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
由武汉市经信局参与主办
武汉广播电视台承办的
《第一动力》访谈栏目
推出专题报道《“工业脊梁”向高端》
聚焦武汉高端装备制造业
武汉高端装备制造业保持良好势头
2024年产业规模预计突破2000亿元
从产品看
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设备产量
同比增长55.2%和18.8%
武汉瞄准高端化、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方向
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
增材制造装备等基础性通用技术装备
新的发展动能正在
悄然萌生、澎湃迸发
节目中,“第一动力”观察员先走进湖北省博物馆,探究编钟如何通过高科技实现形声复原。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晓雁领衔的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技术团队对九连墩墓群的编钟进行修复。曾晓雁教授介绍,2006年左右,九连墩墓群出土的5枚编钟严重破碎,省博物馆希望团队对这5枚编钟进行形声复原。团队采用激光焊接和激光增材制造两项技术,历时近两年,成功修复破损编钟的外形和声音。
据了解,2023年,曾晓雁团队的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出去,遵循产业发展的需求,牵头组建武汉五迪增材有限公司和武汉飞能达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公司不仅集聚了大量相关产业人才,而且自主研制的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激光熔覆技术与装备、激光清洗技术与装备、激光焊接与复合焊接技术装备等已经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学术评议委员会主任曾绍群评价曾晓雁团队技术的先进性体现在高精度、高通量的激光制造方面,可用于高铁铁轨表面处理和飞机表面传感。这些技术有利于推动武汉和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激光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下游的航空工业、汽车工业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支撑作用。光电实验室聚集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以及工程应用等多学科的研究型人才,针对具体问题能够快速攻关并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从而解决应用的问题。
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曾晓雁教授带领“第一动力”观察员了解3D打印技术。他说,3D打印将五维图形变成二维图形来处理,降低了技术难度,是革命性的技术进步。3D打印材料的层厚只有30至40毫米,比精铸的精度更高,且不易产生冶金缺陷,深受工业界青睐,几乎可用于高端制造业的所有领域。瓶颈是降低成本,研究成果如何落地,还有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团队联合武汉武铁机辆装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发轮对激光清洗设备,货车轮对每跑完15万公里需要检查轴裂纹或其他缺陷,表面锈迹需要打磨处理。该团队在国内独家开发轮对激光清洗技术,只需要两分钟即可清洗完一个轮对。
来到位于鄂州葛店的武汉飞能达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曾晓雁教授介绍,团队研发的复合焊接技术使得预拼接的精度达到传统电弧焊接的精度,但是焊接效果和效率均优于电弧焊接。
武汉飞能达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魏世星介绍,公司将曾教授团队的高端技术研发进行产业化落地。高校研发的新技术将对钢铁、化工、冶金等行业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武汉大力培育智能装备新兴业态,一方面赋予传统制造更聪明的大脑和更充沛的体力,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的能力,包括长飞、美的集团、华星光电等武汉68个省级及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中,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专用装备等,推动企业全流程和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开拓新场景,支持电鹰、普宙等各类工业级无人机、无人机指挥车等在汉研发制造,并举办数十场智能制造装备、绿色智能船舶专场供需对接会,支持就地应用。下一步,武汉市力争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建成国内一流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