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分析全球航线图时,我们会注意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青藏高原似乎在地图上缺失了一部分,飞机在靠近时都得绕行。难道是因为山势太高,无法跨越?或者说飞机也会像人类一样,出现“高原反应”?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其海拔平均超过4000米,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更是高达8000多米,屹立于天空。这样的高度对任何飞行器而言,都是一项不容小觑的挑战。
飞机的飞行高度非常高,航行时会根据航线的长度和飞行需求等多种因素进行灵活调整。短途航线的飞机飞行高度通常在6000米到9000米之间,而长途航线的飞机一般在8000米至12600米的高空飞行。
这些数据显示,任何飞机只需绕过青藏高原的几座最高峰便能安全飞行,为什么航空公司还是选择避开这一区域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回顾一段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共同对抗日本,在滇缅公路被封锁的情况下,中美两国携手开通了一条穿越青藏高原的空中生命线,称为驼峰航线。该航线的最高飞行高度达7000米,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输送了重要的战略物资。
然而,驼峰航线的代价却非常沉重,几乎是用鲜血铸就的。在三年的飞行过程中,共有594架军用运输飞机失踪或遭到报废,坠毁率超过了惊人的50%,许多残骸至今仍未被发现。
是什么原因造成驼峰航线损失率如此之高?
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极高海拔,虽然飞机的飞行高度看起来可以应对这种挑战,但在实际飞行过程中,飞机可能会遭遇各种意外情况。
例如,当飞机面临紧急情况或货舱出现严重问题时,通常需要迅速降低飞行高度。而在高原地区,这种下降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当飞行高度降至约3500米时,飞机便会遭遇青藏高原的众多山峰,一旦发生碰撞,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要以为青藏高原的天空总是蔚蓝,这只是因为你未见过它在降雪或雾霭中的情景。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被喜马拉雅山阻挡,在两者交界处的气候变化极为剧烈。即使是直升机飞得稍慢一些,在青藏高原飞行时也需格外谨慎。
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除了频繁的雨雾天气,山脉的高度使得空气在强风作用下沿着山脉轮廓形成波动。这种流动情形极易导致大气湍流,而大气湍流是飞机飞行中的最大“隐形威胁”。
它会引起飞机剧烈的颠簸和震荡,对乘客的安全构成严重风险。更为糟糕的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区污染较轻,大气湍流往往显得更加隐蔽,雷达也难以侦测。尽管污浊的水域让人望而却步,但清澈见底的河流却常常导致更多的溺水事故,因为它们容易导致误判。
在飞行过程中,飞机可能会意外遇到晴空湍流,飞行员对此可能毫无准备,在这种情况下,飞机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证。
另外,青藏高原稀薄的空气给飞机的起降带来了挑战。在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导致飞机的升力和阻力相对减小,这意味着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需要更长的距离来达到加速和减速的要求。以西藏的邦达机场为例,其民航跑道的最长长度为5500米,比一般跑道多出700米。
为了减少油耗,许多民用飞机不愿选择在这里进行转场。几家国际知名的民航客机制造公司对青藏高原的气流状况并不重视,也缺乏详尽的数据库,因此很难进行相关统计。在这个地区,即使是解放军的炮兵部队,也需制定与低海拔地区不同的高原射表。
其实还有一个值得提及的原因,那就是西藏的人口非常稀少,因此到达这里的航班数量自然较少。目前,青藏高原上具名的民用机场不超过10个,而这片地区的面积超过1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内地七八个省的规模,常驻人口仅有360多万。
许多牧民和藏民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西藏,因此并没有乘坐飞机的需求。
近年来,进藏旅游异常热门,游客前往西藏的交通方式多种多样,有人选择驾驶挖掘机、骑小毛驴、骑自行车、骑马,甚至还有开三轮小吃车的人。
总之形式各异,但乘飞机去西藏的情况很少,除非有特殊事务需要处理。大多数游客选择自驾或乘火车前往,并顺便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
因此,西藏的航班数量相对较少,尽管如今许多客机的安全性能已经提升,但这里的飞机仍然不多。然而,对西藏本地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个积极的现象,环境污染较低,天空更显湛蓝。#智启新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