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宁汉豪:让香港丰富的文物资源活起来

文摘   2024-07-31 19:23   中国香港  

|宁汉豪

宁汉豪


文物古迹不仅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身份,亦承载了人们的集体回忆,这正是人们文化归属感的来源,无法复制、无可替代。香港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资源,诉说着香港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文化根脉。一直以来,特区政府十分重视保育、开发相关资源,并联合社会力量、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市区重建、文物保育,对外积极开展交流合作等,在文化遗产保育创新上形成了独特的香港经验。
以可持续发展原则落实文物保育政策
香港地少人多,土地发展要提量、提速、提效及提质。城市发展须有效应对社会的需要,同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文物保育存在不少挑战。发展局努力推进城市发展,同时致力通过文物保育等工作,优化本港的生活环境。
香港的历史建筑,是我们独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弥足珍贵。特区政府的文物保育政策是以适切及可持续方式,因应实际情况对历史建筑和地点加以保护、保存和活化更新,让市民可受惠共享。在落实政策时,我们充分顾及发展需要及对私有产权的应有尊重、财政考虑、跨界别合作,以激发持份者和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
我们于2008年在发展局辖下设立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提供专责支援以推行文物保育政策,持续检讨有关政策并推展一系列文物保育措施,包括:推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借以活化及再利用政府拥有的历史建筑;资助私人业主维修其拥有的获评级历史建筑;提供经济诱因保存私人历史建筑及向公众推广建筑文物保育。我们鼓励欣赏历史建筑,亦借此推动文化旅游及国民教育和说好香港故事。
为法定古迹及历史建筑注入新生命
香港的文物资源丰富,我们一直以行政评级制度客观厘定历史建筑的文物价值及保育需要。现时共有1,236幢建筑被评为一级、二级及三级历史建筑,我们亦宣布了134个项目为法定古迹,并提供法例上的保护。
我们一直致力保存、活化和善用政府拥有的历史建筑,并在经济持续发展和文物保育之间取得平衡。自2008年推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以来,结合民间智慧,以创新的方法为法定古迹及历史建筑注入新生命,开放让市民参观,同时亦为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裨益。现时,共有24幢历史建筑获纳入七期的活化计划内,当中13个项目正在营运,包括酒店、旅舍、文化馆、中医诊所、青年训练营、市集等,已经吸引超过1,000万人次到访。当中5个活化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项(5个活化项目及相关历史建筑分别是大澳文物酒店(旧大澳警署)、YHA美荷楼青年旅舍(美荷楼)、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香港分校)(前北九龙裁判法院)、绿汇学院(旧大埔警署)和We哗蓝屋(蓝屋建筑群)),其中湾仔蓝屋建筑群以“留屋留人”方式保留,更荣获卓越奖项,是香港首次有文物建筑获此最高荣誉,成绩令人鼓舞。
在尊重私有产权的大前提下,我们会为拥有历史建筑的私人业主提供合适的经济诱因,鼓励他们保育其历史建筑。例子包括以非原址换地方式保存属法定古迹的景贤里,以及为业主的“寓保育于发展方案”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协助业主透过申请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略为放宽建筑物高度和地积比率限制),以保存属一级历史建筑的中华电力总办事处大楼的钟楼。钟楼活化为“中电钟楼文化馆”,已于2023年5月18日开幕。
此外,我们亦透过历史建筑维修资助计划,向私人拥有已评级历史建筑的业主,以及租用政府法定古迹及已评级历史建筑的非牟利机构提供资助,让他们进行小型维修工程。截至2024年5月底,政府共批准了122宗申请,涉及84幢历史建筑,资助费用超过1亿4千200万港元。
以创新科技激发公众参与兴趣
我们于2017年推出公众参与项目资助计划,提升公众对历史建筑保育的理解和认识、推动持份者参与保育工作。获批的项目包括展览、主题讲座、历史建筑导赏团、工作坊、实地考察团、创作比赛和网上论坛,合共吸引超过16,100人次参与。经优化的资助计划亦已推出,以扩阔申请资格,提升社会参与度,加强活动成效。我们鼓励申请机构提供更多机会予青年人参与及推行不同的公众参与活动,以增强文物保育的意识和知识。
我们一直推动将创新科技应用于文物保育。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辖下古物古迹办事处(下称“古迹办”)于2016年引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监测历史建筑的结构状况及记录文物地点。扫描技术配合立体打印技术而制作的实体模型能丰富参观者的体验。在古迹修缮和检查方面,精准的三维扫描数据应用于2018年受超强台风“山竹”严重破坏的法定古迹——都爹利街石阶及煤气灯的修缮工程,该修缮工程获颁发多个奖项。自2022年起,古迹办也开展使用无人机及人工智能分析技术,为那些位于较难到达、危险及偏远地点的历史建筑物进行外部检查,并检视具考古研究价值地点的状况,例如大埔古石径、东涌清代炮台及大浪湾史前石刻等,以便适时进行修缮,有效保护古迹和考古遗址。
在文物教育和推广方面,古迹办在2022年的“金沙之光——古蜀文明展”、2022至2023年展出的“虚实寻迹——文物科技游古迹”展览,都应用了创新科技,打造沉浸式剧场、复原考古发掘现场、呈现古迹及历史建筑内外的建筑特色,让市民犹如置身其中,体验不一样的参观经历。另外,我们亦于2023年底将18幢法定古迹或已评级历史建筑的虚拟导览上载至网页供境内外人士无阻隔观赏。
寓教于乐 传承推广文物故事
为了更有效向青年人推广,我们善用社交媒体,以轻松的手法,提供文物保育的最新资讯。我们于2022年开设的社交平台账号“Heritage Live(活历·香港)”,至今已吸引逾20,000名追踪者。
每年夏天,我们会与国家文物局和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合办“内地与港澳中学生文化遗产暑期课堂”,过去曾到过浙江(2017年)、河南(2018年)、云南(2019年)及四川(2023年)考察和学习,学生获益良多。今年20名香港中学生将参与在安徽省举行的暑期课堂,透过课堂、互动交流、考察、讲座、体验等,增进港澳与内地青少年交流,让他们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变,以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古迹办推出“青少年文物之友”计划多年,设计多元活动,让他们了解粤港澳的历史渊源,以及血浓于水、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同时,我们亦为老师设计座谈会和实地考察,以分享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及加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
为了让公众及旅客深度欣赏本地的历史建筑,我们定期举办“古迹周游乐及巡回展览”,串连不同主题的古迹及历史建筑,并提供免费导赏团。
古迹办于2019年6月推出首个在香港地铁站恒常设立的文物展覧——“圣山遗粹”。在港铁宋皇台站原址展出在该地区出土的宋元陶瓷碎片,以增强参观者实地感受。展览自开幕至今已吸引超过100万人次参观。
2022年11月,我们与香港大学合作,推出“赏.识港大历史建筑”文物径,透过粤语、普通话及英语的语音导赏,并配以中英文字介绍,让参观人士可静心细品港大校园内及邻近的法定古迹和历史建筑之余,亦不影响师生校园生活。有关资讯已上载网络,方便公众随时随地欣赏古迹。
加强与内地合作 弘扬中华文化
发展局于2022年与国家文物局签署框架协议书,并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共同签订意向书,以及于2024年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签署合作意向书,加强与内地和澳门在考古和文物建筑方面的研究、保护、教育、推广和社会参与。
此外,发展局已于2022年底加入由广东牵头的“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与内地多个城市及澳门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上述共同基础上,古迹办已与国家文物局、内地及澳门文博单位举办了5项展览,让市民透过展览、相关讲座及工作坊等加深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并透过同场展出香港重要出土文物,展现“多元一体”和“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
古迹办更将“血浓于水:香港历史建筑中的家国情”的图片版,在南京博物院和四川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展出,以凸显内地与香港历史建筑的一脉相承。

香港湾仔蓝屋建筑群以“留屋留人”方式保留,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育卓越奖项,是香港首次有文物建筑获此最高荣誉。图为在香港湾仔蓝屋举办的社区中秋晚会(图:“We哗蓝屋Viva Blue House”)

展望
展望将来,我们将继续致力透过各项优化计划,让历史建筑多元活化,与高新科技、现代生活相结合,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古迹的历史和文化;并透过解说本地历史和文化的演进过程,增强对我们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优化本港的生活环境,并提高对访港旅客的吸引力。我们亦会努力把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与文化资源连接共享,发挥协同效应,共同说好香港故事及中国故事。
(作者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局长)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8月号

编辑:李博扬‍‍
校对:刘雨晨‍‍‍‍‍
监制:张晶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紫荆
《紫荆》杂志,立足香港,报道重要时政大事,关注香港的经济、民生和文化,展现给你一个真实的香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