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从此阡陌有春意

体娱   2025-02-03 13:38   广西  





















2月3日《广西日报》推出立春专版
《寻味广西·二十四节气丨立春,从此阡陌有春意》


报纸版面截图。




立春,从此阡陌有春意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周映





春到人间草木知,一片山河焕新生。历经三百六十五日的流转,穿越四季的轮回,我们又来到了二十四节气之始的立春。

立春,是那雪英千亿青梅的私语传递,像是田野里粉色酢浆草的召唤,又似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茼蒿之约定。一阵东风过,春天,便以她特有的温婉与优雅,向我们缓缓走来。

“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经历漫漫严冬才到来的初春,天地之气由“冬藏”转向“春生”。春是温暖的,明亮的,瑰丽的,春是悦动的,振奋的,蓬勃的,新的气韵充盈天地之间,万物已含春意,有哪个生命,不渴望在春风中茁壮成长?又有哪个生命,能在春光里不尽情绽放?

愿我们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不负自己,不负春光,向阳而生。



物候有时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立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描述:“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和一年时序的新开端,立春的来临也意味着万物复苏,草木开始萌发,大地开始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时刻。



气象特征


立春时节,气温开始趋于上升,日照和降雨也逐渐增多。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说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全面复苏,部分地区仍处于冬季。立春时,中国的冬春分界线大致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分界线以北的地区仍然是冬季。



立春三候


初候东风解冻: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然气温,故解冻”,由此,“冰痕销水中”“波起轻摇绿”,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花信风:迎春花。

二候蛰虫始振:立春日后五日,“蛰虫始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伏藏在地里的虫子能够感受到了春之阳气的到来,并开始活动起来。花信风:樱桃花。

三候鱼陟负冰:再五日“鱼陟负冰”,陟是升,鱼因水底暖,感知阳气而上升,此时水面上还有未完全溶解的碎冰片,仿佛被鱼背着一般。“立雪鹤深睡,负冰鱼聚沉”,春气还弱。花信风:望春花,即玉兰花。

从“东风解冻”到“蛰虫始振”,再到“鱼陟负冰”,可以明显看到,春天的阳和之气在迅速地改变着宇宙天地。


无处不宜春



万辅彬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也拉开了新年的序幕。

古时候,天子要在立春日这天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据《事物纪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统治者都在这天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立春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体现了各民族对春天的热爱与祈愿。早在周代,广西地区就开始重视立春的迎春仪式,人们通过祭祀句芒神、鞭打春牛等活动,表达对农耕的重视和对丰收的期待。到了近现代,这些习俗逐渐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成为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广西,立春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日子,蕴含着丰富的农事活动、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历史记忆。随着气温回暖、雨水增多,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在桂南和左右江河谷地区,立春后是早稻旱育稀植秧及其他防寒秧播种的关键时期。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8℃时,即可播种旱育稀植秧,比一般半水育秧可提早10—15天。右江河谷适宜播种期在2月上中旬,桂南其他地区一般在2月中下旬。一些少数民族还会在立春期间举行开犁仪式,有的地方会举办打土仪式,祈求新的一年农事顺利。

在龙胜的侗族地区,立春时会举行“闹春牛”活动。侗族群众通过春牛巡游祈福、弹唱琵琶歌、芦笙踩堂等形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饮食习俗也是立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人会在立春这天吃生菜、喝萝卜汤、吃春卷,这些习俗被称为“咬春”,寓意着新的一年身体健康、青春永驻。


总之,立春的广西,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广西。无论是侗族的“闹春牛”,还是壮族的“蚂拐节”,都体现了广西各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地和同 草木繁动



谢海云





天上斗转星移,人间冬去春来。立春,节气之首,四时之始。至此二十四节气又开启了一个新的轮回。从全国平均气温来看,这是一个“上扬”的节气,气温由小寒大寒时节的低谷开始反弹,并在向雨水节气跨越的进程中,逐渐由“负”转“正”,往后气温、日照、降雨都趋于上升和增多。

不过,气候学上,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以上稳定≥10℃才视为春季的开始,按照这个标准。常年进入立春时,我国仅有华南、台湾、云南一带处于气象意义上的春天,不到全国面积的10%,而其他大部分地区,包括咱们桂东北以及高寒山区等地,此时仍在“寒意未退盼春来”的冬天里,数九寒天还未完结。

根据气候整编资料,用逐年5日滑动平均法计算,右江河谷和龙州以及沿海地区,在立春之前就已是春天,有的年份甚至没有冬季,春秋相连;桂东北和南丹、乐业等地,一般是3月初至3月下旬,也就是惊蛰到春分时节进入春天;最晚的是资源,冬季最长,3月26日才入春;我区其余地区入春时间都集中在2月份立春到雨水时节。


立春时节,北方冷空气势力依然较强,暖湿空气也开始活跃,两者常在华南一带对峙拉锯,广西的天气特点是冷暖多变,气温起伏大,时而“春寒料峭”,时而“春行夏令”。晴天、阴雨天、大雾天、回南天、强降温、局地雨雪冰冻等都可能随机出现,天气是典型的“孩儿脸”。有些年份暖湿气流比较旺盛,也不时有短时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立春以后广西气温进入升幅比较明显的时节,气温回升,为种子发芽提供了气象条件。同时立春以后降雨增多,土壤逐渐湿润松软,利于开耕播种。但如果气温不稳定,持续阴雨寡照天气,也容易造成烂种烂芽,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对于广西来说,立春后,各地的农事活动就要逐渐开始了。桂南和左右江河谷地区进入早稻的适播期,需要适时浸播早稻,进行旱育稀植秧及其他防寒秧的播种,其余地区也要开始做好播种育秧的准备。另外,桂南、桂西的春玉米进入播种—出苗期;广西的砂糖橘、沃柑等水果处于成熟采收期;早春茶也开始了采摘。此时需要加强已播早稻的防寒护理,工厂化育秧需要注意增加光照,减轻阴雨寡照天气的不利影响。随着春播春种工作的展开,农业生产用水逐渐增多,需要科学统筹、合理安排用水,利用降水有利时机,进行山塘水库蓄水,人工影响天气部门也会根据天气条件,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以增加有效降水。

今年是乙巳年,有两个立春节气。第一个是2025年2月3日,正月初六,第二个立春是在2026年2月4日,腊月十七。“双春”的情况出现,是阳历和农历算法不一致导致的。立春在阳历当中的日期基本固定,在每年2月3—5日,而农历则存在闰年的情况,今年有闰六月,这就使得长达384天的农历乙巳年包含了两个立春。


苦寒太久,丝丝缕缕的春的消息都会令人欣喜,所以立春节气带来希望。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咬春”,吃春饼、嚼萝卜,为的是庆祝冬尽风暖,咬住希望,不让春天轻易溜走……(作者系广西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立春了,吃啥?做啥?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叶焱焱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万物复苏、阳气上升,此时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季节变化而调整。记者采访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副教授张建国博士,请其谈谈在立春时节,该如何科学合理地饮食与养生,为全年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饮食上,多吃辛甘,减酸增甘,补充蛋白质。”张建国表示。韭菜堪称立春时节的“菜中珍品”,其性温、味辛,具有温肾助阳、行气活血等功效。豆芽同样不容错过,其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能帮助人体阳气升发,促进新陈代谢。此外,适量食用葱、姜、蒜这些辛味食物,也能起到通阳散寒、杀菌防病的作用。春季肝气旺,酸味食物会使肝气更盛,影响脾胃功能,要少吃柠檬、山楂等酸性食物。而甘味食物能滋养脾胃,像红枣、山药、南瓜等亦是调养脾胃的佳品,可蒸、煮、炖,做法多样,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对蛋白质的需求增加。牛奶也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鱼肉同样值得推荐,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养生方面,立春后,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晚上在11时前入睡,有助于肝脏排毒和自我修复。早上可在6时至7时起床,此时阳气渐盛,起床后适当活动,能使阳气更好地生发。同时,立春时节适合进行舒缓的运动,太极拳便是不错之选,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气血流通;慢跑也很适宜,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肌肉力量;放风筝则是一项充满趣味的户外活动,能放松身心,活动颈部、肩部,预防颈椎病。

立春后气温虽有回升,但乍暖还寒,昼夜温差较大。此时不可过早减少衣物,应遵循“春捂”原则。同时,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感冒。


立春话“春”



范周桐





春,最早见于甲骨文,描绘了春天草木初生、阳光和煦的景象。

到了商末周初后,春字开始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从金文春字——“萅”的结构来看,“艹”由小草的象形演变而来,“日”表示太阳,“屯”则像一颗地上冒芽、地下生根的种子,描绘了一幅阳光回归,春风送暖,种子发芽,遍地新绿的景象。根据专家的推测,春字出现如此的变化与周文王留下的易卦相关,其中屯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三位,不仅对应了道教中“三生万物”的理念,同时,屯卦为震下坎上,震在八卦中代表雷,坎卦则代表雨水,整个卦象体现了春天来临,打雷下雨的气候特征。

隶书的“春”字上下对称,左右相对,给人以和谐、稳定和美好的感觉,与春天的气息十分契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平衡与和谐的理想境界。

从最初的“屯”“日”“草”,到后来演变成对称的结构,“春”字完成了从单纯的象形文字到理想境界的转变,不仅如此,“春”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更是深远而丰富,正如古语所言:“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象征着希望和新生。因此,“春”也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和新的开始,如“青春”指的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立春到 春牛闹
      韦吉阳 章艳



立春当日,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的侗族同胞们会身着节日的盛装来到鼓楼前,载歌载舞,以“闹春牛”、舞草龙、芦笙踩堂和琵琶歌舞等侗族特色活动,祝福春天的到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闹春牛”是当地的传统习俗,主要模拟侗族同胞在春耕春种中劳作的景象,生动展现了侗族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灿烂的民族文化。“闹春牛”既是当地侗族同胞在庆祝头年的丰收,也是他们通过拜“春牛”的形式,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以此拉开新年生产的序幕。立春当天,侗族同胞们不管男女老少,大家扛着犁耙,肩背竹篓,同闹春牛,春牛在乡亲们的舞动下栩栩如生,场面好不热闹。

鼓楼“闹春牛”活动结束后,“闹春牛”队伍还走街串巷来到村民家中,为大家送去祝福。


“每年立春这天,我们村都会举行闹春牛活动,祈求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阖家幸福。”广南村村委会副主任蒙春苗说。近年来,广南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来到侗寨旅游体验,领略原生态的民俗活动,如今的广南侗寨群众正和全国人民一道意气风发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浓郁质朴的侗族“闹春牛”活动,闹的是喜庆,闹的是希望,闹的是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长寿胜地菜事忙

  黄旭胡



同古互通立交改造项目建成通车,连贺高速公路通车,贺州北过境线高速通车,贺州至香港西九龙直通高铁,全程仅需2小时28分……新年以来,拥有世界长寿市、中国温泉之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等美誉的贺州市重大交通利好消息接踵而来,成为人们新年里最热闹的话题。在贺州各县区广褒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勤劳的人们利用季节交替轮回种菜、管菜、收菜的热闹繁忙景象。


在贺州市平桂区黄田镇长龙村供港蔬菜基地,基地工人在采收蔬菜。黄旭胡 摄


在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螺桥村,农民在给刚种下的茄子浇水、搭农膜架。黄旭胡 摄


近年来,素有“百年菜乡”之称的贺州市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位置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现代特色农业,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利用冬闲田种植秋冬菜。


在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的贺州农投乡村振兴昭平示范基地,村民在采摘大白菜。黄旭胡 摄


据了解,2024年,广西首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承检机构落户贺州,目前累计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72个、供港澳蔬菜备案基地23个,数量均居广西第一,是广西首个蔬菜“直通直销”香港的设区市。


 正是“蚝”时节

防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蓝英 颜循聪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叶焱焱


防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蓝英 颜循聪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杨灵烨 摄制


立春已至,四季初始,万物新生。立春时节,在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镇万亩连顷的生蚝养殖基地,渔船点点,波浪激荡,许多渔民正在蚝排上忙“蚝事”。


工人正在将生蚝挂在竹竿上。


近江牡蛎,当地人称为大蚝,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糖,更有“海中牛奶”之称。春日渐暖,生蚝不断地吸收海洋之精华,成为大海对人类美味的馈赠。无论是清蒸、烧烤、煮汤还是生吃,防城大蚝都能以其独特的风味满足食客们的味蕾。

“我们养殖的大蚝都是个大饱满,口感好,我们这里的大蚝每年都会卖到全国各地的海鲜市场或者是餐饮店铺,好多老板都会到我们这里买大蚝,都是老顾客了。”个人养殖户邱俏武对记者说道。


烹饪好的生蚝深受食客们喜爱。


防城大蚝之所以品质好,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茅岭镇海岸线长达25公里,水质清澈,咸淡水交汇,常年的海水盐度是6至18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质条件,让茅尾海域成为了生蚝养殖的宝地。


尚未成熟的生蚝。


每年冬天,大蚝养殖户们就会把蚝排从外海迁移到海水盐分浓度相对较低的浅海区域。“大蚝对生长环境的水比较敏感,每年冬天这边都很少下雨,所以我们要把蚝排从外海拉回海水盐度比较低的浅海,这样养出来的大蚝个头才大,口感更好。”邱俏武介绍道。


防城区茅岭镇的生蚝养殖基地。


浩瀚海面变身“蓝色粮仓”,当地养殖户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过越红火。目前,防城区生蚝养殖面积2万多亩,年产量超9.6万吨,生蚝养殖业已成为当地渔业的经济增长点。



 春寒料峭闻梅香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叶焱焱 

大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海婷 农盈宝 覃斯


大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海婷 农盈莹 覃斯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杨灵烨 摄制



严寒时节,正是青梅花开时。在大新县榄圩乡的万亩青梅长廊,清新雅致的青梅树已陆续开花。那娇艳盛开着的花朵,花瓣洁白如雪,犹如点点雪花落在枝头,花香四溢,美得让人挪不开眼,成为了南国冬日里的一道别样风景线。


崇左市大新县榄圩乡梅花。


每年元旦过后,大新县榄圩乡武姜村的青梅花便陆续绽放,花期为半个月到一个月。“之前就听说这里的青梅花开得很漂亮,今年终于能来这里一饱眼福了。”携全家前来赏梅的朱女士开心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每年青梅盛开之际,吸引约3000名游客前来观赏。2024年,大新县青梅累计种植面积达5.6万亩,挂果面积2.3万亩,青梅酒、酸甜梅等衍生产品的销售也颇为可观。


崇左市大新县榄圩乡梅花。


大新县榄圩乡党委书记李秉柽介绍,下一步,榄圩乡将持续优化青梅产业的产、供、销全程服务,积极探索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青梅林地的丰富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致力于构建一个集生态旅游与现代特色农业于一体的示范样板。


崇左市大新县榄圩乡梅花。


2024年,该县农业农村局积极组织申报2025年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大新县(青梅)现代农业产业园已通过拟获得名单公示期。


 “春鲜”正当时 “咬春”应趁早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叶焱焱

武宣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温梁可


武宣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飞 梁思宇 温梁可 黄芳丽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杨灵烨 摄制


“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立春已至,各种新鲜的食材破土而出,打破沉闷厚重的冬季,重新唤醒人们的味蕾。

自古立春时节,人们就有吃新鲜蔬菜的习俗,也就是俗称的“咬春”。藏于乡野与田间的各类美味勃发,刚破土的春笋、翠绿的豆苗、新鲜的韭黄等各类“春天的味道”已经崭露头角,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时令菜茼蒿。武宣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温梁可 摄


清晨,武宣东门塘菜市场上人流如织。绿油油的豌豆苗、茼蒿菜、芥菜……一大批时令蔬菜纷纷抢鲜上市,成为菜市的“主角”,吸引了不少人选购。

“春尝一口鲜,这个时候的青菜最好吃,又嫩又清甜。”王大姐告诉记者,一大早在菜市场逛了一圈,发现摊位上出现很多春季时令蔬菜,“正好赶上吃春的时候,我们家现在都爱吃青菜不爱荤菜,菜花、豌豆苗都是我们家餐桌上的‘常客’。”


武宣县东门塘菜市卖菜一条街。武宣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温梁可 摄


记者发现,有些摊位不仅有常见的时令蔬菜,还出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野菜。菜农陈桂权热情地向顾客吆喝:“我们自己种的菜比较甜,今天还摘了一点野菜、白花菜,量比较少,口感回甘,如果不来早点,都抢不到。”由于陈桂权卖的菜大多是自己家种的,颜色鲜嫩翠绿,吸引不少人驻足挑选。

“天气回暖,野菜逐渐变多,这些枸杞菜看起来就很新鲜,特别适合煮汤。”市民覃美群笑意盈盈地向记者展示她买到的野菜,“过年前后吃太多大鱼大肉,买些青菜、野菜,吃些‘春味’正好刮刮肚中油水。”


品尝时令菜。武宣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温梁可 摄


“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一盘新鲜的蔬菜,就能成为人们舌尖上难忘的“春之味”,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





来   源:广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短视频:广西综艺旅游频道


“广西综艺旅游频道微信视频号”

精选内容推荐






广西综艺旅游频道
综艺旅游 快乐出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