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感受弦歌不辍

旅行   2025-02-05 11:11   浙江  


绍兴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座城处处与历史上闪耀的群星相关。

1月下旬的沈园,蜡梅开得正盛,阵阵清香袭来。说不清多少人为赏花而来,多少人为《钗头凤》而来。

沈园蜡梅丨绍兴文旅发布

沈园原为宋代沈氏私家花园,曾见证南宋诗人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歌。陆游初娶唐琬,伉俪情深,后因母亲之命,被迫离异。

沈园及冷翠亭

1155年春,陆游与唐琬在沈园重逢,陆游颇为感伤,在园中题《钗头凤》词。唐琬以词应和,悲凄欲绝,后抑郁而终。陆游晚年又屡访沈园,作诗追念,使沈园更负盛名。

《钗头凤》题词壁

陆游存世诗篇9000多首,词140余阕,是中国古代诗作流传总量最多的诗人。现在能读到这些作品,首先要感谢的应该是陆游家族的整理保存。1220年,陆游长子子虡将陆游一生诗作汇编,刻成《剑南诗稿》85卷,由此这些书稿才有可能完整交到后人手里。

今天,我们不仅能读到《钗头凤》,还能听到同名艺术歌曲,这要感谢当代的文艺工作者。半年前,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山河·清欢”中国古诗词声乐专场音乐会就有《钗头凤》,钢琴伴奏下,歌唱家声音细腻惆怅,现代音乐与古诗词的意境跨时空结合在一起。

“山河·清欢”中国古诗词声乐专场音乐会

刘怡然《钗头凤·红酥手》丨中央歌剧院

当时我好奇为何曲目单上都是古人作词,今人作曲,直到有一天读到《蒋勋说宋词》才有了答案。蒋勋提到,经过1000年,大部分的词我们今天都不知道怎么唱了。文学留下来的东西比较稳定,音乐很容易流失。

徐渭是明朝时期绍兴的一位才子,《古文观止》里的《徐文长传》写的就是他。到绍兴前,我对徐渭的印象仅限于“癫狂杀妻入狱七年的奇才”。看完徐渭艺术馆,才知道他在书法、诗文、绘画、戏曲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诗歌亦奇亦庄的文学家,青藤画派鼻祖,恣肆张扬的书法大师,与汤显祖齐名的杂剧名家。

徐渭艺术馆丨骆海淼 摄

文章憎命达。徐渭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屡试不中,仕途失意,结婚不久妻子去世,中年癫狂杀继妻入狱七年,去世时只有一条狗相伴。徐渭艺术馆里的一尊雕塑刻画的就是晚年徐渭,一老翁持酒壶而坐,一只狗伴其侧。徐渭在其画作《墨葡萄图》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艺术馆雕塑 晚年徐渭

但徐渭去世后并没有明珠委地。数年后,他的才华被当时文坛领袖袁宏道发掘,袁逢人便夸徐渭,还专门写作《徐文长传》,将这位奇人的生平告诉世人。“笔底明珠”从此拭去尘埃,焕发出璀璨光彩。500年来,他开创的水墨大写意花卉画,影响了明陈洪绶,清八大山人,近代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国画大师。

青藤书屋丨越城文旅

在鲁迅故里,游客络绎不绝,全年龄段参与。坐乌篷船,看三味书屋和百草园,品茴香豆,这样的旅程被称作“跟着课本游绍兴”。不过,也有人反向操作,来“预习”课本。一位妈妈就对孩子说:“以后要学鲁迅的文章了,我们先看一看他家乡什么样。”

鲁迅故里游客络绎不绝丨绍兴文旅发布

鲁迅纪念馆里,不少人在“走异路,求新知”的展板前,重温鲁迅弃医从文的细节。鲁迅“终于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到南京洋务学堂求学,才知道世界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来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第一要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以文艺转移性情,改造社会。因此,后来鲁迅开始介绍外国文学,从事小说写作。

鲁迅纪念馆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鲁迅小说《祝福》发表一百周年,《绍兴年味·祝福专题展》仍在鲁迅故里举行。

《绍兴年味·祝福专题展》丨绍兴鲁迅纪念馆

绍兴民间的“祝福”,俗称“请大菩萨”,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神圣的祭祀活动。参观者在这里可以通过丰富的实物和照片,感受“祝福”的传承与更新。重读小说《祝福》,不仅是向鲁迅表达敬意,也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对未来日子的期盼。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人性的光辉始终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向上向善的基础。百年后的今天,在绍兴,我们看到的是文脉悠悠,弦歌不辍,生生不息。

“祝福”行礼环节丨绍兴鲁迅纪念馆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来源:绍兴古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绍兴文旅发布
越国古都 东方水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