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祝愿。首个非遗中国年,芝罘融媒记者为您呈现非遗之美,带您感受芝罘非遗里的浓浓年味。
想必大家品尝过槐花包子的美味,那是否尝试过槐花茶的清新呢?“噼噼啪啪……”只见槐花接触滚烫的锅底,立刻发出声响。近日,记者在芝罘区人社局职业培训中心看到了芝罘区槐花茶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张潇雅制作槐花茶的全过程。
古树新芽 茶香里的乡愁
“落日长安道,秋槐遍地花”,早在唐代,槐树便作为行道树栽植,常言道“无槐不成村”,足见槐树在我国村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槐花的食用与药用的双重功效逐渐被人们所发掘。槐花与槐米,经过巧手烹制,化作一道道传统美食——槐花包子、槐花饼、槐花茶,满足了味蕾的享受,也承载了一代代人的乡土情怀与记忆。一缕缕槐花的香甜,如同时间的纽带,串联起无数珍贵的往昔岁月,让人们在品味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文化的传承。
槐花茶在胶东民间饮食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文献、经济、文化价值,尤其是槐花茶的采摘与饮用、制作工艺、使用场景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生产生活技艺、地方民俗文化,让槐花茶的工艺传承历久弥坚、生生不息。
张潇雅是一名八零后国家高级茶艺技师、国家高级评茶技师,同样也是芝罘区槐花茶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她自幼便在茶香中浸润,跟随着母亲学习茶艺,这也开启了她与茶之间的故事。
三十余年的茶艺生涯中,张潇雅不仅完整继承了槐花茶制作技艺的精髓,更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精进技艺。她深入胶东民间茶用体系,挖掘传统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地方茶文化的推广与保护倾注了无数心血,不仅让槐花茶这一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让胶东茶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光彩。
2021年,张潇雅凭借在茶文化领域的卓越贡献,荣获烟台市科协第三届农耕文化节“肩担重任孺子牛奖章”。此外,她还多次担任烟台茶艺考试评委,以其专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为茶艺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一杯茶 三重香
“槐花茶分为国槐和洋槐两种,其中药用价值最高的是国槐,而食用的则多选用洋槐。槐花茶具有保护心脑血管、降血压等药用功效,同时也是一款口感清新的代饮茶。”张潇雅说道。
张潇雅坚持采用传统的手工制茶方法,她精选当地新鲜国槐或洋槐的槐花、槐米为原料,配以红枣、枸杞和蜂蜜等“药食同源”类的天然食材,通过自然萎凋和人工文火手炒的方式,激发出槐花的自然香气,使所炒的制槐花茶干而不焦,香气浓郁,这种茶,不仅花香自然,与枣香、蜜香和谐融合,而且茶汤色泽鲜亮,口感丰富浓郁又不失清新。“槐花性凉,与性温的大枣和枸杞相结合,能够达到降火祛热的显著效果。”张潇雅介绍道。
在炒制过程中,她强调要特别注重火候的掌握,用手来感知锅温,确保茶叶受热均匀,香气四溢。“手不离茶,茶不离锅。”她的一双手,既是检查锅温的温度计,又是翻炒茶叶的锅铲。
传统技艺 背后的坚持
然而,槐花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技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茶饮市场的种类繁多,槐花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推广困难。此外,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槐树的栽植减少,也给槐花茶的制作带来了原料上的困扰。
面对这些困境,张潇雅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持和创新。她深知,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槐花茶,才能让这门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自2010年起,张潇雅便担任芝罘区人社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首席茶艺讲师,作为烟台市最早的茶艺培训师之一,她始终致力于茶艺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她定期开设茶艺课程,不仅将槐花茶制作技艺倾囊相授给徒弟,还走进高校和中小学,为年轻一代普及茶艺知识,播撒茶文化的种子。
此外,她还积极组织参与一系列茶文化讲座、养生知识分享以及茶道展示活动,将茶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在张潇雅的精心传授与指导下,槐花茶制作技艺备受瞩目。迄今为止,已有2000余人获得茶艺师资格证,且首批非遗传承人正在培育中。
一杯茶 焕发新机遇
槐花茶技艺,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就业与社交的宝贵财富。张潇雅分享道,许多宝妈、大学生等群体通过学习茶艺并考取茶艺师资格证书,成功开辟了新的职业道路。即便是在文员岗位上,持有茶艺师证书的员工,其薪资水平也普遍高于普通员工约800元。这一技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增添了独特的竞争力。
除了传承传统技艺,张潇雅还带领团队进行了槐花茶的创新发展。他们研发了槐花茶的奶茶和水果茶等新型饮品,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喜爱。
张潇雅跟随师傅学习中医知识,对槐花茶的药用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她表示,未来将继续带领团队进行槐花茶的功能性研发,希望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饮品,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健康、美容等方面的需求。
审核丨芝罘区融媒体中心
欢迎点赞、转发