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部分试题及答案(word版)

文摘   2024-06-09 18:41   河南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放牛记(节选)

徐则臣

我现在就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来了这种生活。能想起来的就是一个囫囵的感觉。比如,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他们身上有一种野的东西,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身上被家人强加了众多的文明和规矩。我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不喜欢这些。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权,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我想当个野孩子,但是我既没有马也没有牛,没有牛马就没理由一个人往野地里跑,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草料我们不缺,每年草都烧不完;切草的铡刀也有,生产队分单干那年我替家抓阄,抓到的就是一把侧刀。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厉,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登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圆形的锯片发出陡峭的寒光,如此之大,过去一直困感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这样的电锯足可以把无穷粗无穷长的木头都给切开。之前我总为大树担心,为木匠担心,那么粗的木头该如何才能锯成薄板啊。

那头牛离铅木厂不远。那个人家的屋子也很大,两头牛站在屋子的阴影里。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憋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绳递给我们,对着肉滚滚的牛屁股拍了一巴掌,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现在我们成了它的主人。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但缰绳在我父亲手里,回不了头,只好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父亲提前给它盖好了牛棚,置了新铸的钢筋水泥牛槽。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只能偶尔抓抓父亲手边的缓绳头,偶尔偷袭似的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人。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驯服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用声音和指挥缰绳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本的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股是要拉屎还是撒尿。当然,这对我参说是制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能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条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一抖一抖的,活像巨大的全鱼肋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会觉得是坐在一个跳动的地球仪上,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拍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水牛极少有如此激烈的行为。我家养过的儿头牛中,最激烈者就是第一头,也只有一次,那会儿它别来我家不久。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别的放牛伙伴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课本或者小说,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项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坐忘尘囂,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在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惬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6.父亲买牛是因为“我”比较软弱,为了培养“我”的性格。(错误)

7、作者在描写锯木厂段落他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作者在描写自已读武侠小说的场景中,故意用阴森的环境来村托读书的惬意。

8、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9、文末面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容题卡上相应位置的容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涤E其污F而已G缁之素H不可复白
11C、“彼之不死”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
12.C、司马迁内担心李陵抹黑李广面为李陵辩驳。(错误)
13、把材料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到兰于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前往兰于山以南地区,以分散与奴单于的兵力,使其不能全力对抗武师将军的部队)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面为之辞也。
(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渐愧而说出的漂亮话罢了)
14.王夫之强询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工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尾联表明刘克庄和兰亭之人一样喜欢溪水,而放弃了乐器。(错误)

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义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包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寻常事物须从宏大意象列举表达深远意蕴。(其称文小面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栽种多种树木受到喜爱(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汉喻唐,以古喻今。(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网络版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摘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

(A卷)1、ACD     2、BC     3、ACFCC      4、D

第4题:考查了设问和反问在文中的论证效果。设问切和反间句都是无题而问是为了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采取的修辟方式,是语言建构与这用素养的重要部分本题在信息类阅读中考查这两种悠辞手法的论证效果,体现语富文字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第5题;要求学生谈谈《论持久战了对看问题、想问题”的启示,要求学生理辉井运用文本中体现的思维方法,引号学生在分析问医和解决问题时从全局、长远和大势着眼,

材料二:当代散文

6.7.10.

第8题:“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解答思路】这句话是文中的关键语切。学生解答本题,需要调动既往语文学习中关于“理辉关键语句”的相关经给,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3一课布量的相关学习内咨,从而把挥这篇散文的神髓。

第9题:女末西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解答思路】这道随考宜对回忆性散文的阅读理解、监赏评论力,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代表的大量回忆性散文,对于本题的考点之一““写作的当下”与'被回忆的过去’之间的交错转换”也有所了辉,本题助路密联系蚊材,又引导一线救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软学现代文时,注重形成明确的问感意识和目标导问向,注魔引导学生及时将积界的学习经验、阅该经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参考答案:

观点一:做到了。①文章以少年视角来写,紧贴少年的心理,写放牛的快乐,也写放牛的烦恼,都写得真实而生动;②文章就事论事,只记录当年的悲欢忧乐,拒绝拔高放牛的意义,也不对当年生活刻意美化。

观点二:没做到。①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已经被赋予了意义;②其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等,其实已经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 

14.①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②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③率领大军追击汉军。

2024古诗《宿千岁庵听泉》译文注释

         

 

宿千岁庵听泉

[宋代]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 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译文:
         

 

因为喜爱这庵堂前的一脉清泉,
我背着行李来此借宿一宿。
泉水声刚刚响起时,我还以为有小溪正对着门户,
但听得久了,却仿佛感觉整间屋子都变成了小船,正在水面上飘荡。
泉水声时而变得如怒涛般壮伟,
时而又如滴滴细雨般清脆圆润。
你看那王羲之的《兰亭序》,
也是用湍急的流水声来代替了管弦之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深深喜爱,他以听泉为乐,通过描绘泉水的不同声音,展现了其变幻莫测的魅力。同时,诗人也将这种声音与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趣相比较,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推崇。
         

 

下面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的注释:
宿千岁庵听泉:宿,住宿;千岁庵,可能是一个古老的庵堂或寺庙;听泉,即听泉水的声音。
因爱庵前一脉泉:因为喜爱庵堂前的一脉清泉。
襆衾来此借房眠:襆衾(fú qīn),古代一种背在身上的包袱,内装被褥等物。这句诗的意思是,我背着行李(包括被褥)来此借宿一宿。
骤闻将谓溪当户:骤闻,突然听到;将谓,以为。这句诗是说,突然听到泉水声,还以为有小溪正对着门户。
久听翻疑屋是船:久听,听得久了;翻疑,反而怀疑。这句诗是说,但听得久了,却仿佛感觉整间屋子都变成了小船,正在水面上飘荡。
变作怒声犹壮伟:泉水声有时变得如怒涛般壮伟。
滴成细点更清圆:有时又滴成细点,声音清脆圆润。
君看昔日兰亭帖:君看,你看;兰亭帖,即王羲之的《兰亭序》。
亦把湍流替管弦: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也曾用湍急的流水声来代替管弦之音,表示自然的和谐与美妙。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庵前清泉的喜爱,以及听泉的种种感受,展现了自然之美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墨客雅趣的推崇和向往。

         

 

【古诗词默写】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榆柳荫后枪,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燕歌行》

【语言文字运用】

第 22题:要求学生分析“恢复疲劳’的说法是否符合逻辑,

【作文】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文章。

妄求:法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目拟标题不要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评析】

材料解读:

这则材料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背景,探讨问题数量的变化这一话题。立意时可从多个角度思考。一方面,虽然能快速获得答案,但新的知识领域不断出现,新问题也会随之产生,所以问题未必会减少,我们要保持探索精神,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也可思考在获取答案便捷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忽视对问题本质的深入探究,变得浮躁,从而缺乏深度思考能力,我们需要重视思考过程。还可以探讨如何在信息时代更好地利用快速获取答案的优势,同时避免其带来的弊端,培养正确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要围绕材料中问题与答案的关系展开深入思考,体现对时代发展与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感悟和见解。

审题立意分析:

这道作文题目以“互联网普及与人工智能应用下问题解答的便捷性”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一设问不仅是对科技发展的反思,更是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知识探索过程的探讨。

首先,从审题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核心关键词和潜在信息。关键词包括“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问题”以及“越来越少”。潜在信息则隐藏在设问之中,即科技发展与问题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在分析时既看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性,也要看到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减少或问题性质的转变。

其次,从立意角度来看,这篇作文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立意。一是从科技进步的正面效应出发,探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如何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二是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分析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问题同质化、思维惰性等问题,进而提出如何在享受科技便捷的同时,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三是从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出发,探讨问题的本质、问题的价值以及问题在推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

在构思时,我们可以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结合具体的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确保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综上所述,这篇作文题目要求我们在分析科技发展与问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立意,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展现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广度。

范文参考:

问题的永恒与智慧的进阶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崛起,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无尽知识的窗户。曾经困扰我们的许多问题,现在只需轻点鼠标或语音指令,便能迅速得到答案。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呢?

当我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回首过往,不难发现,问题的数量并未因科技的进步而减少,反而愈加丰富和多元。科技发展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互联网的普及,再到人工智能的崛起,每一步的跨越都伴随着对新问题的探索和解答。

再者,当我们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每一个答案都可能成为新的问题的起点。知识的边界在不断拓展,我们的好奇心也在不断膨胀。一个问题解决了,往往又会引发更多的思考,激发我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推动知识的进步。

然而,问题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陷入迷茫和无助之中。相反,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正是推动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拓展视野。每一次的思考和尝试,都是对智慧的锤炼和升华。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问题并非总是需要找到确切的答案。有些问题,如生命的意义、宇宙的起源等,可能永远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没有价值。相反,它们能够引发我们对世界和生命的深入思考,提升我们的精神层面。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没有音乐,生命是一个错误。”同样,没有问题的生活,也会失去其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减少对问题的思考。相反,我们应该更加珍视每一个问题,将其作为推动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问题的海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我们要有勇气去提出新的问题,有智慧去解答问题,有毅力去追求真理。

在这个时代,我们或许无法预测未来会有多少问题等待我们去解答。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只要我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我们就能在问题的海洋中航行得更远、更稳。因为问题的永恒正是智慧的进阶之路。

问,不止步

时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一些人不禁产生疑问: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应当承认,现代社会中,人们提出问题的机会确实较以往大大减少。信息随处可得,解答触手可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的困惑,压缩了发问需要的空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何者?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问题的存在是永恒的。

当今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更新迭代快,我们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AI技术、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新兴领域,无人不是充满未知。不知道,才产生问题,才有求知的欲望和冲动。从这个意义上讲,随着知识和问题的不断出现,我们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的多少还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同样是面对一个苹果,有的人想的是苹果可以吃什么时候吃,有的人想的是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还有的人会想为什么掉在地上的苹果是向下而不是向上。不同思维的人在同一事物面前,会提出不同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如果我们仅把其当作一种工具,那就只会把它当作提高生产效率与生活水平的手段;但当我们以主人的姿态审视这一技术时,我们就会忧虑它会不会夺去我们的饭碗,会不会让我们失去选择的自由,甚至会不会突然产生自我意识进而控制人类。很显然,对于事物的思考维度和深度不同,所提的问题也必定不同。如今,人工智能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看问题的新角度,势必带来新的问题。

面对问题,有人选择直接借助智能设备获得答案,有人则喜欢自己探寻究竟。较之于前者,后者获取真知灼见的几率更高,对问题的了解更深入。因为答案易得,思考难得。只有亲自探寻究竟,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独到的见解,才能藏锋敛锷,不露锋芒。

面对问题,有人通过智能设备快速求解,有人不愿被科技奴役而苦苦钻研书本。较之于前者,后者获得的不仅是真知灼见,更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因为他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经历了反复的痛苦求索,尝到了失败的苦涩,体验了柳暗花明的惊喜。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会让他们的思想更加深邃,让他们的人生更加饱满。

诚然,面对现代科技,我们不能拒绝,也无法拒绝。但我们也不能过度依赖,而应适时地给自己的生活和大脑留下一点独立发问、独立思考的空间。这样,我们才能化用古人的诗句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是什么?就是源源不断的“问”。

在问题中成长

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的确让我们获取答案的速度变得前所未有的快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相反,它或许会引发更多新的思考与探索。

在信息便捷的时代,我们看似轻易地解决了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但这也可能让我们陷入一种“快餐式”的思维模式,忽略了问题背后的深度和复杂性。比如,我们可以迅速查询到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经过,却可能难以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我们能快速知晓一道数学题的解法,却可能忽视了培养数学思维的过程。问题的快速解决,有时会让我们错过深入探究的机会。

而且,新的技术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互联网带来信息爆炸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真伪难辨的困扰;人工智能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就业、伦理等诸多方面的讨论。这些新问题的出现,提醒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答案的获取,而要以更加审慎和深入的态度去面对。

其实,问题是推动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从哲学角度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问题正是矛盾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不断地面对和解决问题,我们的思维得以拓展,能力得以提升。比如,科学家们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中实现的。

面对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应保持对问题的敏锐感知和积极探索。不要害怕问题,而是要把它当作成长的机遇。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急于求成地寻找答案,而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尝试用新的方法和途径去应对。

让我们珍视每一个问题,在问题中不断磨砺自己,走向更加成熟和智慧的未来。因为,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成长。


高中语文教学笔记
高中语文教学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