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千年古镇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多少?

民生   2024-11-16 10:47   安徽  

弋江镇 依水而生 依水而兴

据史料记载,芜湖市南陵县弋江镇古名宣邑,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宣城县时,县治便设于此,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弋江镇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便是南北水路和东南陆路的通衢,又是古代官方传递文书信息、官宦巡抚视察的官道驿站。据考证,弋江镇于汉代便设置了驿站和官渡。

2000多年弹指间,青弋江水依旧逝者如斯夫,作为2024年《芜湖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确认的千年古镇之一,弋江镇不仅留下了沧海桑田的痕迹,还在新时代焕发荣光。日前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记者一行走进弋江镇一探究竟。

水陆通衢人文荟萃

年近70岁的詹承炯是弋江镇一名退休教师,热爱家乡,曾参与整理记录弋江镇镇史,对弋江镇前世今生了然于心。得知记者一行前来走访,他热心地介绍起千年古镇的点点滴滴。

坐落于南陵县东部的弋江镇,地处平原,土地肥沃,一直是农业重地。发源于皖南黄山山脉的青弋江从古镇东侧流经。当日天朗气清,清澈的青弋江奔流不息,河岸边还能偶尔看见露出土地的条石铺就的古道,非常光滑,也不知当年有多少客商从上面走过,抑或有枯水期时纤夫们俯身喊着号子,将古道踏出的一个个石窝。由于生态环境好,青弋江鱼多了起来,水面上空经常有鸟类翱翔,然后迅速俯冲向水面捕猎。

指着青弋江对面,詹承炯说,“过了这段水域,那边就是宣城文昌镇,现在来往还是很方便的,古镇下游有青弋江大桥,一条县道从桥上通过,上游是318国道经过的新大桥,桥多了,原来的渡船就不用了。你看那边就是原来的码头,明清时沿用下来,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了更安全便民,改造了一番”。

中国有许多依水而生、依水而兴的城镇,弋江古镇亦如此。作为长江重要支流的青弋江从皖南腹地可至芜湖、南京、上海等地,是徽州、泾县等地竹木茶果等特产外销的重要物流渠道,弋江古镇就成为水道上重要的码头集镇。

古镇人文荟萃,自然少不了名人足迹。杜牧曾行经此地,感叹当地自然风韵与民生和美,留下“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的不朽诗句,而且手书“柳拂庵”镌碑为庵门匾额,至今碑石仍存。

老街古韵令人回味

在詹承炯以及当地同样熟悉古镇历史的潘培新老人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弋江老街,放眼望去,这里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房屋、道路保存比较完整,年代气息迎面而来。老街不少道路还保留着鹅卵石或大块石条铺设的原貌。弋江古镇的老街并非是一条街,而是由新正街、汤蓬街、永安路、石头路等九条街区组成,在门口闲坐晒太阳的老人看见有人走过,虽然不认识,也报以微笑。

詹承炯和潘培新介绍,弋江古镇老街现如今得以保存的老民居大多为明清建筑,保存比较完好的是江西会馆旧址以及王家大宅。江西会馆旧址为五间三进砖木结构徽派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千平方米。据介绍,清代时该会馆由江西商人在弋江镇所建,主要服务当年经行此处的江西同乡商旅需要。如今,江西会馆石碑文字依然清晰。

王家大宅紧靠江西会馆北侧,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石刻界碑清晰犹存。古宅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由青砖砌筑,结构严谨,室内砖木雕精美,徽派韵味精湛。潘培新说,当年王氏家族将府宅修建于此,匠心独具,登楼可观青弋江风景,往来百舸争流,无论是商事接洽还是修身养性都很合适。当地目前对王家大宅做了保护性修缮,并辟出部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

“翘摇之乡”产业兴盛

迈入新时代后,弋江古镇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均成果不俗。据弋江镇政府有关人士介绍,2023年,该镇工业经济再启新局,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年产200万件服饰扩建生产线建设项目、年产300台套高端智能设备生产基地项目正紧锣密鼓加速建设……

弋江镇农业发展再谱新篇,大力推广“紫云英+水稻”种植模式,2023年粮食产量达1.6亿斤。弋江镇有紫云英小镇之称,紫云英别称翘摇,故弋江镇又称翘摇之乡。该镇加快推进紫云英种植核心区建设,打造紫云英小景步道、广场等,实现品牌提升、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2023年弋江镇(紫云英)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弋江镇获评芜湖市粮食生产先进集体,成功申报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水之灵南陵中华鳖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据介绍,近年来弋江镇愈发重视文旅产业发展,成功申报百华郑龙灯为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完成“青弋江岸线文旅农旅融合考察”纪录片拍摄,创作《紫云英花开》歌曲并制作MV公开发布,提升弋江知名度;组织弋江羊肉、竹编等传统技艺参加“南陵二十四节气”品牌发布活动,文旅实践活动持续发力。

来源:大江晚报 弋江镇


初审:张娅琴
复审:汪高胜
终审:秦   鋆

南陵发布
安徽省南陵县融媒体中心(南陵县广播电视台、南陵报社)官方账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4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