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人们在与家人团聚纵享欢乐的同时,也能趁着假期好好休息一番,睡个好觉。睡觉,自然离不开一个好枕头,以枕入睡,一夜好梦。
枕头,可以说是常伴我们左右的生活用品之一。从古至今,枕就是人们睡卧时用来垫着脑袋的一种用具。而与我们如今绵柔舒适的软质枕头不同,古人的枕头无论是材质还是其所承载的内涵,都有着别具一格的韵味和意义。
文物名片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六角形,略呈梯形。枕面刻划四季诗文:“才见垂杨柳,回观麦又黄。蝉鸣犹易尽,鸿雁且成行。”枕面及枕侧施以黄釉,底部漏胎。枕底有一孔,用以防止烧制时产生断裂。
盐湖区博物馆珍藏的宋代黄釉开光四季瓷枕,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是一件生活器具,更是一件融合工艺、文学与自然意趣的艺术珍品,让我们看到了古人以枕寄情的美好祈愿和对时光飞逝的无限感慨。
古代的枕头材质从天然石块逐步扩大到陶、木、玉、铜、竹、瓷等,其中以瓷枕数量最多。追溯历史,瓷枕始于隋代,流行于唐宋,宋金时代尺寸适宜,从质到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明清时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尤其是在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器形有所增大,刻、划、剔、印、堆塑等装饰技法突飞猛进,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宋代瓷枕较典型的有孩儿枕、卧女枕、翘边枕、童子荷叶枕、虎桃形枕等,图案题材有花卉草木、鱼鸟昆虫、祥禽瑞兽、诗词文字、婴戏人物等。其中,配以诗词、民谣、格言警句的题字枕是一大特色。
瓷枕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所以备受人们青睐,被视为夏日清凉的寝具。同时,因精美的装饰和寓意,其常被用于陪葬,寄托人们对逝者的美好祈愿。
这件宋代黄釉开光四季瓷枕,就是以诗词文字为主的题字枕,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内涵及制瓷工艺等水平。其形制为六角形、略呈梯形。枕面及枕侧施以黄釉,底部漏胎。枕底有一孔,用以防止烧制时产生断裂。
这里所谓的“开光”,是陶瓷美术常用的装饰方法之一,俗称“开堂子”,是指在装饰部位用几何形框出一定的区域,然后在区域内填充图形。这种手法通过轮廓内外的不同形象、色彩、肌理、明暗深浅、线条粗细等艺术对比,造成强烈视觉效果,使主体更突出,更具艺术感召力。古人相信这种装饰可以带来好运,因此借以寄托美好祝愿。
黄釉的特殊烧制工艺,赋予了这件瓷枕高贵、典雅之感,“开光”不仅为其增加了层次感和立体感,更突出了枕面刻划的四季诗文“才见垂杨柳,回观麦又黄。蝉鸣犹易尽,鸿雁且成行”,以及两侧的“春夏”“秋冬”四字,书写丝滑流畅又不失潇洒,比例协调,给人一种大气之美。
瓷枕的器型和纹饰,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情趣,表达着人们的精神诉求。这短短四句诗,通过“杨柳”“麦黄”“蝉鸣”“鸿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四季更迭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不经意间的岁月流转、韶光易逝。岁月匆匆,还来不及观赏美景,四季就在万物交替中更迭变化……
时间流转、生命轮回,这里有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美好的期许。也许,彼时这件珍宝的主人,希望每天睡前看到它时,都能告诫自己更加珍惜时光、珍惜每时每刻。这份珍视,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记录,亦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表达,让如今的我们在欣赏瓷枕的同时,真切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们依旧受益。
长按保存上方二维码
来源丨盐湖区文物保护中心
编辑丨郭晓晶 郭东旭 责编丨李鑫
审核丨范亚宁 监制丨卫江鹏 张文芳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版权归盐湖融媒所有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4120200034
【声明】 本公众号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丨XXX”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学习参考和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更正或删除。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邮箱:wlaqx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