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况:
乔治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地域认同研究》自2019年7月立项,历时5年,多个成果发表于核心期刊。该项目研究聚焦工业遗产的文化传承与再利用,旨在探索“传承促认同”的新文化传承模式,促进工业遗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通过典型案例与对比研究,提出了价值认识、凝练、利用及空间植入的设计路径。项目创新性地提出“寻脉·把脉·续脉”的设计思路,通过文创因子植入,增强工业遗产的地域特色与社会价值,解决设计同质化问题。此外,研究还探讨了适老化设计策略,注重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园区的互补发展,推动工业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活化、传承与国际交流。
▲ 结项报告书
▲ 立项书
项目研究的战略背景和学科背景:
随着社会对文化多样性和历史记忆的重视,工业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地域特色,急需创新的传承模式。从助力学科发展上,目前我国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案例分析,缺乏对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思考。申请人目标一是基于典型案例,探索“传承促认同”的新文化传承模式;二是通过对比研究,提炼出有效的设计路径,实现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利用;三是以“以我为主,理论自觉,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推动工业遗产的再设计与国际交流。
本项目从工业遗产的地域文化延续与设计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设计介入,实现工业遗产的价值传承与再利用,同时实现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
成果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创新程度、突出特色和主要建树:
(1) 创新点
本项目以“传承促认同”为核心线索,提出一种设计思路,旨在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园及社区提供价值认识、价值凝练、价值利用和空间植入的设计路径。研究通过我国成功工业遗产改造的案例分析,探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地域认同之间的关系,提出将特色元素应用于工业文化遗产设计的具体做法。通过“寻脉·把脉·续脉”的场所精神重塑路径,植入文创因子,促进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升级和景观活化,解决设计同质化问题。
(2) 突出特色
在工业遗产的文化传承层面,项目关注地域特色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强调通过设计实践提升工业遗产的吸引力和教育功能。研究探讨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互补发展,提出针对工业社区的适老化设计策略,包括集体记忆可视化、地方工业文化引导和社区养老模式等。通过对申新纱厂工业园区等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一系列策略,以实现工业遗产的空间再利用和文化价值的传承。
(3) 主要建树
本研究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再利用,更强调文化创新意识的提升与社会经济结构的适应。通过深入挖掘西北地区的工业遗产资源和地域文化背景,为空间设计改造注入深刻的地域特色,确保文化遗产的持续活力与教育价值。同时,研究将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再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地位的提升,推动工业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持续演进与创新。
依托本项目发表的成果(论文):
本项目阶段性成果(部分指导获奖):
本项目阶段性成果(作为指导教师获奖):
个人简介:
乔治,1985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生。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委员,环境设计系主任,设计学学科方向负责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从事环境设计及工业遗产理论设计研究。校优秀教师,校优秀青年教师,校科研先进个人,校优秀本科生导师等荣誉。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印全国高校创新设计大赛铜奖”等艺术设计行业奖,指导学生获多次艺术设计行业奖。
先后主持完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文化和旅游部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10余项横、纵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在《装饰》、《家具与室内装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西部人居环境学刊》、《中国园林》、《美术大观》、《包装工程》、《工业建筑》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社会兼职: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理论研究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建筑与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文核心期刊《包装工程》青年编委,《家具与室内装饰》青年编委,期刊《城市建筑》编委,《湖南包装》青年编委,“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评委。
注:本文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其他平台转载请回复“转载”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