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颍川陈氏家族”加入陈氏大家庭!
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避难出奔齐国,改称田氏,其后裔在战国时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国所灭。齐王建的第三子田轸,在齐国尚未灭亡时便投奔楚国,后当上宰相,被封在颍川,并改回陈姓,成为颍川陈氏始祖。此后,颍川陈氏瓜瓞连绵,生齿甚众,成为颍川名门大族,“颍川”也因此成为陈氏重要郡望。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对政治起着巨大的作用,士族名士成为士大夫的核心。
颍川陈氏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
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其中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有专传。颍川陈氏作为当时的一流高门,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也撰有《陈氏谱》一部,可说是陈氏最早的私家谱录了。可惜经历代丧乱,该谱已不复存,但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时曾征引该谱,是以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世系资料。根据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据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风流的颍川陈氏家族史卷。
第一代:陈寔(104-187)
陈寔(实),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少时家境贫寒,曾在县里作小吏,做事任劳任怨,而又有志好学,受到县令的赏识,让他去太学读书。后来陈寔先后任郡督邮、功曹,深明大义,诎身伸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其高迈的德行为远近所叹服。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司空黄琼选任为闻喜长,后又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长。在地方任上,陈寔以德施治,关心、爱护百姓,邻县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迁居到他属下的地方。后来沛国相违法赋敛,加重百姓负担,陈寔无法阻止,便辞官归里。
陈寔德冠当时,成为远近宗师的名士之首,荀爽、贾彪、李膺、韩融、王烈、管宁、华歆、邴原等都曾向他问学。陈寔作为名士领袖的活动为各方所关注,按照贤人上应星象的说法,陈寔出行,据说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从观测德星(即木星,旧谓主祥瑞之星)出现上也看出来了。
东汉末年,宦官弄权,大兴“党锢之祸”,对士族名士进行迫害。延熹九年(166),李膺等二百余人受诬为党人,被捕下狱,陈寔也在其列。其他人大多逃避求免,但他却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大义凛然地自请入狱。第二年才遇赦得出。建宁元年(168)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谋除宦官,征辟陈寔为掾属,参与共定计策。但不久事败,窦武等被杀,宦官更大规模地缉捕党人,死徙废禁达六七百人。陈寔再受党锢,隐居在家乡的荆山。
陈寔在乡里,注意以良好的风尚道德感化人们,威信很高,人们都很重视他的意见,认为“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一次,有个小偷躲到他家屋梁上,准备夜间行窃。陈寔发觉后,不动声色,把儿孙们叫到屋里,教育他们要努力上进,正正当当做人,不要象梁上君子那样养成了坏习惯。伏在梁上的小偷听了很受感动,跳下来向他请罪。这事传开后,其他人也都受到了教育,县里盗窃案也减少了。“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就此而来。
党锢解除后,大臣们都纷纷推荐陈寔,朝廷也多次以公相之位相召,但他都推辞了。中平四年(187),陈寔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各地赶来吊祭的有三万多人,大将军何进也遣使出席,为之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陈寔共有六个儿子,其中陈纪、陈谌最有贤名。当时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并称为“三君”。
第二代:陈纪,陈谌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董卓大量进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大鸿胪。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陈谌,字季方。与兄长陈纪一样道德品行俱佳,多次同时受到朝廷的辟召。陈寔曾评论他们俩兄弟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即两人难分高下之意。“难兄难弟”的典故也即出于此。陈谌曾任司空掾,可惜很早去世。有子陈忠,字孝先。
第三代:魏司空陈群(?-236)
陈群,字长文。陈纪子。少时即有杰出的才智。孔融比陈群年长,本来是其父陈纪的朋友,但后来改与陈群作朋友,对陈纪执晚辈礼,陈群也由此显名。初平四年(193)刘备为豫州刺史,辟陈群为别驾。第二年,徐州陶谦病死,陈群谏阻刘备去徐州,刘备不听,果然被袁术、吕布所打败。陈群与父亲陈纪暂时避乱徐州。
建安三年(198)曹操破吕布,辟陈群为掾属,后转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与荀彧、荀攸、钟繇、郭嘉、司马懿等并为曹操帐下的计谋之士。曹丕为魏王太子时,对陈群便很敬重,以朋友之礼相交。延康元年(220)曹丕嗣位为魏王,封陈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及代汉称帝,又进爵颍乡侯,徙尚书令。黄初六年(225)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第二年,文帝病危,遗诏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共同辅政。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为司空,故录尚书事。青龙四年(236),陈群去世,谥靖侯。
陈群在历史上最大的影响,是根据曹魏政权要争取世家大族支持的要求,于延康元年(220)在吏部尚书任上建议制定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设中正之职以评定各州郡的人才,根据评定列为九品(即九等),作为用人的依据。九品中正制晋以后沿用,至隋始废。这一制度进一步确保了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形成了著名的门阀政治,流风余韵,其所养成之门第观念更是影响深远。
史载陈群“在朝无适无莫,雅杖名义,不以非道假人。”对于皇帝的过失都是秘密上书谏阻,不在其他人面前议论皇帝的是非,以致有些官员认为他怕得罪皇帝,不敢说话。正始间编撰《名臣奏议》,朝臣们才从中知道陈群进谏的情况。大家对他的做法和胸襟都很佩服,称颂他是长者。
第四代:大将陈泰(?-260)
陈泰,字玄伯。陈群子。明帝青龙中,除散骑侍郎,嗣父爵。齐王正始中,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以怀柔政策管治边民,恩威并举。后回朝廷任尚书。嘉平元年(249),高平陵之变,陈泰曾出马为司马懿劝说曹爽归罪罢兵。不久出任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升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当时关右雍、凉诸州是魏、蜀交锋的最前线,在关右六七年间,陈泰与郭淮、邓艾等一起曾多次打败蜀国大将姜维,在征战中表现出沉稳勇敢、果于决断的大将之风。甘露元年(256)吴国丞相孙峻入侵,陈泰又任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击退吴军。以后陈泰官至尚书左仆射。当时人们将陈泰与其父陈群比较,认为在学问造诣、教化天下方面,陈泰不如其父,若论练达世务、建功立业,则还超过他父亲。
甘露五年(260)皇帝曹髦被司马昭亲信贾充的部下所杀,司马昭假惺惺地召集大臣们商议解决办法,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说:“能不能找一个地位比他低的人呢?”陈泰回答:“只有找比贾充地位高的,不可能找比他地位低的。”不久陈泰去世,有说是因哀痛呕血而死的。东晋王羲之评价陈泰“垒块有正骨”,意思是说他胸中郁结不平而有刚正的品格。
陈泰死后追赠司空,谥穆侯。儿子陈恂、陈温先后嗣爵。魏末咸熙中开建五等,改封陈温为慎子。陈泰这一支系以后名位逐渐衰微。
陈泰同辈中著名的有陈佐,是陈谌的孙子,官至青州刺史。陈佐的弟弟陈坦,官至廷尉。
第五代:陈凖(?~300年)
陈凖,陈佐子。早年居乡,有声望。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官至中书令。当时皇后贾南风擅权,皇帝痴愚,诸王虎视眈眈,但由于有大臣张华、裴頠、贾模等人共同辅政,朝野还算安静。元康六年至九年(296-299)氐人齐万年反叛,关中震荡,陈凖多次指斥负责指挥战事的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等雍容骄贵,不任军事,荐举由大将周处、孟观指挥作战。陈凖的意见开始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果然梁王由于私隙忌恨周处,让周处为先锋,却只给少数兵马,又断其后援,致使周处力战而死。后来朝廷接受了陈凖的建议,改派孟观督师征讨齐万年,终于取得了胜利。
永康元年(300)赵王伦发动政变,废杀贾后及其亲党,事后陈凖以剪除贾党有功封海陵公。不久赵王伦阴谋篡夺皇位,淮南王司马允发兵讨伐,将赵王伦围困在其相国府东宫内。陈凖暗地里支持淮南王,诓骗晋惠帝派人打出督战的令旗白虎幡,以便淮南王名正言顺地攻入赵王府。可是,派去的人半路上却被赵王收买,假传圣旨,诱杀了淮南王。陈凖本有心袒护淮南王允,到头来擎出的白虎幡反而救了赵王伦。赵王伦不知其中缘故,还以为陈凖有功,提升他为太尉,录尚书事,改封广陵公。不久,陈凖病死,谥号为元。
赵王伦篡夺皇位,自然是大逆不道之事。围绕当时在朝诸大臣的表现,评价也是大不一致。陈凖死后议谥,就有人认为谥号太过了,第二年梁王肜去世议谥的时候,陈凖却又被作为不附伪朝的榜样加以赞扬。这样的争论一直到东晋末年时还在继续。
陈凖的弟弟陈戴、陈徽及从弟陈堪,也都官位显赫。陈戴,一作陈载,早年辟太保掾,后改国子助教。陈徽,任东宫卫队长官太子左卫率,淮南王允讨赵王伦,曾集结东宫兵在宫内响应淮南王。
第六代:陈眕
陈眕,陈凖子。晋惠帝元康初年贾后专政的时候,其外甥贾谧最受骄宠,权势过人,贾谧同时又喜好文学,善为文章,当时洛阳的名门豪族贵游子弟竟相与之结交,石崇、潘岳、陆机、刘琨、左思等二十四个人与之过从最密,号为“二十四友”,陈眕也位居其中。二十四人或为贵戚,或为名门子弟,或本人即为名士。同时,“二十四友”又是一个才士集团,几乎每人皆有相当才气,“二十四友”中的著名文士,几占当时文坛之大半,他们经常在一起宴游题咏,元康六年(296)时的金谷雅集更是蔚为文坛一大盛事。
经过“八王之乱”的几次变异,“二十四友”早就星散,每人的归宿也各不相同。永兴元年(304),陈眕任左卫将军,当时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以皇太弟、丞相身份遥控朝政,东海王司马越联合陈眕要求晋惠帝免去成都王颖的皇太弟身份,复立惠帝养子司马覃为皇太子,同时护持惠帝御驾北征讨伐成都王颖,讨伐大军在荡阴(今河南汤阴)被成都王击败,惠帝被扣邺城,东海王退回东海,陈眕则奉太子覃退守洛阳。不久,胡族刘渊、石勒等势力兴起,天下大乱。怀帝永嘉五年(311)石勒先后攻陷新蔡、许昌,最后洛阳也被攻破,晋军在胡族的进攻面前不堪一击,陈眕也败退江东。
东晋立国后,在元帝、明帝间陈眕还历任尚书、镇东将军、幽州刺史、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陈眕袭封广陵公,死后谥凯。陈眕有弟弟陈匡、陈规。陈匡在惠帝元康时侍东宫,当太子司马遹的陪读。
第七代:陈逵
陈逵,字林道。陈眕子。小时就表现出优秀的才干,为人文雅而有风采,以清纯敏睿知名。东晋成帝咸康七年(341)为给事黄门侍郎。穆帝永和五年(349)为西中郎将,领梁、淮南二郡太守,镇戍历阳。征北大将军褚裒北伐,陈逵领军进至寿春。八年(352)中军将军殷浩再度北伐,进军许昌、洛阳,陈逵担任前锋。不断的征战,最终也难以恢复北方故土。陈逵在淮南的时候,京都建康的一些朋友曾共同邀约到位于当涂的牛渚山聚会,由于陈逵谈论事理非常精妙,众人争着想和他辩论,那知陈逵用如意支着面颊,眺望着远处鸡笼山三国古战场只感叹地说了一句:“孙伯符(即孙策)志业不遂!”于是满座的人都谈不下去了。这则故事被记在《世说新语》“豪爽”篇中。陈逵在南渡士人中非常有名,当时人们将他和谢安、谢弈兄弟作比。他也擅长行草,其书法有羲献之风。陈逵袭父爵封为广陵公,死后追赠卫将军。
颍川陈氏中世系明确、见诸史册较晚的还有陈茂先,他是陈凖的七世孙,陈寔的十一世孙,东晋安帝时袭封广陵公。义熙九年(413)尚书祠部郎荀伯子上奏说陈凖在赵王之乱中对淮南王遇害负有责任,要求削除陈氏的广陵封国。陈茂先上表自辩,封国得以保存。但这时距东晋灭国也只有六七年的时间了,大约在刘宋代晋的时候,和其他前朝旧族一样,颍川陈氏一族的封爵承袭才从此断绝。
颍川陈氏由汉末入于魏晋,子孙历十余世贵显,家族地位历三百年而不坠,可说是魏晋间历史最为悠远的世家大族之一。相比而言,所谓王谢之家也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了。虽然颍川陈氏主支南迁,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定士族,在历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权采取法律形式明确制定门阀序列,陈氏也一直列为颍川首姓。
(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