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最大的悲剧在于,它生在阿拉伯世界,却想做欧美国家。
突尼斯人庆祝“阿拉伯之春”纪念日
时至今日,阿拉伯世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拥有自己独特文化的文明共同体之一,这里有22个国家和地区,总面积超过1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亿,包括整个西亚和北非,但是一直以来给国际社会的印象除了不停的战乱之外,就是极端的宗教形势。这显然是一片从来没有真正得到现代化发展和国际社会正确认识的土地。
阿拉伯世界
在诸多阿拉伯国家中,如果非要找一个另类,这个国家肯定是突尼斯。许多阿拉伯国家被人诟病太保守封闭,特别是对待女性,几乎如同男性的财产,出门在外只能露一个眼睛。
沙特阿拉伯女性
可是突尼斯却完全不像个阿拉伯国家,可以说是整个阿拉伯世界最开放、民主的国家,不仅允许女性继承家产,连穆斯林最忌讳的饮酒在突尼斯不犯法,甚至还有合法红灯区,只不过不让本地人进去,只面向外国游客的,可是这样的程度,在一个穆斯林国家,属实是不能想象的。最离谱的是,突尼斯还是阿拉伯世界唯一一个法律规定一夫一妻制的国家。
突尼斯的女球迷,这行头打扮和欧美女性完全一样
也因如此,许多西方媒体都将突尼斯视作“阿拉伯世界唯一的民主国家”。
但其实,突尼斯可远远不是西方媒体口中那个富裕、民主、自由、繁荣的阿拉伯世界西化样板,这个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投射出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命运,即所谓“阿拉伯乱不乱,先要看突尼斯”。因为突尼斯是阿拉伯世界最为开放的国家,但这个国家依旧活在巨大的压力中,它想走西方化的改革,却难以为继;想要搞世俗化,却保持着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
突尼斯人
突尼斯面积16.3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90%为阿拉伯人,8%是柏柏尔人,还有2%是一些混血人种是一个小国,同时还是一个没有多少石油资源的阿拉伯国家,经济支柱是旅游业和农产品出口,GDP只有420亿美元。没有石油既是突尼斯的诅咒,也是突尼斯的幸事,使得它避免许多来自西方的干涉。
突尼斯人
突尼斯一直有“欧洲的后花园”之称,许多欧美地区的有钱人乃至普通白领上班族都喜欢隔三岔五去局势还算稳定、社会风气开放的突尼斯旅游度假,感受感受所谓“阿拉伯风情”,满足他们猎奇东方的快感而且突尼斯还有很美丽的地中海海滨风光,性价比很高。
但同时,因为在地缘位置十分靠近欧洲,从突尼斯海岸出发,平均30到45分钟的航程就可以抵达意大利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海岸,而突尼斯的海岸管控又十分松懈,一直是中东、非洲偷渡者的重要渡口,平均每年都有2000多人在突尼斯偷渡至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屡禁不止,突尼斯政府也懒得花钱帮欧洲人拦截偷渡客,吃力不好讨好,而且这些人顺便还能拉动突尼斯沿海地区的消费,何乐而不为?毕竟欧洲也只把突尼斯视作“后花园”和“垃圾场”。
突尼斯到撒丁岛和西西里岛的距离
突尼斯这个地方,虽然位于北非地区,但是在历史上一直是欧洲古文明的一部分。腓尼基人在公元前3世纪来到突尼斯,在这里建立了迦太基古国,是地中海地区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所谓“人到突尼斯,必至迦太基”,突尼斯是世界上保留迦太基古文明遗址最多、最完整的地区,那里的迦太基城遗址比欧洲最古老的罗马城还要早了61年。
突尼斯的迦太基遗址
迦太基一度逼得罗马有亡国灭种的风险,于是在公元前264年爆发了布匿战争,一直持续了118年,罗马人才终于灭亡了迦太基,和项羽火烧阿房宫一样,罗马人也将辉煌的迦太基城付之一炬。此后,突尼斯被纳入罗马帝国的怀抱,成为环地中海文明的一部分,至今许多欧洲人都将突尼斯等北非沿海地区看作是“传统欧洲”。
罗马帝国
今天的突尼斯还有一座古老的斗兽场遗址,比罗马城里的还要完整,那就是罗马人攻占迦太基后的手笔,这些建筑物风雨不动地见证着帝国的兴亡与更替。有意思的是,因为存在斗兽场,就代表着罗马政权还在,直到1985年罗马市和突尼斯城才象征性缔结条约宣布“罗马帝国”灭亡,自此,突尼斯可以自由支配境内的罗马遗址了。
突尼斯斗兽场
事实上,北非地区的原住民是柏柏尔人,但是今天的北非也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这要追溯到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异军突起,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数千年以来,大量阿拉伯移民进入北非地区,彻底改变了这里的人口结构和民族分布情况,也让突尼斯这片“罗马故土”成为了阿拉伯人的土地。
突尼斯本身就是北非地区罗马文化最为完整的地区,因此文化典籍十分丰富,也就此成为阿拉伯帝国在北非地区的经济中心、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从13世纪开始,突尼斯就成为阿拉伯世界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突尼斯也诞生了最多的阿拉伯诗人和作家。值得一提的是,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是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所在地,1997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之都”。
突尼斯人的待客之道很硬核,他们会把两条一白一黑的蛇悄悄放入客人的随身包裹里,表示欢迎。突尼斯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文物珍藏古国”,历史上突尼斯曾被法国人殖民,仅罗浮宫收藏的突尼斯历史文物,就多达7万件,这些年来突尼斯也一直没有放弃向法国索要文物的努力。不过法国人就厚颜无耻地说这些都是罗马时代的文物,和你今天的突尼斯人没关系啊,而突尼斯到底是小国,人微言轻,什么也做不了。
法国罗浮宫
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1574年突尼斯又被奥斯曼吞并,由总督管理。19世纪以来,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疯狂殖民全球,法国可以说是和英国并驾齐驱的两大殖民帝国,特别是在非洲,法国人殖民了超过4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地区就被称为“法属西非”或“法语非洲”,主要集中在西非和北非地区。
法属西非
对于曾经的法国殖民地人民来说,法国可不是什么浪漫的化身,而是罪恶的刽子手和血腥的镣铐。法国在这些地区留下的只有无尽的伤痛与贫穷,阿尔及利亚国歌里甚至有“法国啊,算账的日子已接近,准备好响应我们的反击”这样的语句,可想而知有多么恨法国。
1830年,法国人入侵阿尔及利亚,由此开始了殖民非洲的罪恶历史。法国人拿下阿尔及利亚后,便以此为基地开始渗透扩张其他非洲地区,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接壤,首当其冲,法国人不可能不要。而此时的突尼斯早已挣脱奥斯曼统治,当地的领主此前向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借债,想要搞工业化,结果失败了,还不上钱,这个时候欧洲殖民者就看到了机会。
法国人奴役阿尔及利亚人
法国人趁机将突尼斯的财政大权夺了过来,并逼退了英国人和意大利人,独占突尼斯。1881年,突尼斯沦为法国保护地,法国人迅速将突尼斯改造成了“法国附属种植基地”,让突尼斯人只能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同时又从法国招揽30多万移民进入北非地区,这些人被叫做“黑脚法国人”,比如著名的法国作家加缪,就是生在阿尔及利亚的黑脚法国人。
加缪
法国人并不直接“殖民”,而是成立了一个傀儡政府,以突尼斯人的名义举债建设铁路、种植园、工厂,让法国人接管,但是债务都留给了当地人,迫使突尼斯人陷入赤贫境地。到1900年,突尼斯80%的社会财富被仅占人口12%的黑脚法国人占据,长此以往,终于爆发了反法起义。
1934年,突尼斯第一个民族主义政党宪政党成立,但这个党本身也是以法国文化作为自己的纲领,不过诞生了一个反法民族英雄,那就是哈比卜·布尔吉巴。
突尼斯国父布尔吉巴
哈比卜出身殷实,就读于法国人建立的突尼斯第一所中学萨基迪中学,少年时期因为目睹法国人的蛮横行为而产生民族斗争的念头。哈比卜通过勤奋苦读,入学巴黎政治学院,开始宣传突尼斯独立思想,这让他被法国警察重拳出击。结果突然间,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法国。
投降的法军
堂堂法国只坚持了40天就宣告投降,这让哈比卜大为震惊,原来法国人也不是不可战胜的。紧接着,戴高乐流亡伦敦,组建自由法国,并且开始和德国人争夺北非殖民地,德国人倒是很聪明,他们意识到哈比卜可以利用便把他放了出来,但是哈比卜也不傻,他知道德国迟早会战败,于是一边对德国人点头哈腰,一边暗地里和盟军接头。
被俘虏的德军
1943年突尼斯战役爆发,美军联合英军把德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将德国人全部赶出了非洲,哈比卜意识到新的世界霸主即将诞生,他明白那就是美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局势动荡,哈比卜在1946年立刻飞赴美国,要求美国支持突尼斯独立。
哈比卜·布尔吉巴
美国老早就看英法殖民帝国体系不爽了,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哈比卜的提议,此后,突尼斯进入和平抗议阶段,法国人眼睁睁看着哈比卜到处搞事,就是不能拿他怎么样,因为他背后有美国撑腰。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在美苏的合力支持下从英法手里夺回苏伊士运河,这让突尼斯很振奋,于是同年,法国人终于放弃了,承认突尼斯独立。
独立之后的突尼斯,看似百废待兴、踌躇满志,其实暗流涌动、一穷二白。哈比卜是一个政治强人,但不是经济学家,他的改革只局限于社会、政治和教育层面。1957年,哈比卜颁布《个人地位法》,宣布实行完全的世俗化和男女平等,这在当时的阿拉伯世界和中东是个创举,要知道最世俗化的土耳其也没有明确规定男女问题,但是小国突尼斯敢第一个吃螃蟹。
与此同时,突尼斯的经济却犹如瞎马拉破车,大量法国资本的逃离让突尼斯的通货膨胀率高达800%,这个国家又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周转。国家这么缺钱,哈比卜却大搞义务教育,直到今天,突尼斯都是整个阿拉伯世界受教育率最高的国家,没有之一。
突尼斯人
哈比卜的改革步子迈得太大了,他虽然讨厌法国人,却又大搞西方式教育,以法语作为官方语言,打压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的传统文化地位,对于一个刚刚独立的阿拉伯国家而言,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去过突尼斯的人应该都会感到,突尼斯太像西方国家了,但是又很穷。
突尼斯举办的迦太基国际电影节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批判殖民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改进,进行世俗化。但是突尼斯明显是走得太急了。为了经济援助,突尼斯倒向了苏联,哈比卜任命突尼斯工会书记萨拉赫为总理,开启了工业化建设,走社会主义道路。可是到1969年又突然宣布废除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导致了经济混乱,而且哈比卜明显是飘了,1974年任命自己是终身总统,可以随意解散国会,任免官员,事实上如同“土皇帝”。
哈比卜晚年确实昏头昏脑,他独断专行到了一定程度,甚至有一段时间想和利比亚合并。幸好没成,不然看看今天的利比亚,突尼斯绝对不可能是欧洲的度假胜地。
卡扎菲
突尼斯最大的问题是,国家把大量的资金拿去发展教育,但是有没有那么多可以提供给大学生的岗位。突尼斯是一个落后的小国,却有一堆没有用的文凭,而读过大学的突尼斯人又不愿意进厂或打工,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十分颓靡。
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打响,导致国际油价波动,突尼斯为数不多的国外投资也受到影响,致使国内经济崩溃,史称“面包骚乱”。被压制已久的宗教势力复活。内忧外患之下,哈比卜的权威受到重大冲击,于是一个新的人物即将登上历史舞台,他就是本·阿里。
突尼斯第二任总统本·阿里
1987年,接任突尼斯总理的本·阿里,宣布总统哈比卜·布尔吉巴身体不适,卸任总统,而自己立刻宣布接任,整个政变过程很平静,突尼斯就这样进入了本·阿里时代。本·阿里是军方出身,一上任就立刻提拔军队里的亲信,并且开始和民族主义、宗教力量媾和,拉来了不少海湾地区的投资。
1991年,苏联解体后,突尼斯又成功站队,成为了欧美的小弟。于是,大量来自欧美的资本又回到突尼斯,特别是前宗主国法国的资本,在2008年前,突尼斯一共得到来自欧美大约100亿美元的投资。本·阿里和当年的哈比卜一样,又紧紧抱住美国的大腿,让突尼斯成为美国地中海舰队的中转基地,美国年年给突尼斯打钱。
美国地中海舰队
在欧美各国的大力投资下,突尼斯迎来了好转,GDP比起1987年翻了3倍,直到2010年,突尼斯都被认为是非洲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要知道当时的中国也不过2000美元上下。但是好景不长,没人想到,突尼斯的一场自焚,会随即引发一场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大型政治改革运动。
2010年,突尼斯小贩布瓦吉吉出去摆摊,却被警察暴力执法,他又多次投诉无果,终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布瓦吉吉也是大学生,可是大学一毕业根本找不到任何工作,他放下自尊去摆水果摊,却屡屡被执法人员羞辱,万念俱灰之下,布瓦吉吉在市中心自焚,被拍摄下来的视频引爆了整个国际社会的舆论。
2011年,布瓦吉吉医治无效而死,突尼斯的社会矛盾到了顶点,终于爆发了。从工人到教师,再到律师,最后是政府公务员都加入了反对本·阿里政府的抗议,于是,同年本·阿里流亡沙特阿拉伯,史称“茉莉花革命”。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地缘政治动荡,后来被叫美国称为“阿拉伯之春”,大量阿拉伯国家的年轻人借着这场运动反抗独裁政府,特别是利比亚。这场运动,直接断送了卡扎菲的独裁统治。
利比亚内战
如今回顾,阿拉伯之春的爆发是必然的。2011年,突尼斯56%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失业率高达45%,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突尼斯是阿拉伯国家里少见的实现了全民义务教育的国家,大学本科率高达42%,要知道突尼斯只是一个小国,大学数量非常有限,中国的大学本科率只有4%。
可是大学生多,不代表就业岗位多,突尼斯成为内卷社会,高学历高失业率,什么都看关系,什么都走后门。本·阿里的利益集团控制全国25%的社会财富,每个月进账100万美元,而与此同时,80%的突尼斯人一个月只能赚200美元,45%的突尼斯人都有过“送礼”的经历,最顶尖的大学毕业生没关系,也只能乖乖打螺丝。在这样的情况下,突尼斯的宗教力量也一定程度复活。
此后,100多万人死于非命,1500万人沦为难民,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随之而来的还有利比亚内战、埃及暴乱、叙利亚内战等多场战争冲突。如今看来,阿拉伯之春其实是“阿拉伯之冬”才对,治安恶化、失业率激增、政局动荡,堪称是大量周边国家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的穷人、难民和武装分子为了偷渡欧洲涌入突尼斯,造成安全隐患。
美国当然在阿拉伯之春中出了“大力气”,当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想借此打响名号,为下届总统竞选造势,但是,阿拉伯世界不是东欧,美国花点钱就可以搞颜色革命,一不小心,阿拉伯还有一个大绝招,那就是极端组织,美国玩砸了,直接把利比亚变成了地狱,把最忠诚的小弟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也玩下台了。
希拉里在利比亚
但是,突尼斯却出人意料的没有天下大乱。
因为,突尼斯是个小国,它太小了,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在本·阿里倒台之后,突尼斯通过了新的宪法,限制总统职权。可是,倒了一个本·阿里,出来几千个本·阿里。你猜怎么着?突尼斯人又以94.6%的支持率通过从半总统制改回总统制的决定,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2019年,他们选出了无党派人士赛义德。
突尼斯总统赛义德
可是,突尼斯积重难返,最严峻的问题就是经济,坏账太多,前几任总统把税都收到100年后了。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小国,突尼斯却欠下1000多亿美元外债,把整个突尼斯卖了都还不起。近些年来,突尼斯发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对了,还是中国。
此前,突尼斯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是意大利和法国,但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大力投资突尼斯,并且带去技术、资金援助,特别是中建在突尼斯主导了多达2000多个项目,总金额超过300亿美元,同时中国也在突尼斯投资多达20亿美元。说起来,中国是目前突尼斯最大的承建国,大半个突尼斯都需要中国企业来建设。
说起来,中突之间还有段佳话。1963年,中国突破西方封锁,第一次访问非洲大陆,尽管突尼斯并不在访问之列,然而中国代表团因为飞机迫降加油,第一次和突尼斯接触。此前中国和突尼斯都从未接触对方,我国代表团本以为突尼斯会跟着西方一样反华,做好了被嘘声淹没的准备,没成想突尼斯人却对这群“不速之客”的中国代表团热情欢迎,这让我国代表团很感动,也自此结下中突友谊,双方于1964年建交,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快的一次从接触到建交的外交事件,史称“闪电外交”。
中突友谊
其实,其他阿拉伯国家都不喜欢突尼斯,把它视作“异教国家”,因为突尼斯的世俗化程度很高,穆斯林女性可以嫁给非穆斯林男性,女人上街也无须戴头巾,甚至还允许同性恋的存在。在突尼斯的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穿着紧身牛仔裤的年轻女性。
突尼斯女性
在许多海滩,本地女性和外国女游客一样穿着比基尼,平心而论,突尼斯的开放程度确实是阿拉伯世界的首屈一指,甚至有过一位女性总理,这可是首席的政府大员。最大的问题是,突尼斯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外资,特别是欧盟为了让突尼斯遏制偷渡客,每年都打钱。
尽管如此,突尼斯是北非经济最好、社会治安最稳定的国家了,被西方世界认为是“阿拉伯之春唯一成功的阿拉伯国家”,也被认为是阿拉伯世界最好的民主国家。这背后也有一个很好玩的原因,因为突尼斯没有什么石油储量,西方反而放过了它,在阿拉伯之春之后,立刻就不再干涉突尼斯的局势。
突尼斯女人也莫名其妙很喜欢东亚面孔的男性,特别是日本人和韩国人,因为此前去突尼斯旅游的东亚游客大多来自日本和韩国,但近些年来,突尼斯女性又很喜欢嫁给中国人,因为她们认为比起阿拉伯男人,中国男人温柔体贴、顾家勤奋,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普遍比阿拉伯人富裕。
突尼斯此前的穆斯林人口高达98%,2013年之后,声称自己无宗教的人口上升至33%,未来会有更多的突尼斯青年拥抱现代化,但问题依旧很严峻。
突尼斯人学习汉语
至于未来会如何,那就是突尼斯人自己的历史使命了。
中国人和突尼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