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前美——陈慈黉家族故事

创业   2024-12-04 07:06   福建  
作者:林璇

仲秋的汕头晴热如夏,天朗气爽。我前往澄海隆都镇前美村采访有关陈慈黉的故事。一进村道,顿觉清风袅袅,一尘不染的道路两旁,嫩绿的番石榴园散发出淡淡果香,橙红的柿子洋溢着甜甜微笑。一块“停车场三”的牌子映入我的眼帘,难道有多个停车场?哟,还真有!看来,陈慈黉故居的服务设施已进一步发展。荷花池依旧翩翩迎客,雕像群仍然倔强挺立。秀丽古朴的前美村,处处焕发着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祥和安康的新景象。


按约定,我来到前美村委会,镇委宣传委员金卓帆、村委书记陈锐民、原村党支部副书记陈作松等已笑吟吟地迎在门口。简单寒暄后直奔主题,在似乎繁杂的故事中,陈慈黉家族历尽沧桑、洗尽铅华的奋斗轨迹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言传身教 春风化雨


在四季如春、竹苞松茂、田园如画、风情恬朴的澄海隆都前美村,陈慈黉1843年在这里出生。父亲陈焕荣(又名陈宣衣)生于1825年,儿时家境贫寒。长年累月到乡里附近的河溪池塘抓鱼摸螺,换些粮盐弥补家用。因他个子矮小结实,水性好,被称为“阿核”(核与佛潮汕话同音,也被称为阿佛)。据《澄海人物志》记载:“鸦片战争后,焕荣目睹时艰,不愿株守家乡,于是伙同陈氏族亲中青壮年到樟林、汕头、香港当船工”。时年他仅十五、六岁,最先在樟林古港给一姓蔡的船主当工仔,随船南来北往装卸货物。他任劳任怨,节衣缩食,把每次赚得的工钱尽量积存起来,装入随身携带的竹槌里。1842年,年方18岁的焕荣回乡娶妻,翌年喜得贵子。


“恭喜阿佛兄、佛嫂,是个禾埔(男孩)!”接生婆高兴地报喜。


阿佛看着双目金金的儿子,甚为欢喜。向妻子送去爱怜、感激的微笑。


焕荣为儿子取名慈黉、小名步銮。意为慈善为怀,做人能屈能伸,方能成就大业。


有了儿子,陈焕荣更加拼命干活赚钱,养家糊口。后来,随着积蓄的增多,他就自购船只,当起船主,营运经商,栉风沐雨,航行于南洋、上海、天津、青岛、香港、汕头等地,成为樟林港当年著名的红头船主,由于他有一副好心肠,常说:“人在穷时众人帮,人到富时就帮人”。经常照顾有困难的乡亲,深得村民尊敬,称他为“船主佛”。1851年,陈焕荣随着“过番”潮,联合他的兄弟“五家”的家族力量,在香港文咸西街创办了“乾泰隆”行,这是香港最早两家进出口贸易的南北行之一。


陈焕荣的家乡观念极深,他自己在香港起早摸黑做生意,但把儿子慈黉留在家乡读书,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他教诲儿子:“要认真读书,才能出人头地,要记住家乡,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潮汕人!”


陈慈黉在父亲的教诲下度过了幼年和少年。


天有不测风云,1854年,祸从天降!


陈慈黉的近亲叔父陈宣岭是个秀才,他不满清朝的黑暗统治,在潮安官塘参与起义,但失败了被抓住,处以斩首。祸殃及亲人,清政府下令抓捕他的亲人,慈黉也在其中。那天,官兵前来剿家,男女老少被抓的抓,被砍的砍,最后房屋被付之一炬。小慈黉机灵,钻进八仙桌下,因四周围着床裙,没被发现,躲过一劫,幸免于难。


在香港的父亲闻知后,觉得时局不稳,不能把儿子继续留在家乡读书了,他火速回前美村把慈黉带到香港自己身边学做生意。


其时,陈慈黉12岁。


陈焕荣悉心教育儿子要勤劳俭朴,诚实守信,善良做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慈黉迅速成长,很快熟悉了船运知识和经商之道,逐步接管父业,把“乾泰隆”行经营发展成为香港进出口米业的巨商。


其时,大米的原产地主要是泰国,慈黉向父亲谏言:“父亲,我们从泰国进口稻谷,加上运输,人工,成本很高,何不直接到稻谷产地泰国,在泰国收购稻谷,直接加工,这样既降低成本,又方便销往世界各地,利润就提高了,岂不更好?”


父亲听后,思索一番,连连点头。说:“我儿这个主意甚好,但香港生意也需有人打理,只能你一人去,你能吗?”


“爸,我能!”慈黉坚定自信的眼神让父亲放心,决定让他去独闯。


这年,陈慈黉28岁,风华正茂,成熟稳重,血气方刚。他带着父亲的期望,只身挺进暹罗(泰国)!


在波浪滔滔的茫茫大海上,木船日夜兼程,艰难前进。慈黉饥肠辘辘颠簸在风浪中。有一天夜里,风大浪高,突然,狂风暴雨大作,他乘坐的船顷刻被掀翻,幸亏他反应快,抓住一支船桅,紧紧抱住。他被风浪刮着,不知过了多久,他在海滩上醒来时,才知道自己已到曼谷。


火砻发家 鸿业大展


气候炽热、土地肥沃的泰国,稻穗金黄,颗粒饱满。在稻香的时节,最初靠人工石砻石磨加工稻谷,效率低下。陈慈黉学习西方先进做法,投资购进碾米机器。在泰国,这种机械碾米厂,被称为“火砻”。


1871年,陈慈黉在暹京湄南河畔创建了首家火砻,从石砻到火砻,碾米业迎来一个飞跃!同年,陈慈黉创设“陈黉利行”,大展拳脚。


19世纪70年代中期,暹罗(泰国)火砻业的重心,逐步由洋商转入华商之手。因为洋商火砻的营业范围,仅限于代人碾米,且收费过高,所以暹京一些大米出口华商纷纷向欧美订购火砻机器,自行设厂用机械化电力碾米。陈慈黉经营的陈黉利行,加大发展火砻业和航运业的步伐,拓展暹米进出口业,向“香、叻、汕”(香港、新加坡、汕头)等地直销。


至80年代,陈慈黉在暹京开设的火砻增加至2家,每天加工能力近200吨,命名为“乾利栈”“隆兴利”。随着经营规模的发展,陈慈黉把经营范围扩大到新加坡和越南,在新加坡创设“陈生利”,在西贡创设“乾元利”,在汕头创设“陈万利”,形成“香、暹、叻、汕”经济体系。


19世纪90年代初,陈生利行由陈慈黉独资经营,后改名为“陈元利行”,也即是暹京陈黉利行在新加坡的分行,重点经营暹米的运销。陈元利行在新加坡十八溪畔拥有一排栈房,用来堆放暹米和其他出入口货物。此外,还以“九八佣”形式为曼谷、西贡、仰光的中、小火砻主代销他们加工的暹米、安南米、缅甸米。这是陈慈黉开拓区域性经营的又一重大步骤。


陈慈黉在香港设立专营暹米的分行——陈黉利分行,位于古老的南北行街。随着火砻业和大米贸易的发展,陈黉利分行在香港近海的西环一带建造很多栈房,可以同时堆放每包100公斤的大米几十万包,成为香港著名的大米入口商和批发商。


西贡是近代东南亚三大米市之一,对善于开拓区域性经营的陈慈黉来说,自然不会错过在越南经营出入口业和开设火砻的良机。果然,陈慈黉在19世纪90年代亲自到越南西贡创设乾元利行,位于堤岸巴黎街37号,他在这里创设一家拥有两条生产线的大型火砻。


与此同时,陈慈黉迅速组建新船队,发展航运业,建设码头,这对陈黉利家族企业发展如虎添翼。


至此,陈慈黉已在泰国、香港、新加坡、汕头等地全面运作,推进区域性整体经营,总行旗舰店设在香港。香港是远东国际贸易的转运中心和金融中心,又是“香叻暹汕”贸易体系的枢纽,所以香港乾泰隆行对于黉利家族开展进出口贸易,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区域性贸易的扩大,陈慈黉在汕头设立黉利栈,经营出入口业和钱庄。这时期顺风顺水,财源滚滚。原前美副书记陈作松说:“听乡里老辈人说,有一年陈家分股金,银元堆小山。一时数不过来,只好用簸箕来量”。足见当时营业之旺盛和财力之雄厚,怪不得战前潮汕流传着一句话:“富不过慈黉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30年代初,陈慈黉家族在暹京已拥有7家火砻了,每天能加工大米1770吨,最高达2000吨。这7家火砻共占地约400亩,还设有配套的谷仓、米栈和运输物流的专用码头、电船、驳船、货车以及专业化的码头工、仓库工等。火砻规模在暹京首屈一指,稳居龙头地位。


到20世纪中叶,香港的百年老字号,仅存乾泰隆一家直至现在还巍然屹立,成为香港一家历史最悠久的华人商号。


为提高黉利各埠各业的流动资金在区域性经营中的使用率和增值率,陈慈黉的次子陈立梅于1912年在暹京、香港、新加坡、汕头、槟榔屿、西贡等地设立“黉利栈汇兑庄”,以供各埠联号及客户调用资金,方便近支远付、近汇远兑等钱银周转,直接为家族企业和客户服务。同时,汇兑庄又可以在频繁的一记一兑汇票操作中收利获益,一举多得,进一步壮大黉利家族在区域性经营中的经济实力。1933年7月1日,黉利栈汇兑庄改为黉利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香、叻、汕设分行,在西贡、槟榔屿等地设办事处。此外,还在暹、叻、港、汕等地创设批馆业,往返于东南亚与潮汕之间,为华侨服务,加强银信流通。随着事业的发展和业务的需要,陈黉利行又在暹罗设立第一家保险公司——銮利保险公司,“銮”字取自陈慈黉的别名“陈步銮”中的銮字。还有,接手暹京《华侨日报》,新建鹤芳烟草公司、奔蓬荣华有限公司等。至此,黉利家族企业形成多元化经营格局,进入鼎盛时期。


慈黉故居 名冠岭南


陈黉利家族给后人的贡献之一是在家乡前美建筑了十多座豪宅,最有代表性的是既华丽又古朴、中西合璧的陈慈黉故居。她成为传给后人的文化瑰宝,至今是汕头一处旅游打卡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1903年,陈慈黉的次子陈立梅已成长为气宇轩昂、独当一面的青年才俊。陈慈黉把统辖黉利各埠企业的重任交给他,自己回老家建设宅第,颐养天年


据前期黉利族谱记载:“黉利家族集团创始人陈慈黉,虽寿届高龄,仍精神矍铄,每以处世之义方、经商之要略训勉其子孙。其后人克承先绪,以发扬而光大之,皆先生熏陶有方之力也!”


陈慈黉落叶归根的家乡情结甚为强烈,他回到前美老家,为父亲修葺坟墓,在墓的四周种上果树,让父亲可以在大树下乘凉。他摆上父亲最爱吃的果品,虔诚地拜了三拜,说:“父亲大人,儿子来看您了,儿子一定实现您建祖厝、荫子孙的心愿。老厝在,根就在,您老人家放心吧!”他噙着眼泪说完,又拜了三拜。


陈慈黉家族在前美购地400多亩,先后建设了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和三庐等四座华丽独特的建筑群。建筑面积共2.54万平方米,共有大小厅房506间。既有潮汕民宅建筑的严密与皇家建筑的富丽堂皇,又有西方建筑的敞亮典雅,中西合璧,蔚为壮观。


郎中第、寿康里和善居室三座是潮汕最具特色的“驷马拖车”式建筑,三庐是别墅式建筑。


前三座宅第结构造型相似,主座是潮汕民宅“四点金”格局,两侧为双火巷,火巷的厢房仿照北京故宫的东宫,西宫的建筑模式。大宅中分成若干小院落,构成大院中有小院的“院中院”,大房中有小房的“房中房”。院落外围由两层洋楼环护。大宅制高处还设置了具有瞭望功能的角楼,可以纵观全院,便于防盗防火。二楼的西式天台与斜屋顶相接,既是天台又是通道,可俯瞰四院。院内的门、窗、墙装饰细致、典雅,雕梁画栋、琼楼玉宇,处处可见,令人啧啧称奇!每座建筑的屋顶、长巷、楼梯、天桥和通廊迂回曲折,点、面、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形成内低外高的“四水归一”方形大庭院。


据说陈家专门安排一个负责开、关门窗的佣人,每天天刚蒙蒙亮,佣人开始开窗,开完所有的窗,已经是吃午饭的时辰了。午饭后又开始关窗,当所有的窗都关上,天已全暗下来。


可见陈慈黉故居的规模之大,已略见一斑了。


陈慈黉故居四座宅第,分属于他的三个儿子:立勋、立梅和立桐。慈黉爷原本生了四个儿子,三子立群在小时候就夭折了。


大儿子立勋的“寿康里”,占地面积4097.2平方米、大小厅房116间;二儿子立梅的“郎中第”,占地面积1506.1平方米,大小厅房158间;小儿子立桐的“善居室”,面积最大,比两个哥哥的总和还大,占地面积6861平方米,大小厅房202间。


最先动工的是郎中第,俗称“老向东”,始建于1910年,建了10年才完成。郎中第的取名,有一番来历,据族谱记载:传说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华东江苏海州遭遇大水灾,清廷派员到南洋募捐赈灾。当时刚接管父业不久的陈立梅,心怀大爱,捐出巨款,但他不扬名,冠以“无名氏”。清廷为表褒奖,授予他“郎中”街(改为“衔”)。这是慈黉家族的荣誉,也是陈立梅历史上一个亮点,故宅第取名为“郎中第”。郎中第在“驷马拖车”的传统建筑格局上,增添了“双龙虎、双庭院”的建筑特色。


寿康里,俗称“向南”;善居室,俗称“新向东”;都始建于1922年,寿康里在1930年竣工。而善居室到1939年还未建成。寿康里在“驷马拖车”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庭院前建成栏杆式围墙,透过围墙可看到外面道路过往的车马和天然的护城河。东北角特意建造一座双层“小姐楼”,作为未婚姑娘读书住宿的闺房。特别有意思的是,小姐楼并非中国传统的“庭院深深”,而是颇为“开放”,北面有高及二楼的门楼,二楼设有阳台,小姐们可以凭栏远眺,观看日出日落,赋诗吟唱,欣赏投射在院外荷池上的斜阳。想象一下,美女配美景,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


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了,善居室无奈停工。它保留“驷马拖车”格局,又增加了南北书斋楼、亭台楼阁和双后包,加上西式阳台、拱门、圆窗等特色建筑,是陈慈黉故居中最大型、最宏伟、最壮观的宅第。善居室虽是幼子陈立桐的宅第,但他在建设期间就去世了,建造事务全是他的夫人李彦芝打理,陈家因同情她年轻守寡,善居室成为她的寄托,象征着她在陈慈黉家族中的地位,也就任她高质量高水准挥霍了。


别墅式的三庐是寿康里的附属建筑,占地面积799.2平方米,有厅房30间,是陈家用来接待客人的客舍,也是族人议事的地方。


说陈慈黉故居是一部潮汕传统工艺装饰艺术大全,一点都不为过。豪宅中的木雕、石雕、嵌瓷等潮汕特色工艺无处不有。花卉、鸟兽、虫鱼、民间故事、民俗风情……比比皆是。如:善居室中厅的“传叶堂”匾,釆用金底黑字,显得质朴又不失华贵,庄重和谐;屋檐下的“松鼠葡萄”“喜上眉梢”“伏虎松鹤”,石壁上的五幅石雕,三幅岁寒三友“松竹梅”……汇集沉雕、浮雕、通雕、圆雕等石雕木雕工艺形式,明暗对比强烈,前后层次分明,在光影变化中突出隔、透、漏的艺术效果。


我在参观过程中被中厅拜亭通向火巷的两条石质平梁上的石雕紧紧吸引住,只见它以平梁浮雕为中心,组成上有木雕、下有石雕的“三体合一”工艺集锦。不由得赞叹:“哇!就像一幅幅立体的国画!”


此外,门窗、砖墙、梁柱,都采用中西合璧工艺装饰,显得清丽、典雅。最吸引游客眼球的是镶嵌在墙上的意大利釉面瓷砖,历经一百多年却鲜艳如初!还有那绘上山水、花卉、人物泥塑的花岗岩石门框、漆门扇、门肚等等,动作逼真、神情灵动,栩栩如生!潮汕工匠们用双手将粗糙的石块磨得像面镜子,光滑照人,如此精湛技艺,令人赞叹不已!


还有很多很多,难以尽述!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前美村老人跟我说:“在长达十七、八年的建设过程中,码头的轮船源源不断从外国各地运载来瓷砖、大理石、马赛克、红毛灰(水泥)等,留下这条河道,现在成为村里的护城河。”


知情者给我说了很多关于陈慈黉“起厝”的趣谈,如:“慈黉厝、皇宫起(建)”“慈黉爷起厝,爱嫌勿呵啰”(夸奖)“慈黉起厝,好慢孬猛”等等。


传说陈慈黉做事历来注意信誉和质量,做人如此,经商如此,起(建)厝也是如此。他注重建筑质量,近乎苛刻,建“郎中第”期间,历经十年才建成,期间就因不甚满意,反复三次推倒重建。他只求好,不求快。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工人动作粗急,神情烦躁,即上前和气地询问:“你是不是家中有事?”工人支支吾吾。慈黉爷见状,叫来工头先付工钱给这个工人,笑着说:“有事先去理,完事再来做。”


我们要感谢慈黉爷,精雕细琢,像“做粿”一样“起厝”,才能使建于一百多年前的陈慈黉故居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给后代留下一个完整、精致的建筑精品。浩大的工程,独特的工艺所产生的魅力与焕发的风采,无不体现陈慈黉的文化品味和国家情怀!陈慈黉故居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陈慈黉故居,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它所涵盖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故居主人当时建造的初衷了。


四永一升平 商贾云集


曾记否?1980年上映的电影《红牡丹》,火爆全国。女主角姜黎黎骑马驰骋在小公园一带的道路上,蒋大为的《牡丹之歌》家喻户晓。这部影片中展现三十年代街景的镜头就是在汕头“四永一升平”等街区拍摄的。


这次笔者奉命写陈慈黉家族故事,我在采访中才知道“四永一升平”原来是陈慈黉家族投巨资建设的!


在陈慈黉看来:“建置物业非常重要,万一生意失败,才不致无路可走!”


创业之初,陈慈黉重点建置的是结合当时经营进出口商品所需的栈房、仓库、宿舍、办公场地等。到了他儿子陈立梅和孙子陈守明等接管家族企业后,企业更进一步发展,从火砻业到航运业、银行业、保险业、侨批业等,羽翼越来越丰满。陈慈黉引导儿孙们广置物业。

19世纪30年代,陈慈黉家族把投资战略的眼光投向汕头,投巨资建造“四永一升平”。


为什么呢?据黉利族谱记载,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1929年至1933年,世界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生产萎缩,市场萧条,物价暴跌,导致暹罗一部分经营火砻和进出口的华商先后陷入破产的困境。黉利家族由于经营得法,仍有盈利,需将资本进行战略转移。二是暹罗民族主义抬头,1919年,曼谷出现《远东之犹太人》一书,详述中国人在暹罗经商经过,特指华侨每年汇款回国,无异吸食泰人血肉,暹罗的财政必因此而干枯衰萎,欲望国家富强康乐,非将这帮东方之犹太人逐出泰国不可。此书无刊明作者与出版社,据说是受暹罗政府暗示刊发。三是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该法第二条把“建筑业列为受奖励的第一项实业”;第五条规定“华侨兴办实业,其需要材料及其生产物品,予以运输上的便利”;当时主政南粤的陈济棠,在迅速转发南京国民政府文件的基础上,接连颁行广东省政府的《令拟保障实业招致华侨投资具体方案》等一系列鼓励、保障华侨投资的政策、法令及措施,为华侨在广东与汕头兴办实业起着引导和护航的作用。与此同时,汕头市政厅改为市政府,正是陈济棠主政广东八年的开始,市政府对黉利家族在汕头广建楼宇表示欢迎和支持。此外,黉利家族从陈焕荣、陈慈黉开始,已先后在澄海,汕头购置了大量土地,做了充分的土地储备。


在这种形势下,加上黉利家族严厉的祖训家规:一是立下根在前美的爱国爱乡爱家的传统观念;二是维护家族利益,一代一代把家族企业经营得长盛不衰;三是立下不准变卖家族物业房产的家规。


具有风险意识的黉利家族未雨绸缪,防备暹罗他日排华,20-30年代,黉利家族仍然保留中国国籍,不打算在英国殖民者统治下的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法国殖民者统治下的越南兴建大量楼房。而当时,是汕头港口贸易的鼎盛时期,商贸在全国居第七位,港口吞吐量居全国第三位。天时、人和、地利诸具备在汕头投资,黉利家族作出历史性抉择,在家乡汕头投资房地产!


紧接着,黉利家族第四代掌门人陈守明,迅速成立汕头“三利”公司,即由黉利栈、陈万利、乾利行三个公司调员组成,同时调拨巨款,集中大笔资金投入建设永兴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等多条街道楼房群,俗称“四永一升平”。后又扩大到商平路、海平路、安平路、福合埕和中山公园一带,共建楼房400多座,占当时汕头新旧楼房总数的十分之一。


“四永一升平”道路两旁的建筑群,骑楼连排,铺面成片。拱形窗、圆形门等中西合璧的“红毛灰”建筑比比皆是,富丽的洋楼客栈一座挨着一座,小公园至西堤码头繁荣昌盛、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此壮举带旺了汕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少华侨华人一踏上汕头故地,必来“四永一升平”走一走,看一看,感慨地说:“看到这些老椅楼,就想起汕头埠的流金岁月,百载商埠的美名由此而来!”  


可以想象,30年代港口吞吐量全国第三的汕头,该是何等的商贾云集、贸易旺盛的景象!陈慈黉家族对汕头当年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永一升平”成为汕头发展史上宝贵的见证物,承载着千千万万华侨华人的乡音乡愁!


崇文重教 乐善好施


陈黉利家族创建的成德学校校门冠首:“成才必讲合群爱国,德育徵诸淑性润身”。这付对联(改为“这副对联”)表达了创校先辈陈慈黉的育才理念。


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自幼贫穷失学,深知“无文无墨”之苦,他开始发迹后,就不惜重金“延名师、课子侄”。他把幼年的慈黉留在家乡读书。陈慈黉谨记父亲教诲“开卷有益、刻苦读书。”他掌管父业后,把在泰国出生的9岁儿子陈立梅“挈回原籍,延师课读”,使立梅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海中逐渐长大成人。23岁时就以令人惊叹的才华担起家族在海外的全部事业,成为20世纪泰京侨界中的风云人物。30岁当选泰国中华商会第一至第三届副会长,33岁当选为第四届会长。


陈立梅的成才,使陈慈黉更加重视培育后代。他晚年回乡之后,带头联络隆都域内许、陈、金、林、吴、黄六大姓乡绅,合力捐资重修隆都文祠,为全乡学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在郎中第里建“舍南”“舍北”书斋,在善居室里建“兰室”“蘧庐”书斋。1907年,陈慈黉以古祖家庙为址创设私塾,后改为小学堂。孙子陈守明、陈守镇等后辈就在此时入学读书的。隆都内陈姓子弟竞相送子来此求学。如,解放前任过饶平民选县长的陈秉元,就在这里读书成才。后因要求入学者太多,供不应求,陈慈黉又出资再建设一所分校,这所学校成为粤东地区最早的侨办学校。


1912年,小学校定名为“成德学校”。以重金聘请名儒任教。每年,黉利香港乾泰隆行拨现金4000银元作为学校经费,几十年源源不断供应不辍。由于资金充足,教职员工待遇优厚,老师尽职尽力,教学质量甚好。


1932年,第四代掌门人陈守明赠与巨款,到上海购来一大批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仪器、动植物标本、人体全副骨骼模型、各种大辞典、文库丛书、文学名著等,大大充实了教学实验室设备和图书馆书籍馆藏。学生大开眼界,知识广为增长。这所学校无论师资和设备都一流,超过当时的中级学校水平。


解放后,陈慈黉家族仍然继续关心家乡的学校建设,如:捐巨资扩建前美小学,创建隆都华侨中学,重建前美业余剧团。1993年捐款重建前美学校校舍和教师宿舍,1994年新校落成,黉利家族派出子孙陈承昭夫妇为代表前来祝贺。1996年,第五代代表人物陈天禧对扩建隆都中学、新建学校大会堂等鼎力赞助,慈善壮举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陈慈黉乐善好施、有求必应的故事在隆都、在前美的村民中广为流传。


据1935年编撰的《广东通志稿·货殖传》“陈步銮”(即陈慈黉)条中记载:潮地苦水患,堤决淹沒田园庐畜。步銮设法倡修,不分畛域。复开水闸以润土田,浚河源以利汲水。


19世纪末以来,陈慈黉出资开浚河渠引来溪水,解决了村民急需的用水难题,消除了长期为争夺水源而引起的事端。先后出资修筑道路几十条,从此乡间道路通畅,村民安居乐业,邻里和谐。


有一件事令乡亲们至今津津乐道……


有一次,前美有两个小村发生纠纷,引发械斗。各自拿着锄头、扁担互相斗殴。在这危急的关头,有长者请来慈黉爷出面裁决。当时,陈慈黉已年过花甲,身体不适,仍不顾路途之辛苦,前往斗殴现场劝架。开始时,双方互不相让。后来,在慈黉爷的劝解下,双方同意和解。但提出条件:“和解可以,对方必须请戏班来演戏给我们看,以示道歉!”对方乡里老大也提出同样要求。陈慈黉听了,都笑着替对方答应下来。结果,双方都如愿以偿看戏班演戏,化干戈为玉帛。事后,他们才知道,原来请戏班演戏并付款的,都是慈黉爷一人所为。双方顿觉羞愧,感恩不尽。都表示从此要和睦相处,以谢慈黉爷的一片苦心。


原前美村副书记陈作松给我讲了一件事,这件事也让村民们感动不已。有一年干旱失收,租户交租有困难,斗胆来找陈家管家,要求减租。管家向慈黉爷报告,陈慈黉说:“把谷租全免了。你到村里、田头去了解,看还有困难的租户没有,如有都把谷租免了”。


1918年,潮汕大地震,村里村民很多房子都倒塌了,那些家境贫寒的村民无力修葺,正愁苦无奈,陈慈黉即出资替他们把房子修复了。贫苦乡亲要“过番”谋生,缺乏旅费,只要求助于陈家,便可免费搭乘陈家的船只。陈家还开设了一个药房,让有病痛的村民免费看病服药。


陈慈黉在海外也同样体恤员工和有困难的人。辖下各公司、分公司的员工都可以免费住在黉利的宿舍或楼房。初到泰国谋生有困难的乡亲投靠到黉利公司的,都一一接纳,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在暹、叻企业界被传为佳话。


关于陈慈黉崇文重教、乐善好施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前美四乡六里的乡亲都竖起大拇指:“慈黉爷是个大善人呀!”


家和业兴 根在前美


“家和万事兴”,这是中国人、也是潮汕人祈祷的心愿。陈慈黉家族近二百年演绎了这个传统观念,至今已历六代人。生生不息,家业兴旺,是“富甲南洋”的华侨大家族,曾被誉为“泰华八大财团之首”。


2018丙戌年,是个大吉旺年。汕头暖冬如春,桔红草香。在这个好日子,陈黉利家族第五代掌门人陈天庆、陈天禧等后裔一百多人,从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回到家乡汕头,风尘仆仆地来到萦系在心头的老家前美村。


一踏上故土,看到前美村一派生气勃勃的美丽乡村新景象,黉利后辈们甚感欣慰。乡亲们敲起潮汕大锣鼓,奏响潮曲,热烈欢迎海外亲人的归来。


儿孙们来到陈焕荣、陈慈黉等先祖的墓前,齐齐跪拜,虔诚地说:“老祖先辈们,你们一直眷顾的儿孙回来了!我们一定把黉利事业踵事增华,我们要把前美建设成集文旅、康养、现代农业于一体的宜居宜游的岭南历史文化名村,请先祖们放心,安息吧!”


翌日,黉利集团董事会主席陈天庆主持召开了家族会议。陈天庆虽寿高耄耋,仍精神矍铄,老骥伏枥,慈祥的笑容总挂在脸上。


他不紧不慢一字一句说:“各位黉利家族股东们,今天黉利集团属下三位大股东香港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天禧,泰国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天中,新加坡董事、总经理陈树理和黉利后裔们共一百多人欢聚一堂在汕头。咱们要牢记先辈的教诲,记得胶已是中国人,汕头人,咱们的根在前美。坚决维护黉利家族利益,弘扬发展家族产业。我94岁高龄了,天禧75岁,天中73岁,最年轻的树理也60岁了。俺要在有生之年,把家族事业做好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陈天庆看了看全场鸦雀无声聆听他说话的儿孙们,最后把眼光停留在角落里的堂弟陈建生身上,继续说:“我们黉利集团拟在隆都前美投资建设“《潮韵·侨乡》风情前美”华侨文化旅游景区,为使项目落到实处,专门成立汕头市黉利华侨文化投资公司,在市中心的世纪大厦购买写字楼七百多平方作为公司办公地址,任命第五代陈建生为董事、总裁,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建生,你把项目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陈建生总裁向在座各位深深鞠了个躬,说:“各位股东,《潮韵·侨乡》项目是在祖国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的新形势的沐浴下而应运而生的,这个项目初定目标规划用地4300亩,总投资60亿人民币,首期约投28亿。以陈慈黉故居建筑群为基础,打造潮汕文化、华侨文化产业。我将殚精竭虑把家族的理念和文化做下去,吸引全球各地的华侨华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前来寻根。我愿意做家族文化和事业的开荒牛!”


陈建生年刚知天命,年富力强,他接受我采访时说出了肺腑之言:“当我接到家族前辈交托这个重任时,我心里纠结了很久,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我在上海有自己的公司,已经进入了春华秋实的轻松时期。但我想,家族长辈都有落叶归根的情结,中间因故中断了一段时间,如果我不做,就断层了。我还说服大学刚毕业的独生子陈淦文来公司工作,重温家族的艰苦奋斗史,学习家族的团结精神,传承家族文化,使黉利家族事业生生不息地做下去。”


陈慈黉家族从1825年开始,至今已近二百年历史,根深叶茂,子孙众多。第一代是被称为“船主佛”的陈焕荣,他生于1825年,1890年逝世,享年67岁。他从船工到船主、到在香港创办“乾泰隆”行,逐步发迹;第二代掌门人陈慈黉,1843年生,1921年逝世,享年78岁,是陈焕荣的长子,幼年在家乡前美读书,12岁跟随父亲到香港学习经商和航行,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很快熟悉了经商之道,接手乾泰隆,成为香港进出口米业的巨商。1971年只身到暹罗创立“陈黉利行”,开设电动火砻,加工大米业得到快速发展。陈黉利行从此兴旺至今,成为经久不衰的家族企业;第三代掌门人陈立梅,是陈慈黉的次子。他1881年出生,1930年逝世,享年49岁。年幼时期也在家乡前美读书。刚步入弱冠之年,他就奉父命赴暹罗,协助管理黉利产业。1903年,他正式接过父亲的担子,除继续发展火砻业外,还发展火船航运业,促使中国、香港、东南亚的贸易发展。此外,创设黉利栈汇兑庄和批馆业。历任暹罗中华总商会第一、二、三届副会长和第四届会长,连任泰国早期火砻公会会长,对中泰慈善公益事业做过很大贡献;第四代掌门人陈守明和陈守镇兄弟,陈守明是陈立梅的次子,陈守镇是三子。陈守明1904年生,1945年去世,陈守镇1905年生,1982年逝世。两兄弟年幼时都在前美读书。1920年,陈守明奉命赴暹罗学经商,1928年,接手黉利各埠各企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1933年创办第一家商业银行——黉利栈银行,摆脱了对外国银行的依赖和制约。此外,创立第一家保险公司——銮利保险公司。与此同时,进军汕头房地产,建设“四永一升平”街区。这个时期是陈黉利家族企业的鼎盛时期。陈守明去世后,黉利家族企业由陈守镇接手。1935年,陈守镇作为泰华最大的火砻主——黉利7家火砻主的代表,膺任新公会第一届主席,他掌管黉利家族企业达37年之久;第五代代表人物陈天庆、陈天禧等黉利家族“天”字辈。他们同心同德维护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遍布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现黉利家族拥有企业超过250家,财富总值数不清。现在家乡汕头致力建设“《潮韵·侨乡》风情前美”项目;第六代子孙与时俱进,深造求学,与世界接轨。他们具有现代管理理念,承载着前辈的深情厚望和爱国爱乡家国情怀。正像陈天禧所说:“无论走到哪里,都清晰牢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根在前美!”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陈慈黉家族故事还在继续……

(发表于2023年第五期《潮声》)



作者林璇釆访知情者陈作松


作者到陈慈黉家乡现场釆访


《根在前美》主人公陈慈黉


2007年,陈慈黉家族52人到前美老家合影


陈慈黉故居


陈慈黉创办的《成德学校》旧址


陈慈黉故居中历经一百多年的意大利瓷砖和地砖


陈慈黉故居中的一角


现位于世纪大厦的“汕头市陈黉利华侨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采访黉利华侨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建生(中)


——END——


作者简介:林璇,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报告文学特约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汕头市作协顾问、市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月刊》汕头站顾问、曾任汕头作协秘书长。正处级国家公务员,当过作家代表、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等。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专著《时代印记》《创业者的脚印》等;先后在国家、省、市主流媒体《报告文学》《文艺报》《海内与海外》中华《诗词月刊》《广东文坛》《作品》《粤海散文》《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国际日报》《京华中原联合》《华夏纪实》《汕头日报》《潮声》《文化汕头》等海内外报刊刊登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评论等文学作品三百多篇两百多万字。多篇作品获国家、省、市、国际奖项。

来源:广东报告文学,作者:林璇

颍川陈氏家族
弘扬陈氏优秀文化,传播陈氏正能量,增进宗族情谊,搭建共享平台,推动宗亲公益事业,共创陈氏辉煌!团结、互助、奉献、共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