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杂草,是猪食,是农家餐桌上的野味,更是美名广传的“革命菜”

文摘   2024-08-29 22:02   广东  
刷微博时,看到博主海蒂的花园对杂草有这样一番阐述,大意是:
每一棵杂草其实也有它自己的名字。甚至越是了解它,你越会发现,原来我们曾经和它们那么亲近。
很多“杂草”,它们都几乎被记录过有药用价值。可想而知,在古人眼里,这一草一木都多么珍贵。
看到它们的花苞上有蚂蚁爬行,蜜蜂毫无差别地采蜜授粉,阳光也不会因为是“杂草”而少分给它们一点光。
它们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努力活着,正如我们一样。
……
对上述的言论,还真是心有戚戚。
那么,今天就来分享一种杂草吧。
它就是野茼蒿。
相信很多来自农村的小伙伴们对它都不陌生吧?
但真正把野茼蒿这个名字和实物本体真正对应起来,还是近期的事儿。
哪怕这种植(杂)物(草)伴随了俺从小到大的数十年的农村生活——去地里锄草,有它;背着背篓找猪食,有它;灶房简单的餐桌上,偶尔有它……
可是,哪怕对它已经很熟悉,但还是一直处于一种我不认识它,它也不“认识”我的状态。
说起来,造成这种“相看两不识”,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它在我们老家的名字,并不是叫野茼蒿,而是“观音老母菜”。
也是最近看了资料,才知道,野茼蒿有那么多的别名:草命菜、革命菜、灯笼草、关冬委妞、凉干药、啪哑裸、胖头芋、野蒿茼、野蒿筒属、野木耳、野青菜、一点红、东风菜、飞花菜、革命草、革命蒿、满天飞、民革菜、啪亚裸、宣伟草、野筒蒿、昭和草……
最出名的,当属“革命菜”这个别名。
为什么野茼蒿又叫做革命菜呢?这个名称来源还有一个故事。
据说是革命时期,在与敌军作战时,冯白驹将军率领部队撤退到黎母山一带进行游击战争,由于部队在山区没有后勤保障,战士们只能靠少量的粮食和山上的野菜来充饥。

其中就有漫山遍野都能找到的野茼蒿。野茼蒿的嫩茎叶可作野菜,其风味接近茼蒿,在一众苦涩的野菜中因为脆嫩可口而受到战士们的喜爱,所以在不知道它叫做野茼蒿的情况下,将士们亲切地将其称为“革命菜”。


正是因为有野茼蒿这一“革命菜”,在危难的关头帮助了冯白驹等等几十名红军战士能够顺利坚持下来,保存了力量,最后夺取到战役的胜利。革命结束后,为了表达野茼蒿的感激之情,冯白驹将军专门为野茼蒿赋予“革命菜”的名称,后“革命菜”的名声大振。
……
忽然发现,我们家乡对野茼蒿的称呼和“革命菜”这个叫法,还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野茼蒿,就这样顽强地生活在我们农村生活的角角落落。
所以,对野茼蒿不陌生的,岂止是很多老一辈的农民朋友。
野茼蒿又是如此喜欢长在庄稼地里。
所以从某方面说,在农民伯伯心里,它是一种害草无疑了,谁叫它要和庄稼争抢肥料呢。
不过,野茼蒿的嫩叶可以喂猪喂牛,所以也常被当做猪草割回去,一些地方还把它用来制作成家畜青饲料,用来养牲口。
这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对野茼蒿的厌恶之感。
个人对野茼蒿的好感,来源于儿时的农村生活。
以前下地干活,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带着晌午饭到地里,到了饭点,就找个平坦宽敞的地方,席地而坐,打开午饭,就开吃。
这个时候,大人们就会给我们“加菜”,薅一把长在包谷地里的野茼蒿的嫩叶,——被包谷遮阴的野茼蒿,更加鲜嫩多汁,用水冲冲,拌上自家腌的辣椒酱,那味道,真是绝了。
肚皮吃得溜圆,干起活来更有劲儿了……
作为杂草,野茼蒿自有一种野性的姿色。
茎有纵向的条棱,很丰满,感觉肉呼呼的,摸起来很软,看起来很嫩的叶片,则呈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叶片的顶端渐尖。
野茼蒿的花朵为橙红色,数个花朵开放在野茼蒿茎的顶端,向下低垂。
与向日葵的永远面向太阳不一样,野茼蒿的花喜欢垂着头,一副看起来没睡醒的样子。
却又有点含蓄和矜持的意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野茼蒿管状花逐渐从苞片中伸出,盛开时的花朵就像一把小小的软毛刷。
凋谢后会长出如蒲公英一样的白色小绒毛,这些小绒毛会和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借助外力飞向四方进行繁殖……
【植物小百科】野茼蒿,是菊科野茼蒿属的直立草本植物。
野茼蒿原产热带非洲,现在我国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及西南、华中、华东、华南均有分布。
《本草纲目》中记载:“野茼蒿具有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之功效。
野茼蒿的茎叶是鲜草兔极喜食,煮熟后可喂猪,为农村猪常用的青饲料。(小百科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点击文章标题下的
蓝字,就可以关注轻霜了。
欢迎点个“在看”,谢谢你的阅读

轻霜大叔的后花园
草木有情,尘世有爱。 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