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浆中的蛋白和牛奶相当,还易于消化吸收。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的数据,牛奶和豆浆的蛋白含量分别是3.3克/100克、3.0克/100克,这俩数都是均值。 而且豆浆里的蛋白也是优质蛋白的超级明星。整粒大豆煮熟,蛋白的消化率只有65.3%,但是加工成豆浆消化率就高达84.9%,就算是孩子也能轻松消化吸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周吃105~175克大豆,平均到每天就是吃15~25克。 咱们每天要是喝上250毫升豆浆,大豆的摄入轻松就达标了,而且相比于豆腐、豆腐干这些豆制品,它喝起来真是方便。
豆浆里含有的大豆异黄酮,具有微弱的雌激素活性,能帮女性保持年轻态。 更年期雌激素水平骤降,潮热多汗、烦躁易怒等症状找上门,天天喝豆奶也能帮助对抗这些小烦恼,研究发现增加豆制品的摄入,可以降低绝经前和绝经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也能降低绝经前后女性骨质疏松的风险。 除此之外,豆奶里还富含植物甾醇,它可以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植物甾醇吸收多了,胆固醇就吸收少了,所以也推荐有血脂问题的中老年人,每天喝杯豆浆。
市面上的豆浆有包子铺那种当天做当天喝的,不过大都会加糖,其次就是冷藏7—10天的豆浆,如果这两种都不方便,可以买100%纯豆浆粉。 就是配料表里只有大豆/黄豆/黑豆/纯豆浆粉,没有蔗糖、麦芽糖浆、麦芽糊精等成分的豆浆粉。很多品牌都有,它们的蛋白含量都是40%,最小包装是18克或20克,冲泡一包就能满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日吃豆量(15~25克)。
大豆皮和豆粒之间聚集着大量的脂肪氧合酶,大豆磨浆、加热时,脂肪氧合酶会被激活,它跟脂肪和空气中的氧亲密接触,会发生反应生成一系列挥发性成分,这就是豆腥味的主要来源。 生产豆奶时,大豆浸泡完了会先去皮,这会去除大部分脂肪氧合酶,然后还有各种措施来抑制脂肪氧合酶的活性,比如用蒸汽加热灭酶,或用高压来钝化脂肪氧化酶的活力,这都能有效减弱豆腥味。
这是因为普通豆浆只有磨浆、过滤和煮浆的工艺,豆奶却跟牛奶一样,工艺中还有均质这一步,就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豆浆中的蛋白、脂肪细化,蛋白的颗粒会减小,较大的脂肪球也会被打碎,所以豆奶喝起来才跟牛奶一样细腻柔滑。
看配料表,就选配料里只有大豆和水的无糖豆奶,不过这样的豆奶比较少。 市面上绝大多数豆奶,都是加了糖的,喝多了会“甜”出各种问题,比如容易龋齿、胖人、血糖飙升,容易龋齿是因为口腔里的细菌可以把糖分解成酸,然后腐蚀牙齿,胖人和血糖飙升都好理解,针对46万多人的研究就发现,每天多喝一份(250毫升)含糖饮料,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18%。 而控制好糖的摄入,不仅是对控制体重和平稳血糖有帮助,对皮肤也友好,这是因为血糖飙升时,吸收入血的葡萄糖、果糖就会绑架皮肤里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形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就是AGEs,然后皮肤就容易长皱和暗沉,所以含糖的豆奶真的要少喝。
豆浆和牛奶蛋白含量差不多,但是喝牛奶的主要目的是补钙,在这点上豆浆可远远不及牛奶,它的钙含量只有牛奶的1/10。 很多豆浆会宣传,豆浆不含乳糖,适合乳糖不耐受的朋友喝,前半句没错,豆浆确实不含乳糖,可是乳糖不耐受的朋友,最优的选择并非豆浆,而是0乳糖牛奶、无糖酸奶,它们可是比豆浆补钙多了。
这是因为大豆异黄酮的类雌激素活性非常弱,而且还是双向调节的,也就是体内低了就往高点儿调节,体内高了就往低了调节点儿,所以它并不会扰乱孩子体内雌激素的正常范围。 另外,有观察性研究表明,在亚洲女性中,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大豆饮食摄入越多,日后患乳腺癌的风险就越低。
低嘌呤含量食物:嘌呤含量<50毫克/100克; 中等嘌呤含量食物:嘌呤含量在50~150毫克/100克之间; 高嘌呤含量食物:嘌呤含量在150~1000毫克/100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