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色字“海东党建”关注我们哟!
今年以来,蒲台乡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将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转变为服务群众的“最美零距离”,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易地搬迁“搬”出幸福生活
搬得出。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举措,突出解决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2017年,蒲台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对自然条件严酷,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羊起台村群众实施了整村易地搬迁项目,100户313人搬迁至离乐都区两公里的碾伯镇高家村。新村占地面积50250平方米,建设面积9762平方米。2019年9月,全体村民搬迁入住,住上了好房子,养成了好习惯,开启了幸福生活之门。稳得住。依托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资金50万元,由羊起台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亿丰种养殖协会,种植玉米、饲草、荞麦等杂粮,充分发挥村集体的主导和农户的主体作用,探索“支部+协会+农户”运营模式,累计带动劳动力70余人次,年收入3万余元,形成了“老家有基地,新村有产业”的发展格局。采取“旅游+振兴”模式,计划打造10座集餐饮住宿烧烤自助为一体的农家小院,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为群众增收致富。同时,进一步健全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扶持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加大吸污车等投入使用力度,带动劳动力40余人,预计增收10万余元。
“水暖”中心致富一方百姓
掌舵引领。羊起台村年轻人吃苦耐劳,早些年辗转在兰州、西宁等地从事水暖工工作,后来发展壮大,2016年成立蒲台水暖工服务中心,2019年蒲台水暖工协会入选全省劳务品牌。蒲台水暖工服务中心劳务人员以蒲台乡羊起台村村民为主,占全村外出务工人员90%以上。目前,乐都区专门从事水暖工务工人员达7600多人,每年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约1950人次,累计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31万人次,人均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根深枝茂。随着劳务品规模的扩大,辐射带动了瞿昙、碾伯、李家等乡镇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过低、下岗职工、精准扶贫户、退伍军人及毕业面临就业的大学生等从事水暖工相关行业。务工地点从最初的西宁市扩展到省内各州市以及省外的兰州、新疆、银川、西藏等城市。在持续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中巩固脱贫成效,为乡村振兴把准航向、激发动能。
“秦腔”艺术绽放文化之花
蒲台乡河湟秦韵艺术团是由民间自发成立的一支文艺队伍,近年来,在推动全乡文化振兴、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浸润文化。该队伍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脊梁》《唱支山歌给党听》等雄壮有力的曲目,为农村增色增辉,以戏曲方式传播正能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连续两届参加海东市下寨“梨花节”、乐都区春节晚会、海东市创建文明城市、青海省“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竞赛演出、“中国黄河流域红梅奖大赛”等现场演出,将“蒲台之声”传递到所有海东人民乃至青海人民的身边。同时,团队自发讴歌农村新变化、家乡新发展,结合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振兴、平安建设等各项当前重点工作,创作各种曲目,奏响了家乡巨变的时代强音,唱出了农民群众的心声,奏出了一曲曲田园交响乐的和谐乐章。创新传承。2020年6月,在乐都区唯一一所戏曲进校园省级示范学校山桃中心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唱腔、技能、化妆等的专业化培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落实,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深埋进每一位花朵的心田。同时,利用南山射箭比赛、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等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为脱贫地区开辟了一条文化富民新路,让脱贫群众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增收增益。
“双带”工程汇聚发展力量
以“支部带头,能人带动”双轮驱动,做好“稳得住、有产业、逐步能致富”的后半篇文章。支部带头。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着力点,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鼓励支部领办、支持党员创办,扶持现有合作社,推动村级产业联动发展,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成为产业发展优势。目前全乡由支部领办合作社8家,党员创办合作社38家。发挥中坚力量,积极推动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42万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1.2万亩,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0.1万亩。能人带动。以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实行农村基层干部“能人带动”工程,深化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发展能人,把发展能人培养成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培双带”工作机制,目前全乡共培养致富带头人83人,领办创办合作社79个,储备后备干部210名。
下一步,蒲台乡将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发展理念、工作方法,以更加过硬的作风、更加科学的方法,更加务实的举措,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为您推荐
海东党建
投稿邮箱:hdssj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