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之“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4年12月月度人物网上评议环节正式启动。
2024年12月,四川共有4位候选人接受评议!
2024年12月展示人选
高岩
四川省
黄永剑
四川省
刘吉志
四川省
唐耘熳
四川省
欢迎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一起为他们留言评议!活动将持续到2024年12月31日。
候选人事迹简介:
生命之光的传递者
高岩,女,1973年1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党委委员、母婴健康中心主任兼产科主任,四川省产前诊断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2020年,获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授予的“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称号。2023年,获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授予的四川省“卫生健康英才计划”首席专家。2024年,获中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机关委员会授予的2023年度女职工优秀个人。
以实际行动彰显使命和担当
高岩热爱工作,热爱生命,已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9余年,深耕围产医学和妇幼保健相关工作。
作为四川省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四川省母婴安全指导中心的具体执行人,高岩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协助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处,完善便捷的转会诊和救治网络体系,为广大孕产妇提供了更加便利高效的就诊渠道。
高岩不断钻研专业理论,精湛医学技术,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她总是身先士卒,以实际行动彰显使命和担当。在她的带领下,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团队逐渐发展成一支团结协作、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团队,在双胎、胎儿宫内治疗、早产、妊娠期合并症等多种产科疑难危重及母胎医学亚专业方面的诊治能力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为妇幼保健付出心血和努力
高岩积极主动参与并主持各市(州)危重孕产妇的抢救、转诊;同时到全省进行围产医学、妇幼保健等技术服务指导和技术推广,将孕产妇急救技能推广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切实提高危急重症孕产妇的抢救成功率。
危重孕产妇的救治不分区域、不畏距离。高岩主动带队奔赴孕产妇死亡高发地区,从入户开始逐个调查和分析孕产妇死亡原因,并对当地产科医务工作者进行针对性培训和指导,为全省妇幼保健和围产医学付出心血和努力。
一名雪域高原危重孕产妇的成功救治案例就是其中的缩影。2023年5月27日,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收到信息:一位户籍四川雅安市、孕15周的孕妇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家中突发腹痛、流血,送入医院后,经检查,胎儿已无胎心,并且孕妇失血量超过2000毫升,情况十分危急。四川省妇幼保健院联合雅安市妇幼保健院共同追踪孕妇情况。高岩第一时间联系西藏自治区了解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救治支持和技术帮助。经过及时、积极治疗,次日晚,孕妇转危为安。
在行医之路铺满汗水和泪水
作为产科人,工作细微而琐碎,不容出现丝毫差错,高岩深知只有将孕产妇放在首位,才能确保产妇的生命安全与新生儿的顺利诞生。在行医这条路上,铺满了汗水和泪水。2022年,高岩接诊了怀着双胞胎的40岁高龄产妇杨女士,她曾8次怀孕,多次流产。怀孕20周时,还在贵州的杨女士被告知保胎希望渺茫。随后,杨女士在微信公众号看见高岩的成功救治案例,决心从贵州省转诊至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一场跨越500公里的跨省保胎战自此拉开序幕。
了解情况后,医院快速开启绿色通道,高岩紧急收治了杨女士。然而情况不容乐观,一个胎儿已经破水,宫口也开了3公分,胎儿流产已难以避免。此时,医生和杨女士的目标很明确:全力保另一名胎儿!高岩通过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严格把控风险,当机立断为杨女士制定了个性化延迟分娩方案,得以让“小杨杨”在妈妈的肚子里完成这一场生命的加时赛。直到31周,杨女士宫缩再次启动,考虑早产临产,高岩为杨女士做了急诊剖宫产,“小杨杨”终于发出了第一声“啼哭”。
这样的高龄危重孕产妇,高岩遇到过很多,医院的病床空了又满,灯熄了又亮。高岩常说,既然无法选择结果,唯有在过程中拼尽全力,才能给患者及家属最满意的结果。
高岩以其精湛的医疗技艺、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无私的爱心奉献,成为了母婴健康的守护者,生命之光的传递者。她的故事,是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也是对生命最深刻的尊重和爱护。在她的引领下,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团队将继续为每一位孕产妇和新生命的健康和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漫漫白衣路 少年追光时
黄永剑,男,中共党员,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桥头镇增产村卫生室村医。2020年11月获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4年8月获四川省第五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基层卫士)个人。
直面命运
坎坷苦学数载终成医者
1991年,刚满10岁的黄永剑突然感到一阵剧痛从腿部传来,继而全身发烧疼痛难忍,父母赶紧将其送往医院。也就是在那一天,他的人生彻底改变。他被检查出化脓性股关节炎加败血症。虽经治疗仍落下病根,被评定为肢体三级残疾。
“当时挺难走出来的,其实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兵,保家卫国。”人生的剧变,让还是小孩的黄永剑跌入谷底。从此,一个活泼好动、无忧无虑的少年变成了连走路都一跛一跛的残疾人,与儿时的梦想背道而驰。
黄永剑的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的高中生,自学中医的他擅长针灸、拔罐,在当地小有名气。在初中时期,他深受父亲的影响,意识到行医治病是另外一种为民服务的方式。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从此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行医救人的种子,立志要改变“农村医学不发达”的现状。
2000年,黄永剑从自贡卫校毕业后,怀抱感恩,以“学有所成,反哺家乡”这一坚定的意志。他回到了家乡成为桥头镇卫生院的一名临聘人员。次年,他顺利通过荣县乡镇医疗系统统一考试,成为桥头镇增产村卫生室的村医。他回忆道“当时,村卫生室条件简陋,共有4名村医,到现在就剩下我一个。”有的已经转行,有的自己开药房,只有他坚守到了现在。
当问为什么选择留下来?他说:“想到热心淳朴的村民,心里舍不得。我走了,谁给他们看病呢?”这一留,便是23年。
无惧艰难
风雨躬身乡村竭诚为民
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黄永剑只要一有空便会走村串户,挨家挨户问诊走访。哪个孩子该接种疫苗,谁家老人有高血压,谁家有慢性病患者,他都记得,在他心里装着一本全村居民的“健康账”。
他说:“村民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常常不把自己的慢性病当回事是现在基层卫生事业的一大困境”。他们村中曾有一位50多岁的男性村民就是没把吃药放在心上,有一回停药半个月后就出现脑出血,最后不幸去世了。”
说起这些,黄永剑显得有点自责:“我后来一直在想,要是我把这些工作再做细点,盯到他们吃药,这样的意外或许可以避免。”因此,开展健康教育也成了黄永剑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他会不定期举行各种健康知识讲座,并通过微信推送或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增强大家的自我保健意识。“只有了解病人的情况,我才能随时跟进做好医治工作。”如今在村里黄医生早已家喻户晓,只要一提起他,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他是个好医生。”
十年前,村民冯婆婆不慎从高处摔落,导致全身多处骨折,家属找到黄永剑时她已生命垂危。由于病患年岁大,为防止褥疮,他每天多次为她翻身还进行专业按摩,定时观察伤势、查看患肢的血运情况。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冯婆婆在黄永剑的精心护理下,最后竟然好了起来。
如今冯婆婆已9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健康。
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黄永剑用他的无私和敬业,赢得了增产村居民的信任和尊敬。用自己的青春诠释出什么是医者的使命,以凡人之躯守护着增产村的“健康路”。
守望生命尽头
以己渡人诠释大爱
23年来,黄永剑跛着脚出诊3000多次,救治患者近8万人次。平均下来,每个人都被黄永剑医治了近30次。可以说,村民们都被他救治过。
然而命运总是难以预料的。最近几年黄永剑的脚步越来越跛、走得越来越慢,病情的顽固,给他的生活工作都带来许多不便。他说:“以前,我能背诵100位的圆周率,现在只能记到14、15位,而且特别容易忘事。”
现在,黄永剑的脊柱侧弯已经严重压迫心脏且无法手术,等待他的将是身体瘫痪。而他只能靠着止痛药和过敏药度日。尽管身患多疾,黄永剑却很乐观,“我虽然有残疾,又有病,但还是要把村里的病人照管起。”一面是恪守的医德,一面是身体带来的未知风险,他不曾退缩。他说:“能用我的时间,换回别人更多的时间,此生无憾。”
2008年,黄永剑入党了,从此他肩上的责任不仅仅是看病治人,还有作为党员的担当。“只要村里需要我,我将尽心尽力、恪尽职守、英勇无畏,冲锋在前!”
漫漫白衣路,少年追光时。从对前路的茫然无措,到以梦想为灯踏上白衣征程,黄永剑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从医誓言里的每一个字。
他说:“当我选择了医生这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关乎奋斗、关乎奉献,更是关乎对责任的坚守。”
救死扶伤 扎根乡村二十九年
刘吉志,中共党员,1971年11月出生,现任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将军镇卫生院三宝院区医疗组组长、执业医师,曾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四川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等。
传承“妙手仁心”
“我从4、5岁开始,就被父亲装进背篓跟着他翻山越岭入户随诊。父亲就是我的榜样,所以我也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刘吉志说道。
1995年,刘吉志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如今,刘吉志在将军镇卫生院三宝院区担任医疗组组长。下班后,偶尔有村民上门就医,无论多晚,他和父亲总是耐心接诊,从不推辞。
记载“德医双馨”
在刘吉志家中,有数本陈旧且不断被更新的账册,目前已记录了数百个挂账病例。
“刘医生,有小孩落水了,急需抢救。”有一次,刘吉志听到呼救,跑到现场,通过心肺复苏术,成功抢救了一名不慎掉入水沟的小孩。“当时救护车来了,我身上没带钱,刘医生把自己的钱给我,让我先去医院交费。”落水小孩的母亲不胜感激。
一些没有经济收入的老人找刘吉志看病,他从不收费。“谁家还没个难事?能帮肯定得帮!”刘吉志说道。数本账册,刘吉志总拿“挂账”当借口,让数百名村民病有所医。
赓续“勇毅前行”
2019年8月,村里因暴雨水位上涨,淹没了村里的道路,3户村民住房被淹、11人被困,为尽快撤离被困村民,刘吉志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奔赴村民家中,耐心劝说并与救援队一起安全撤离被困人员。被评为“2019年度眉山市见义勇为勇士”后,刘吉志毫不犹豫地将3万元奖金作为特殊党费,全部上交给党组织。
把生命的美酒赠饮天下人
唐耘熳,女,1974年生,民革党员,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小儿外科主任。
她恪守医德、爱岗敬业,患儿和家长都叫她“唐妈妈”;她术业精湛、蜚声全国,在尿道先天性畸形和创伤修复、尿路组织工程重建领域颇有建树,其术式被业内称为“非遗手术”;她关爱患者、播撒爱心,利用业余时间开办国内首个尿道下裂专业的公益性网站“小鸡爱美丽”,为千万患儿家庭带去希望和新生。
耳濡目染 走上从医之路
父亲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基层外科医生,从小耳濡目染让她高考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专业。因为实习时留下的深刻印象,她对小儿外科一直深深眷念,毕业工作两年后,她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小儿外科硕博连读。期间她主动找到小儿外科主任,利用空余时间义务为科室“打杂”。整整5年,当别的女孩忙着谈恋爱、享受青春时,她选择了为梦想坚守。外人眼中她单调失色的青春,却是她简单坚守的快乐,也为她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她的导师、国内尿道下裂权威专家陈绍基教授影响下,唐耘熳选择了当时还比较冷门的专业方向:小儿泌尿外科。
工作起来,唐耘熳秒变“狂人”。自2010年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以来,她已完成尿道下裂手术5000余例。这个手术因为精细技术要求高,且容易发生并发症,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唐耘熳凭着不服输的韧劲和对孩子的心疼,不但带出了一个“非遗”手术团队,并已形成国内重要的尿道下裂会诊中心之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性别发育异常会诊中心。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唐耘熳和陈绍基教授建立了国内首家尿道下裂专业网站“小鸡爱美丽”,让很多绝望的家庭重燃希望。唐耘熳倾注满腔热情,不仅针对家属进行科普教育,还时常分享专业新进展,为同行和下级医生提供教学录像、会诊、病案讨论等等。在她带动下,很多患儿家属现身说法传授经验,也传递着一份温暖。
2012年,网站接到一个来自山东的求助。弃婴小东(化名)因为重型尿道下裂无人愿意领养,善良的叶女士在陪亲戚领养小孩时发现了小东,并将他带回了家。经四处打听找到了唐耘熳,此时孩子已经1岁多了。怜惜孩子的境遇,为了让小东能够尽早站着尿尿,将对孩子的身心影响降到最低,唐耘熳为孩子“插队”手术,并一次性成功矫治。
2019年7月4日,唐耘熳完成了机器人前列腺囊切除术。尿道下裂有一部分病人会因前列腺囊的存在反复感染、发生附睾炎,而传统手术或腹腔镜手术难以保留输精管,从而造成不育。机器人手术不仅手术精细损伤小,而且成功将输精管吻合到与尿道相通,保留了输精管再通的机会,给这部分孩子未来的生育带来很大希望。儿童医院多数没有机器人,而综合医院小儿泌尿很多并不强。唐耘熳利用综合医院优势,在机器人平台实现了技术突破,在非遗尿道下裂手术修复之外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差异化发展 壮大小儿外科
小儿并不是成人的缩影,小儿许多疾患成人很少发生;而有些同样的疾病,成人与小儿处理原则和方法不同。作为小儿外科主任,唐耘熳经常把科室小会议室当做办公室,与年轻医师们一起无拘束地讨论、工作和学习。行医20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科研和教学经验,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对于“纯手工的非遗手术”,她带领团队做同质化,力争让每一个医生都达到一样的标准。
“在科室里工作起来没有任何阻力,唐主任会想尽一切办法支持我们。”唐耘熳鼓励儿外医生技术专科化、差异化发展,在亚专业中再细分专业发展方向。经过不断努力,目前科室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均有固定亚专业方向,包括专门的小儿普外、胸科、泌尿、新生儿、骨科等专科。
组建联盟 惠及更多患儿
我一个人做得好是没有用的!当我救治成功的最后一例患者不在了,这个技术就让它随之消逝吗?”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唐耘熳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小儿尿道下裂专病联盟。
“我们好几个亚专业的医生手术都排到两年多以后了,建立起这种专病联盟,患儿在当地就可以手术。”此举获得了同行认可,也让患者受益。目前,唐耘熳的专业组已经在全国带起了至少5个年手术量200例以上的专业团队,让这些患儿家庭免于漫长的等待和奔波。
在全国小儿尿道下裂专业领域,唐耘熳享有极高的声誉;同时作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她不遗余力地为儿科这个专业鼓与呼。在她看来,声誉、头衔都算不了什么,唯有病人和她热爱的医疗事业才被她视为头等大事,唯愿能将生命的美酒赠饮天下人。
来源:健康中国、中国文明网
编辑:周家艳
点击“阅读原文”,为展示人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