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头版头条: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助力云南农业产业振兴

政务   2024-11-04 13:05   云南  


11月4日
《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文
报道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助力云南农业产业振兴



  优良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光照气候条件,让云南高原农业之花持续绽放,而现代农业科技之光,成就了新世纪特别是新时代彩云之南乡村振兴的农业新风尚。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帮扶,在云南省脱贫和乡村振兴进程中留下不少佳话,而翻开东西部协作的现有记录,只是简要记载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之光留下的些许“斑驳”。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现代农业科技之光在彩云之南照见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光合作用”,又结出了怎样的果实?日前,记者沿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的足迹,探访高原坝区的农作物基地、企业和农户,求证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在彩云之南的成果。



园区培育的花卉 黄兴能 摄


一道农业科技的聚光


  作为中国花卉第一大省和全球有影响力的花卉产业集聚区,花卉产业在云南现代农业中的角色和地位举足轻重,而上海在中国花卉产业萌芽、成型、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花卉种源引进、扩繁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样获得了业界高度肯定。因此,上海花卉科技服务云南花卉产业的深度、广度,不能说全面反映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服务云南现代农业的作用地位,至少是一个以点带面的价值象征。

  因此,当记者深入采访了上海虹华园艺有限公司在嵩明县、开远市等地的基地,了解了该公司自1998年以来通过科技、市场两手抓,在云南建立起最低成本菊花种苗周年生产体系之后,向总经理姚建军提出了如下问题:作为国内花卉产业头部企业,如何看待上海花卉科技。

  姚建军脱口而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花卉科技服务,称得上是一道聚光,这道聚光指引着全国花卉产业的方向,同时又深度聚焦产业、服务产业关键技术环节。”

  接着,姚建军回顾了过去20年,各路花卉科技服务团队和成果纷纷入驻云南的往事,并从国际化视野和深度服务产业两个方面对“聚光”作了进一步解释。

  菊花种苗及切花是虹华园艺的主打产品,年产种苗超过4亿枝,占国内市场的90%以上,日本进口菊花种苗,虹华园艺以两亿枝左右的量占了45%以上,单头菊种苗生产销售稳居全国第一,切花菊年生产总量稳居全国企业首位。而且,公司的菊花产品连续3年获评云南“十大名花”。在花卉产业大发展时代,虹华园艺在菊花品类一骑绝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16年以来与上海市花卉产业技术体系的深度合作,通过诸如无(少)侧芽等科研项目,形成了无芽、少芽品种的种苗快繁技术,进而培育出单头黄菊和白菊近20个新品种,冲出了国外公司的包围圈。

  2020年以来,在以上海市花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院长蔡友铭为代表的科研团队的支持下,针对月季老品种,通过技术提高育繁水平及种植水平,快速提升了生产效率,虹华公司因此得以构建起月季为主花、菊花为配花的产品新格局,在花卉市场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记者发现,国内独家代理天竺葵种苗的上海源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同样走出了一条和上海市花卉产业技术体系科研团队合作、利用技术创新获得话语权的做大做强路径,首先取得天竺葵无性繁殖等独有技术,进而形成以天竺葵种苗为主、配以康乃馨凤仙种苗的产品线。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木果树研究所所长张永春是研发无芽、少芽菊花种苗快繁和天竺葵无性繁殖等技术的骨干,对于上海花卉公司在云南、全国市场上的表现,颇为欣慰。他说:作为上海花卉科技工作者,如果失去了国际化视野这个优势,就不能看清花卉产业的趋势,也看不到产业链的关键问题所在,因此无法服务好花卉企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无法支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打出中国花卉品种品牌。


提高“光合”效益实现稳粮增效


  稳粮与增效的矛盾,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在云南,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为高原特色农业、冬季农业增效明显,水稻种植经济效益较低。在“水稻+玉米”“水稻+玉米+马铃薯”等成熟的轮作模式下,如果水稻能够节本增效,玉米获得高产高效,云南的稳粮增效矛盾必将得到有效缓解。近年来,云南持续引进上海鲜食玉米新品种,稳定扩大上海节水抗旱稻种植面积,便是缓解稳粮与增效矛盾的创新实践。

  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上海几十个鲜食玉米新品种、节水抗旱稻入滇,节水抗旱稻规模从2021年不到3000亩扩大为2024年的3万亩,而且在云南普洱市、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广大区域示范种植?

  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肖卫华告诉记者:“上海鲜食玉米新品种在试种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产量、口感等方面出众,同时生育期相对短,有利于德宏州粮食生产优化茬口、提质增效,节水抗旱稻试种节本增效明显,上海品种潜力不小。”

  陇川县户撒乡是该县鲜食玉米面积最大的乡,今年种了近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2/3。帕董寨村民赵明芬告诉记者,她家自有粮田和流转耕地共25亩,2021年之前是“烤烟+水稻”轮作,因为茬口紧,每到7月底要抢收抢种,很辛苦,而水稻亩产值不超过1300元。2021年后改成5亩地种水稻留作口粮,其余20亩地都种了鲜食玉米,7月收烤烟,8月种鲜食玉米,鲜食玉米产量高,亩产值3000元保底,玉米秸秆还实现了家里8头牛饲料的自给自足。

  由此可见,看似小小的转变,粮食增产了,收入增加了,还完善了高原旱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

  德宏州鲜食玉米产业以其完整的产业链享誉云南,今年鲜食玉米面积超过25万亩,很多种植户选择一年两茬或三茬,每亩产值超过1万元的也不少,成为该州冬季农业增产增收的最大亮点。而这得益于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上海市鲜食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长期合作。

  继2023年云南省审定了上海鲜食玉米新品种3个,今年又引进10个鲜食玉米组合在主产区引种试种,表现优良。另外,在鲜食玉米的加工链建设方面,上海的技术及产业化经验也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鲜食玉米新品种、加工链为德宏州主导产业增产增效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节水抗旱稻也正在为该州水稻产业节本增效展示价值。

  2021年5月,陇川农场社区管委会光相四组1500亩连片梯田完成旱改水,得知上海节水抗旱稻试种的节本增效优势,今年全部改为“旱优73”。真是不比不知道,在土地肥力不足的情况下,“旱优73”的长势明显好于别的杂交水稻品种。对此,陇川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推广技术中心杨恩菊表示,试种亩产干谷1200斤,抗病性不错,口感好,在土地肥力不足的情况下,快速推广是可期的。


聚焦资源需求光照产业前路


  云南是全球野生食用菌资源、市场消费的高地,食用菌产业的增产增效因此被寄予厚望。2022年,云南省明确,到2024年,云南全省食用菌产量、全产业链产值由2021年的75万吨、385亿元分别增加到150万吨、1080亿元。为了达成目标,势必提高特色鲜食食用菌的自然农法产量和工厂化食用菌产量,同时补上食用菌加工链的短板,而要达成上述结果,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增产、稳质,提高附加值。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在云南省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脱贫的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乡村全面振兴阶段,食用菌所的科研人员又发挥了怎样的价值?

  食用菌所党总支书记鲍大鹏告诉记者:“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和岗位科学家服务云南食用菌产业,具有代表性,食用菌所各团队通过在云南各地的专家工作站深度服务产业,深受产业链各个环节上优质经营者的好评。”

  为此,记者分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在云南的三个省级专家工作站,了解各团队的科技力和贡献力。

  谭琦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是石林立信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专注云南特色干巴菌的人工促繁,500余亩小哨野生菌人工促繁基地实现了干巴菌人工促繁,并完善了“包荒山种云松养好菌”模式,为云南“两山”价值转换开辟了新的路径。宋春艳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陆良爨乡绿圆菇业有限公司是云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作为云南省食用菌工厂化先导企业,杏鲍菇及黄色金针菇单产与品质走在前列。张劲松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是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迅速占据了全国金耳品类栽培、深加工及市场销售的领先地位,目前正围绕绣球菌等珍稀食用菌的种质资源采集与评价、新品种选育及工厂化栽培技术开展深入合作。记者发现,三个工作站分别对应了提高特色鲜食食用菌自然农法量质、工厂化特色食用菌量质及食用菌加工链建设,更为明显的是,在食用菌所科研团队的支持下,具有引领示范性的优质经营主体都快速取得了满意的效益。

  “我退休前做了40年食用菌科研工作,上海食用菌所建所最早实力最强,拥有食用菌科学问题机理、机制研究实力,又有工厂化、深加工技术集成能力,应用成果在全国开花结果,我们公司希望成长为云南省食用菌领域的又一只领头羊,必须把张劲松等团队请到云南。”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荣春教授说。

  一个所,各个科研团队,不仅引领了产业方向,而且还通过技术实实在在支持了争做“领头羊”的经营主体走向产业发展的更高阶段,谁都不会忽视这一道“聚光”!

撰文:胡立刚 郜晋亮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李楠




推荐阅读




前三季度,云南旅游增增增!

今起云南多地启用电子行驶证!申领攻略→

亚洲最大!云南这项工程有新进展

云南发布
欢迎来到诗的远方,梦的故乡——云南。这里是云南省权威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发布重要党务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讲好云南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