慧与后人紧密相连,它时刻告诫着我们,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读书习艺,都应当以“四好”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自我。现在,不妨稍微停下匆匆的脚步,静下心来,透过这块碑刻,好好感受这份跨越百年的家风传承与智慧力量,细细品味这块碑刻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长按保存上方二维码
随时随地获取盐湖文物信息



来源丨盐湖区文物保护中心

编辑丨靳雪婷 赵超 责编丨侯育蓉

审核丨范亚宁  监制丨卫江鹏 张文芳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版权归盐湖融媒所有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4120200034

【声明】 本公众号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丨XXX”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学习参考和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更正或删除。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邮箱:wlaqxxx@163.com


盐湖融媒
讲述盐湖故事,传播盐湖声音,这里是盐湖区最权威的新闻资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