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谅公,又名陈九四,湖北沔阳玉沙县人。元朝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赤地千里,生灵涂炭,苦难深重,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起义,硝烟四起,群雄并举。友谅公就是在农民起义中发展壮大,以推翻元朝腐败政权为目标,建立起元末大汉政权的。
一、陈友谅生平年考
据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陈氏宗谱》记载:友谅公于元朝延祐七年庚申(1320)十一月十九日卯时,出生在湖北省沔阳府玉沙县宝成乡石板里排湖西南岸的百石垸陈家湾(今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镇石垸村六组)的一个渔民之家。【资料由友谅公胞兄友直公后裔提供】
友谅公在黄蓬湖畔私塾读书五年,聪明伶俐,文墨超群,胸怀大志,他常对父亲说:“在这黑暗的社会里,因家贫不再读书了,帮助操持一点家务,今后我一定要驰骋疆场。”
友谅公成人后,身强力壮,文武双全。公元1340年,他在沔阳府参加武功比武,中了都头,而蒙古族的府官歧视汉族人,把陈友谅降了几级,把应中的都头削成武士,在沔阳府只能担任一个小小的狱吏。
友谅公进入了官场,亲眼看到了“官做贼,贼做官”,四处搜刮民财,官府人员残害百性,腐败行为而使他忍无可忍。他二十岁时,在沔阳辞去元朝官职。在元顺帝至正年间,兵燹匪患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元1341年,他参加农民起义,以红巾为号,扩大义军队伍,率领义军首次攻下沔阳府,速战速决,活捉刘知府,首战大捷,开仓济贫,赢得百姓拥护。从此,他领导的义军部队逐渐地壮大起来。
友谅公率领义军,出生入死,转战南北,与徐寿辉领导的义军合并,共同创建了“天完国”,陈友谅被皇帝徐寿辉封为“汉王”兼兵马大元帅之职。从此,陈友谅的红巾军队伍改称为“汉军”。公元1359年5月,天完“皇帝”徐寿辉被废黜后,陈友谅在安徽涂县的采石矶五通庙立为行殿,接管天完国政权。十八年中,陈友谅领导的红巾军与元朝官兵鏖战数百次,无往不胜。公元1360年5月5日,全军将士、文武百官拥戴陈友谅登基为帝,改国号“大汉”,改年号“大义”,建都九江,从此建立了“大汉”王朝政权。但天下未定,又转向群雄争夺江山的残酷斗争。
公元1363年,“汉吴”两军在洪都鏖战83天,陈友谅获得大捷。同年8月转战鄱阳湖鏖战36天之久,因军事失谋,鄱阳湖大战失败,于鄱阳湖康郎山,陈友谅在指挥船上中流箭身亡,葬武昌蛇山南麓。享年四十四岁,称帝四年。
二、陈友谅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1)友谅公在推翻元朝蒙古人统治汉人的斗争中,作出的贡献和功绩,远远大于朱元璋。现代著名作家兼史学家郑雄发表文章称:”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历史意义,并不亚于项羽与刘邦。且两者颇有相似之点。比如论反秦战功,项羽大于刘邦,论反元功绩,陈友谅也大于朱元璋。(2)在军事理论上,创造了许多被后人推崇的经典语录,如“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的十字战争箴言;提出的“青運接武”,整军治军思想。在以后的军队建设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国时提出的”武運长久”,也不过是友谅公早在六百余年前就提出的”青運接武” 的翻版。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谢明著文说:“陈友谅首创“ 驱除鞑虏,恢复大汉”的命题。是后来的天地诸会,青红诸帮,反清复明的宗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命题也源于此。”
(3)友谅公给荆楚树立了不屈不饶,英勇善战,性烈如火,干脆利落的性格作风。现代荆楚人强悍、不服输的特征,与荆楚文化,与陈友谅本人及其建立的大汉政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被荆楚人尊为”江汉精英、荆楚英豪”的民族英雄。不愧为荆楚历史上组织民众,拿起刀枪,奋勇向前,靠“枪杆子”建立农民自己政权的豪杰。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4)陈友谅一生在造船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纵观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文臣武将,在造船事业上无有出其右者。他设计建造的军用舰船命名“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摘星舰”等扬名历史。不仅为后来郑和下西洋的舰船提供了蓝图,创造了条件,也为我国造船业做出了贡献。制造这些舰船的工匠全都是沔阳一带造船业的行家里手。在造船主事杨从政、李小湖将军率领下,参照从元军中缴获的战舰,设计、制图、构造。造船基地就设在玉沙县桥市乡,沿洪湖西岸的”上官圢 下官圢”两个水寨以及著名的”接驾嘴”上。其中李小湖将军,就是桥市”接驾咀”人,也是陈友谅在因果寺结义兄弟之一。桥市人民为纪念他造船有功,特把桥市沿洪湖一大片水域命名为“李小湖”。桥市地界至今还流传一首友谅公造舰船歌:”造起舰船高万丈,造出舰尾指青天。七十八个划舰手,手把花挠划两边,一敲锣,二擂鼓,杀敌战舰浪涛天。”这首气概豪迈的歌谣,正是当年历史的真实写照。明末钱谦益在《国初群雄事略》云:“陈友谅大船,涂红为号,大者容三千人,中者二千五百人,小者千余人。”由此可知这些船很大很有气势,上下层还有隔音设备。在战争中,每层的人马可以互不干扰,特别是在下层驾驶的船工,无论外面如何兵戈扰攘,亦不影响正常驾驶。中科院历史研究员赵现海评价陈友谅造船时说:“陈友谅的水军数量最多,舰队最为强大,不仅是当时中国,而且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水军力量。”时至二零零三年,施工队在武昌江边打捞起一根长约十米的金丝楠木舵杆,据考古专家考证,是陈友谅战船遗物(现藏临江大道“汉帝典藏馆”)。
三、对汉王陈友谅的评价
元朝末年,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及民族高压之下,友谅公较早地举起了反元义旗,并且始终如一,没有接受统治阶级任何形式的招安,为推翻腐朽的元朝统治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历史功绩堪比推翻秦朝暴政的项羽。正直的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不失英雄本色。正如元末官吏傅箕所记陈友谅:“今阁下以雄毅之姿,英迈之略,纠集群师,起兵汉沔,而威吴楚。凡行师立署,所至之处,能者使才者用,贤而有德者尊礼,俾各遂其性,无意于富贵功名者不强以职,此所以超轶群雄者也”;元末进士周闻孙称:“陈公(友谅)铖镇豫章,政修令行,人心大和、百司庶府,奔走率职。……公以仁义行师,江南数十郡县拱手听令,不占而屈人兵……”;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著文:“国史于陈友谅、张士诚辈辄书寇,夫寇非所言也。彼未我臣,何寇焉。俱田间布衣,仗尺剑起事,虽仁暴悬殊,亦自有幸不幸焉”;民国学者饶汉杰的一句赞叹:“汉江先英,三楚雄风”成为汉王陵墓牌坊匾额,彰显了汉王的荆楚精神和浩然之气;明代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一书中说,“元人失驭,群雄蜂发,逐鹿之夫,所在都有,独陈友谅以骁鸷之势,奄有荆楚,控扼上流,地险而兵强,才剽而势盛”;中国近代思想家、史学家梁启超说:“项羽、李密、陈友谅,时代不同,事业大致相同……这种失败的英雄可供我们凭吊的地方很多”;著名历史学家吴晗:“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民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他的坟墓到今天还在新建的长江大桥下被保存着,供来往游人悼念”;一九二七年,中国杰出政治活动家董必武、罗章龙到陈友谅故居参观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驱虏曾张挞伐仁,襟江据楚汉猶新;已沉霸业随芳草,猶记当年大泽人。洪水滔天雪浪高,江郊山屋困人豪。渔村篝火齐明夜,月里风嚎战沔桥”来赞美陈友谅的救民于水火的豪迈之举。以上才是对汉王友谅公的正确评价。自明建国,无论正史野史对友谅公评价都是贬义的,这是历史的必然,朱元璋坐天下,能对争天下的劲敌评价好吗?民间众生敢说陈友谅好吗?友谅公在九江称帝,建陈汉王朝,年号大义,就说明要恢复汉人的地位,推翻腐朽的元朝政权,坚持聚义宗旨,用义举救天下生民于水火中。至于杀人,历代王朝更瓞那个不杀人,朱元璋攻占太平、池州将俘虏的大汉军将士三千人,一律坑杀。得了天下灭陈家,把陈家沦为疍民丐户。为了巩固朱家江山,屠杀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难道不是杀人吗?不过是胜者王侯败者寇罢了。所以古人云,不以成败论英雄。“友谅奋臂黄蓬,提戈荆楚,屡破坚城,固为一世之雄焉。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也是湖北人,他曾说过:“元末明初,是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奋而反抗残暴的元朝统治,而到了近代,也是湖北人首先发动辛亥革命。这种“首义精神”正是湖北人,或者楚人反抗强暴的特质吧”。
(此传依据荆楚陈氏族谱、监利人物志、明清史书等编篡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