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父母不亲的几个征兆:他一个表现都没有,说明你做父母特别成功!

教育   2024-11-14 07:29   北京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众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咱们今天洋葱学园APP专场直播马上就开始了一站式搞定小学、初中、高中所有科目的同步预习、复习、测验、培优,很多名校都用它帮孩子高效提成绩,记得预约,直接进入直播间↓↓↓


文末还有抽奖福利






你身边有没有这种孩子?

明明能吃完的饭,总要剩最后一口;

催他快一点,他反而不慌不忙,慢得出奇了;

你问他什么,他要么沉默以对,要么回答都行/随便/无所谓;

更气人的是,每次犯了错,批评他,他总是虚心接受,却坚决不改……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你被气得血压飙升,却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心理学上把这种软硬不吃、故意成反调的行为,称为隐形攻击。

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墨菲,曾经给这种行为下过定义:

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会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积的愤怒。

在家庭中,父母往往是强势的一方,而孩子相对弱势。

他们愤怒不满,却又无法直接表达,就会以这种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

图片来源:电视剧《我是余欢水》

我总结了一下咱们生活中常见的隐形攻击行为,大致有下面几种:

  • 拖延磨蹭,越是催他,他越要慢,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 拒绝沟通,装聋作哑,有情绪不表达,对父母态度冷漠
  • 遇到问题喜欢逃避,莫名其妙的掉链子
  • 表面上顺从,但喜欢敷衍,总是轻易许诺,却常常食言
  • 说话夹枪带棒,喜欢讽刺、挖苦,故意激怒他人


这几种表现,其实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隔阂、不够亲密的征兆。而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也许,我们就该停下来审视一下:

自己是不是被隐形攻击了?和孩子的相处,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被动攻击的危害

比直接发火更大



我记得心理学家曾奇峰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

初三学生小勇,学习努力,平时成绩优异。但一到关键考试,几乎次次考砸。

为此,父母想了各种办法,却没能改善这种情况,最终带孩子看了心理医生。

几次引导后,小勇和医生袒露心迹: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大考考砸后,我心里一开始总先闪过一丝快感,然后才会有丢脸和失败的感觉,觉得又让妈妈失望了。

图片来源:电影《云上日出》

为什么考砸了,孩子却会产生一丝隐秘的快感?

原来,对于父母过分看重成绩,小勇的内心一直非常不满。

可理智上他又明白,父母是为自己好,这种不满不能表露出来。

所以,他采取了一种迂回、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

表面上他听从父母的建议好好学习。但那份被积压的情绪,又让他通过考不好来报复父母。

这样一来,父母对孩子无可指摘,却又总是感到莫名的愤怒和难受。

大家发现没有,被动攻击的危害,其实比直接攻击更大。

这场战争没有火药味,却让父母和孩子两败俱伤。

对父母来说,会感觉到身心俱疲,明明为了孩子尽心尽力,却只能看着孩子跟自己越来越疏远。

对孩子来说也一样,他用了最错误的方式,对父母表达不满,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就拿小勇来说,像升学考这种影响人生走向的关键性考试,他都能「故意」考砸,来报复父母。

图片来源:电影《亨利之书》

《隐形攻击》这本书里,还有一段话让我特别有感触:

人们长期以回避的方式做事,终会变得不开心、并且常常有怨恨的情绪。时间长了,会引发很多身体和心理的疾病。比如抑郁症、厌食症等,更严重的还会自我伤害。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都表现出了抑郁倾向。

很多孩子甚至父母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压抑自己,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内耗和自我攻击。

最终,孩子会变得压抑、敏感、愤怒,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这样的孩子,即便将来有所成就,也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快乐的人生,更是无所谈起。



隐形攻击

是孩子在争夺自主权



孩子和父母,本该是彼此关心和守护的亲人。

为什么孩子会像父母会向父母发起隐形攻击?

其实一个孩子出现问题,一定是有潜在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

心理学上认为,人类有三种天生的需求:关联感、胜任力与自主权。

而大多数采用被动攻击的孩子,是在跟父母抢夺对人生的掌握权。

之前看过一本绘本《我是个小孩子,我喜欢假装听不见》,就很有代表性:

闹钟响了,妈妈一遍遍催起床,我翻了个身,蒙着被接着睡。

爸爸喊去刷牙,我一直坐着没动,打着哈欠,挠着胳膊,装作没看见爸爸紧盯的眼神。

吃早餐了,妈妈说了 3 次「你要迟到了」,我才慢吞吞端起牛奶杯……

我们经常说:你越催,孩子越慢。

可能内在的原理,就是很多孩子像这个绘本中的小女孩一样,用假装听不见的方式,告诉父母——我要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

我们的安排为了孩子好,但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不信任、被约束、甚至是窒息感。

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不敢和父母直接起冲突,又想赢得自由。

所以他们像小乌龟一样,缩进厚厚的壳,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抵抗父母的操控。

正如作家李中莹说:每个孩子和父母之间,都注定要有一场战争。孩子赢了是喜剧,父母赢了是悲剧。

我们都该明白,养育孩子,就是一个慢慢放手的过程。

父母只要把握大方向,具体问题上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想法。

而适度的自主权,比事无巨细的安排,更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

图片来源:电视剧《两周》


解决隐形攻击



我在后台经常看到很多妈妈留言,他们也遇到了孩子越催越慢或者跟拒绝跟父母沟通这类的问题。


父母会觉得非常苦恼,不知道应该拿孩子怎么办。


其实我觉得之所以我们是父母,就是跟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我们和孩子,不是输和赢,对与错的对立面。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建议,才能解决问题,共同成长。

 

想要化解孩子的隐形攻击,大家可以试试从这两方面入手。

1

允许孩子发脾气


我很想跟大家分享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拉的一句话: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避免孩子的隐形攻击,我们首先要提供一个情绪被允许、接纳的好环境。

当孩子把自己的愤怒、委屈宣泄出来之后,再教孩子去认识情绪,管理情绪。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位爸爸引导女儿做情绪管理。

爸爸抱着女儿,温柔而坚定的说:

「你可以生爸爸的气,可以生妈妈的气,生妹妹的气,生自己的气,但是记住,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

「你可以扔枕头,你可以发泄,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要说出来,让我知道你的底线。」

允许孩子哭闹,也要告诉孩子方向,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2

冷静、坦诚、示弱


有两种父母的行为,会让孩子的被动攻击愈演愈烈。

一种是暴跳如雷的父母。

因为一旦我们情绪失控,被操控住情绪,孩子的「攻击」目的就达成了。

那么下次,孩子依然会用这种方式,向我们宣泄情绪,陷入恶性循环中。

另一种,是冷漠以对、选择反击的父母。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孩子的隐形攻击,是负面情绪没有消化。

如果父母以相同的方式攻击回去,无疑会加剧孩子的负面情绪。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用温和、坦诚的态度告诉孩子:

无论怎样,妈妈都是爱你的,你可以和我生气,发脾气、提要求。但有时候,妈妈可能不知道你想要什么,请你直接告诉,自己需要我怎么做,可以吗?

图片来源:电影《如父如子》

同时也要说明:这样的隐形攻击,会让妈妈真的很难过,很受伤。

要知道,适当的示弱,可以让孩子明白:父母不是全知全能的,我们不是不愿意满足你,而是不知道你想要什么。

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会更愿意敞开心门,和父母沟通自己的诉求。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被动攻击,是弱者的武器。

冷漠、拖延、强硬等种种问题背后,是一颗柔软、脆弱,渴望被看见的心。

它是孩子攻击的方式,向父母发送的求助信号。

我们都要记得: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才是最需要被爱的。


另外参加直播的姐妹们,记得来参加咱们的抽奖送书活动。每周都有好书送,参与的都有机会。




  如 果 不 想 和 树 妈 从 此 失 联  
  请 一 定 按 照 下 方 提 示 操 作  

设置【 星标 】






大家好,我是小树妈妈,爱阅读、爱分享、更爱家里的两个娃。

创办成长树这个平台6年了,收获了200多万妈妈的关注,现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宝爸宝妈,每天为大家提供原创育儿好文、精选好物、有声绘本,累计发布了300多篇原创文章。

如果你家也有3-12岁的娃,那咱们就算相见恨晚,现在关注,小树妈妈还有见面礼送给你。

天空树
树妈的自留地,谈教育理念、分享教育资源、也聊父母圈热点。关注我,做成长型父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