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一首自喻诗,道尽决心,把信念坚持到底也是需要莫大毅力

文摘   2024-10-24 22:23   宁夏  

威评书影史,因你更精彩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精卫》

清·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在现实生活里,坚持做一件事情需要信念来支撑。它是一个人内心的动力来源。

信念,就如同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迷航者穿越重重迷雾,找到前行的方向。当在生活的风雨中踽踽独行,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轮番打击,正是那份深植心底的信念,让自己有勇气挺直腰板,继续迈步向前。

它不仅仅是对目标的执着追求,更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认同。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或许会感到疲惫,甚至偶尔萌生放弃的念头,但正是信念的力量,让人在在每一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站起,用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行。

就像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样,真正的坚持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磨砺。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耐心,学会在孤独中寻找力量,在困境中发现机遇。这样每一次挑战,都是对信念的一次考验,也是自我成长的一次飞跃。

所以,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未知与恐惧时,不妨回望来时路,看看那些因信念而熠熠生辉的日子。它们会告诉自己,无论前路多么崎岖,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

明末清初诗人顾炎武也是这样,他用精卫鸟来自喻,写下了这首《精卫》,坚定地表示了自己舍身报国,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

02

顾炎武,人们习惯称他亭林先生。他在明末时候曾参加抗清起义,失败后拒绝与清朝统治者合作,专事游历各地,进行学术研究。

写这首《精卫》诗的时候,他三十六岁,此时抗清力量已经非常薄弱,大概只有东南海隅和西南边陲微弱地持着,他的很多好友也已在斗争中牺牲了。虽然如此,他依旧坚定信念。

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顾炎武以笔为剑,以诗抒怀,《精卫》一诗不仅是对古代神话中精卫填海坚韧精神的颂扬,更是他自身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真实写照。诗中字字铿锵,句句含情,既是对逝去战友的深切缅怀,也是对未竟事业的无限憧憬。

他深知,个人的力量虽如沧海一粟,但若能汇聚成河,定能撼动乾坤。于是,在抗清失败后,他不仅限于游历与著述,更积极投身于民间教育,希望通过启迪民智,唤醒更多沉睡的心灵。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处,便设馆授徒,传播经世致用之学,激励青年学子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岁月流转,顾炎武的学识与声望与日俱增,他的思想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他坚信,只要心中有光,希望就永不熄灭。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未曾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对国家的热爱。正如精卫填海,一鸟虽小,志在千里;一人虽孤,心系万民。

终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顾炎武的精神却如同不灭的火焰,永远燃烧在华夏儿女的心中。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他的坚韧与执着,成为了后世学人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03

这位明末清初的杰出学者,以其“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不仅在经学、史学领域造诣深厚,更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壮志,激励着无数后人为国家兴亡、民族大义而奋斗。

晚年,他虽身处乱世,却未曾放下手中的笔与心中的理想。他深知,真正的学问不应仅停留于书斋之中,而应融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于是,他游历四方,实地考察,将所见所闻与所学所思相结合,撰写了大量关于社会制度、民生疾苦的著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深刻的社会洞察。

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批有志之士开始关注现实,投身于改革与建设的洪流之中。他们或投身科举,力求通过科举之路进入官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或隐居山林,著书立说,以笔墨为剑,批判时弊,唤醒民众。顾炎武的思想如同火种,点燃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知识、对于责任、对于国家未来的无尽热情。

如今,顾炎武的名字逐渐超越了个人,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他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以及对于学问的严谨态度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各自的领域内发光发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今,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顾炎武的身影依旧清晰可见。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推动历史前行的力量之一。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学者,继承并发扬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04

而顾炎武这首《精卫》自喻诗,也道尽决心,证明了把信念坚持到底也是需要莫大毅力。

在铿锵有力的诗中,不仅读到了他对于精卫填海这一古老神话的深刻诠释,更感受到了他个人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这份决心,如同精卫鸟口中衔石,虽微小却坚定,即便面对浩瀚的大海与无尽的时间,亦不曾有丝毫动摇。

顾炎武以精卫自喻,实则是在向世人宣告:在追求真理与理想的道路上,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过是考验意志的试金石。他深知,唯有将这份信念深深植根于心田,化作每日不懈的努力与坚持,方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不灭的印记。

于所以,后人看到的是一位学者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是他在文字间倾注的心血,是对学问无尽的探索与追求。顾炎武不仅是在做学问,更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经世致用”的理念,他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对“把信念坚持到底需要莫大毅力”这一真理的最好注解。

正如精卫填海,虽知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已超越了结果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激励后世不断前行的力量。

所以,顾炎武的《精卫》诗,也因此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更应铭记这份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桂临塞上聊历史
专注宁夏和广西地方历史,覆盖西北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